范果葉,王文瑞,張海蓉,楊 纓,王文麗,張瑞芳
(1.內蒙古婦幼保健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2.內蒙古疾控中心,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3.內蒙古醫(yī)科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呼和浩特市1 850例嬰幼兒智能發(fā)育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
范果葉1,王文瑞2,張海蓉3,楊 纓1,王文麗1,張瑞芳1
(1.內蒙古婦幼保健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2.內蒙古疾控中心,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3.內蒙古醫(yī)科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目的 了解呼和浩特市嬰幼兒智能發(fā)育狀況,探討其影響因素,為制定早期綜合指導和干預訓練方案提供科學依據。方法 選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在內蒙古婦幼保健院兒??企w檢兒童1850例為研究對象,采用《0~6歲兒童發(fā)育篩查測驗》量表(DST)進行發(fā)育測評,計算其發(fā)育商值(DQ),并分析不同因素與智能發(fā)育的關系。結果 呼和浩特市嬰幼兒平均發(fā)育商水平為99.98±13.66,其中男童發(fā)育商低于女童(t=2.755,P<0.05)。城市嬰幼兒的發(fā)育商高于農村嬰幼兒(t=16.784,P<0.05);父親、母親文化程度是大學及以上嬰幼兒的發(fā)育商高于高中及以下者(t值分別為10.794、7.484,均P<0.05);蒙族嬰幼兒的發(fā)育商高于漢族(t=2.643,P<0.05)。嬰幼兒的發(fā)育商異常率為2.49%,父親的文化程度是發(fā)育商的保護因素(OR=0.639,P<0.05)。結論 呼和浩特市嬰幼兒發(fā)育水平良好。對于發(fā)育異常的嬰幼兒,應結合研究結果的影響因素,進行早期干預訓練,更好地促進其認知功能的發(fā)展。
呼和浩特;嬰幼兒;智能發(fā)育;影響因素
嬰幼兒智能發(fā)育受很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影響,其中生物、遺傳和神經學因素是目前研究較多的領域。神經系統早期具有可塑性強的特點,如能給予良好的環(huán)境刺激、視覺聽覺的訓練及運動功能促進等早期綜合發(fā)展指導,可促進大腦的發(fā)育。0~3歲都是兒童體格和智能發(fā)育過程中最關鍵的時期,同時也是進行早期干預最適宜的時機,早期干預的效果肯定。許少瓊[1]關于家庭和醫(yī)院綜合干預的早期教育對嬰幼兒智力發(fā)展的影響研究中顯示,早教組在大運動、精細動作、適應性、語言及個人社交5個方面的發(fā)育商均高于對照組。為了解呼和浩特市嬰幼兒智能發(fā)育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并評估其發(fā)育規(guī)律和特點,本文對在內蒙古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兒保科)體檢的0~3歲嬰幼兒進行神經心理測評,通過測試充分了解嬰幼兒中樞神經系統機能的完整性,同時在測評中發(fā)現高危兒存在的危險因素,為早期干預奠定基礎。
1.1對象
選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在內蒙古婦幼保健院兒??企w檢兒童1 850例為研究對象。
1.2方法
1.2.1問卷調查
使用自制的問卷對兒童家長進行嬰幼兒智能發(fā)育的相關因素調查,內容包括基本信息(嬰幼兒姓名、性別、出生日期等)、家庭住址、父母文化程度和職業(yè)、分娩方式、出生體重、主要帶養(yǎng)人、民族等。
1.2.2智能發(fā)育評估
采用1997年上海醫(yī)科大學兒科醫(yī)院編制的《0~6歲兒童發(fā)育篩查測驗》(簡稱DST)進行測評。結果以發(fā)育商(DQ)表達運動、社會適應及智力3個能區(qū)的總分,以全面評價小兒的發(fā)育。
1.2.3評價標準
按照DST指導手冊測試結果,發(fā)育商值DQ<70為異常,DQ為70~84為可疑,DQ≥85為正常。
1.3分組標準
按測試年齡分為3組:0歲組(出生~11個月29天)819例、1歲組(12~23個月29天)598例、2歲組(24~35個月29天)433例。
1.4質量控制
由經過專業(yè)培訓的兒??漆t(yī)生熟練掌握每個能區(qū)項目的操作方法和評定標準,并能對測評結果進行正確的評估和指導,嚴格按照DST指導手冊的指導語進行測評。為精確有效問卷比例,由調查人員確認為有效問卷后,進行數據雙錄入,同時對輸入的數據進行邏輯檢查和一致性檢驗,確保數據完整有效。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Epi Data 3.0進行數據錄入,使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描述,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均數比較用t檢驗和方差分析,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嬰幼兒的一般情況
本研究期內共收集到嬰幼兒1 850例,男女比為1.23:1,3個年齡組中0歲組占比最高(44.27%),大多來自城市(77.30%),漢族居多(86.11%),見表1。
表1 嬰幼兒的基本資料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infants

變量例數(n)百分比(%)性別 男101955.08 女83144.92年齡(歲) 0~81944.27 1~59832.32 2~43323.41居住地 農村42022.70 城市143077.30民族 漢族159386.11 蒙族25713.89
2.2嬰幼兒智能發(fā)育不同情況的比較
本研究顯示,呼和浩特市0~3歲嬰幼兒平均發(fā)育商為99.98±13.66,女童平均發(fā)育商水平高于男童;0歲組嬰兒平均發(fā)育商水平低于其他兩個年齡組;城市嬰幼兒的平均發(fā)育商水平高于農村;父母親文化程度是大學及以上的嬰幼兒平均發(fā)育商水平高于高中、初中者;蒙族嬰幼兒平均發(fā)育商水平高于漢族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變量DQFP性別 男98.91±14.132.7550.006 女101.29±12.95年齡(歲) 0~97.98±14.07?8.7270.000 1~101.72±11.66 2~101.37±14.93居住地 城市100.93±13.5116.7840.000 農村96.74±13.71父親文化程度 初中及以下96.51±13.6710.7940.000 高中或中專98.54±12.93 大學101.48±13.69?母親文化程度 初中及以下96.98±13.487.4840.001 高中或中專98.78±12.73 大學及以上101.21±13.87?民族 漢99.52±13.752.6430.008 蒙102.81±12.75
注:*表示與其他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3嬰幼兒發(fā)育商的篩查情況
在1 850例嬰幼兒中,發(fā)育商篩查異常者為46例,異常率為2.49%,男童發(fā)育商異常率高于女童(P<0.05),0歲組、2歲組發(fā)育商異常率高于1歲組(P<0.05),農村兒童發(fā)育商異常率高于城市兒童(P<0.05),父親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兒童發(fā)育商異常率高于高中或中專、大學及以上文化程度者(P<0.05);而民族、分娩方式、母親文化程度、主要撫養(yǎng)人間的兒童發(fā)育商異常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將年齡結果進行卡方分割,結果顯示0歲組與1歲組(χ2=7.382,P=0.007)、1歲組與2歲組(χ2=6.565,P=0.01)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即1歲組的發(fā)育商異常率低于0歲組與2歲組。
表3 1 850例嬰幼兒的異常率比較結果(n)
Table 3 Comparison of abnormal rate of 1 850 infants (n)

變量正常可疑異常異常率(%)χ2P性別 男91072373.6312.2560.000 女7596391.08年齡(歲) 0~70687263.178.0200.018 1~5702261.00 2~39326143.23居住地 農村35943184.297.2540.007 城市131092281.96民族 漢族1424128412.570.3600.548 蒙族245751.95分娩方式 剖宮產79355222.530.0120.912 非剖宮產87779242.45父親文化程度 初中及以下27635175.1812.8190.002 高中或中專3434451.28 大學及以上105056242.12母親文化程度 初中及以下26931134.154.3730.112 高中或中專3394292.31 大學及以上106261242.09主要撫養(yǎng)人 父母995100332.933.7000.157 隔代4293061.29 混合245572.72
注:異常率是用異常人數/(正常+可疑+異常)計算得出。
2.4兒童發(fā)育商異常的多因素分析
以發(fā)育商異常的嬰幼兒作為病例組,以發(fā)育商正常嬰幼兒作為對照組(包括可疑者),將嬰幼兒發(fā)育商篩查中P<0.05的變量進行發(fā)育商異常的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父親文化程度的OR=0.639,P<0.05,提示父親文化程度是發(fā)育商的保護因素,即隨父親文化程度增加兒童發(fā)育商異常的危險性降低;而其他P<0.05的變量多因素分析顯示,其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3.1嬰幼兒智能發(fā)育總體狀況
本研究中1 850名嬰幼兒平均發(fā)育商值為99.98±13.66,接近理論值,提示呼和浩特市嬰幼兒發(fā)育水平良好。
3.2性別與嬰幼兒智能發(fā)育的關系
關于性別與智能發(fā)育的關系,李書夏[2]在對8 079例0~3歲兒童的丹佛發(fā)育篩查測驗(DDST)測試結果分析中報道:嬰幼兒的發(fā)育商水平與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本資料顯示,女童發(fā)育商水平高于男童,且男童異常率高于女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這與揚州蘇亭娟等(2012年)報道一致,提示男童是應關注的重點人群。
3.3年齡與嬰幼兒智能發(fā)育的關系
本研究顯示0歲組嬰兒發(fā)育商水平低于其他兩個年齡組;0歲組嬰兒生長發(fā)育速度快、可塑性強,容易受到家庭養(yǎng)育環(huán)境、養(yǎng)育方式尤其受本地區(qū)傳統養(yǎng)育觀念的影響,家長往往只關注嬰兒的營養(yǎng)與喂養(yǎng),而忽視了嬰兒早期神經心理的發(fā)育。另外,呼和浩特屬于北方城市,冬季戶外氣溫低,早晚溫差大,使嬰幼兒戶外活動的機會減少。隨著家庭結構模式的轉變,80后的家長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兩個家庭擁有一個孩子,隔代照養(yǎng)人在養(yǎng)育過程中過度保護嬰幼兒,人為地剝奪了嬰幼兒鍛煉的機會,尤其是大運動和精細運動的發(fā)展。
3.4居住地與嬰幼兒智能發(fā)育的關系
本研究顯示,在城市中居住的嬰幼兒發(fā)育商水平高于農村的嬰幼兒。考慮原因可能與農村父母的文化程度相對較低,經濟條件差,主動汲取科學養(yǎng)育知識的意識和利用工具學習的能力不足,不能在早期給予嬰幼兒更多的良性刺激有關。有研究報道,較好的經濟條件有助于促進嬰幼兒各方面的認知水平,尤其是語言能力[3]。有研究證實,長期處于不良家庭環(huán)境下成長的兒童,其大腦結構也會發(fā)生相應的改變。例如,與認知能力密切相關的大腦海馬區(qū)內的灰質容量減少,致使兒童認知功能受到影響[4]。
3.5父母的文化程度與嬰幼兒智能發(fā)育的關系
本研究發(fā)現父母文化程度在大學及以上的嬰幼兒發(fā)育商水平高于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下的嬰幼兒。高學歷的母親主動從書籍、電視傳媒等方面吸取科學育兒知識的能力較強,能夠較好地選取、理解早期綜合發(fā)展的內容,并具體實施。Evin等[5]研究發(fā)現父親對兒童進行積極地控制能預測6年后更高的智力商數(IQ)。父親往往不是對孩子包辦代替,而是鼓勵孩子獨立處理問題,因此對孩子溺愛的成分就比較少,更愛與孩子玩鬧,對孩子的推動作用更大,而且使用更復雜的語言,使孩子更加社會化,幫助孩子發(fā)揮潛能。
3.6民族與嬰幼兒智能發(fā)育的關系
內蒙古自治區(qū)屬于少數民族聚居區(qū),以蒙漢兩大民族為主體民族。關于蒙漢不同民族的嬰幼兒與智能發(fā)育的關系,尚未檢索到相關報道。本研究收集的蒙古族嬰幼兒是指家庭語言環(huán)境使用單純蒙語交流的嬰兒,研究結果顯示:蒙古族嬰幼兒發(fā)育商水平高于漢族,可能與蒙古族特有的生活習慣及生活方式、本族遺傳特點等有關,蒙族居住環(huán)境寬廣,親近大自然,喜愛戶外運動,更能促進嬰幼兒的智能發(fā)育。
總之,本研究顯示不同年齡、不同居住地、不同父母親文化程度、不同民族嬰幼兒發(fā)育商均有差異,且父親文化程度是發(fā)育商保護因素,即隨父親文化程度增加發(fā)育商異常的危險性降低。因此應對發(fā)育商較低或發(fā)育商異常嬰幼兒的家長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早期干預訓練,促進嬰兒的全面發(fā)展。本研究測試方法是國內認可的嬰幼兒評估方法,分析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呼和浩特地區(qū)嬰幼兒智能發(fā)育的現狀,也希望得到醫(yī)療、教育和社會的廣泛重視。
致謝:本研究的所有嬰幼兒及其家長。
[1]許少瓊.家庭和醫(yī)院綜合干預的早期教育對嬰幼兒智力發(fā)展的影響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9,12(4):24-25.
[2]李書夏.8079例0~3歲兒童DDST測試結果分析[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14,22(10):140-141.
[3]Fernald A, Marchman V A, Weisleder A.SES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processing skill and vocabulary are evident at 18 month[J].Dev Sci,2013,16(2):234-238.
[4]Jednoróg K, Altarelli I, Monzalvo K,etal.The influence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on children’s brain structure[J].PLoS One,2012,7(8):e42486.
[5]Evin P, Lisa A S, Dale M,etal.Father, influence on children,s cognitive and behavioural functioning: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anadian families[J].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ural Science,2011,43(3):173-182.
[專業(yè)責任編輯:史曉薇]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1 850 infants in Hohhot
FAN Guo-ye1, WANG Wen-rui2, ZHANG Hai-rong3, YANG Ying1, WANG Wen-li1, ZHANG Rui-fang1
(1.InnerMongoliaMaternalandChildHealthCareHospital,InnerMongoliaHohhot010020,China;2.InnerMongoliaCenter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InnerMongoliaHohhot010020,China;3InnerMongoliaMedicalCollege,InnerMongoliaHohhot010010,China)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status of infants in Hohhot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so as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organization of early comprehensive guidance and intervention training plan. Methods Infants receiving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child health care department of Inner Mongolia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3 to November 2014 were selected as study objects. Their development status was assessed and developmental quotient (DQ) was calculated by using 0~6-year-old Developmental Screening Test (DST).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factors and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was analyzed. Results Average DQ of infants in Hohhot was 99.98±13.66. DQ of male infant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female infants (t=2.755,P<0.05). DQ of urban infa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rural infants (t=16.784,P<0.05). DQ of infants whose father and mother’s education level was university or abov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infants whose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was high school or below (tvalue was 10.794 and 7.484, respectively, bothP<0.05). DQ of Mongolia nationality infa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Han infants (t=2.643,P<0.05). DQ abnormal rate was 2.49%. Father’s cultural degree was protective factor of DQ of infants (OR=0.639,P<0.05). Conclusion Development level of infants in Hohhot is good. For children with abnormal development, early intervention and training should be done on purpose based on influencing factors, so that their cognitive function can be better developed.
Hohhot; infants;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influencing factors
2016-06-01
范果葉(1974-),女,副主任醫(yī)師,碩士,主要從事兒童保健及兒童發(fā)育行為的研究。
10.3969/j.issn.1673-5293.2017.01.003
R174.2
A
1673-5293(2017)01-0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