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洪波,吳啟航
(長春大學 特殊教育學院, 長春 130022)
視障大學生接受融合教育的能力條件研究
楚洪波,吳啟航
(長春大學 特殊教育學院, 長春 130022)
基于人權自由平等的原則,融合教育致力于使有特殊障礙的人群擁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其目標是為特殊障礙人群打開通往主流社會的大門,擺脫一貫的特殊教育模式,使他們學會與常人相處溝通,合理利用支持資源克服自身障礙,提高個人社會生存能力及受教育程度,為未來人生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融合教育; 視障大學生; 能力
在中國,視力障礙人群已超過1300萬,他們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和中專為主,其職業生涯的選擇性也較單一。融合教育的發展將有利于他們不受客觀局限性的限制,突破特殊群體的禁錮而融入主流社會,完善和提高自身受教育程度,最終在面臨人生的諸多決策時有更多的選擇。同時,視障大學生在參加融合教育時必備哪些能力,這些能力應當如何正確的培養,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1.1 國外融合教育的發展狀況
1950年代以來,一些發達國家以自由平等為教育宗旨,開始推進融合教育的發展。例如:在美國,諸多教育學家認為視力障礙人群不應封閉式管理,因為他們在一起無法確保生活質量,而應讓他們走出小群體,融入主流社會,學會與常人相處和溝通,合理利用身邊的資源以克服自身障礙,同時,對于有特殊障礙的孩子會給予他們豐富的職業體驗,比如園藝、辦公室業務和商品包裝等;在日本,特殊障礙人群與正常人一起接受高等教育,他們可向所在學校申請盲文教材、電子版學習資料等輔助資源,而在考核時也將他們與正常人放在同等標準線上一視同仁[1]。可見這就是當今發展較成熟的融合教育。
國外相對成熟的融合教育體系最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的是對于融合教育的支持服務,主要包括政府、學校、社區和家庭四個方面的支持服務。政府主要負責宏觀調控,出臺并落實有關融合教育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學校是融合教育開展和實施的場所,負責對教學方法、課程設置等做出相應的調整;社區對于融合教育有比較實際的意義,融合教育的目的是使特殊障礙人群回歸主流社會,而社區則是使他們邁入主流社會的第一步,社區生活是特殊障礙人群走出學校進入主流社會前的最好的實踐場所,社區可協調多方資源支持特殊障礙人群回歸主流社會;家庭是特殊障礙人群從小生活的地方,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特殊障礙人群的父母是最渴望完善融合教育的人,他們和特殊障礙人群朝夕相處,也深知回歸主流社會對于他們的重要意義。
一個完整的融合教育體系不僅是在硬件上提供最為便捷、實用的設施和優良的教育環境,同時,較早地干預特殊障礙人群的教育有利于他們更順利地適應主流社會生活,具備社會生活的能力和心理素質。
1.2 國內融合教育的發展狀況
國內的融合教育以“隨班就讀”為主要方式,但由于法律、法規和支持服務還有待完善,所以針對大多數特殊障礙人群還是以小群體集中教育為主。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教育界對特殊障礙人群的重視,目前對于特殊障礙人群的九年制義務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等也在逐漸完善,其中以創辦時間最早、規模最大、專業類別最全的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為代表。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創辦于1987年,除基礎專業教育外, 2005年9月在國家積極推廣特殊教育普及和大力推進融合教育發展的背景下,創辦了以輔修形式為主的視障大學生本科全納教育,為特殊障礙學生提供了特殊教育、漢語言文學和英語等多專業選擇,不僅讓特殊障礙學生走進普通大學生的課堂,還為他們提供了盲文教材翻譯、盲文試卷、電子版學習資料等支持服務,成為國內融合教育的典范。
我國的融合教育起步較晚、普及率較低且支持服務相對匱乏,發展十余年至今,雖在整體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與發達國家的融合教育相比,仍有諸多問題需要研究和解決。諸如基礎教育的融合度較差,對學生融合能力的培養欠缺,以及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協調性尚未統一等。
2.1 教育背景
學歷是一個人綜合素質能力的體現,而視障者因為諸多客觀因素無法接受高等教育。根據《2016中國互聯網視障用戶基本情況報告》的數據(見圖1),我們可以看到有近一半的視障者止步在九年制義務教育或零教育的階段, 而融合教育的培養目標不僅是文化知識水平的提升,更是對于視障者參與普通學校學習和走出小群體回歸主流社會能力的增強,促進他們克服客觀因素、改變主觀想法與常人接受同等教育,最終融入主流社會生活[2]。

圖1 視障者教育背景
2.2 職業方向
根據 “2016中國互聯網視障用戶基本情況報告”所列舉出來的視障者主要從事的各種職業中,從事推拿按摩的視障者占了絕大多數,為63%;從事IT工作的排名第二,為12%;另有25%從事藝術、行政、體育、教育等工作。詳情見圖2。

圖2 視障者主要從事的工作
2.3 學習能力
盲校為視障者提供了較為便捷的學習環境和基于特殊需要所制定的教學方案。一方面,雖然所使用的學習教材和普通學校相差無幾,但在教學過程中,由于視障者接受能力和分析能力有限,所以教學內容僅僅以教材中最基本的內容為主,因此在知識的寬度和深度上與普通學校無法相比;另一方面,課程設置的時間雖與普通學校相同或更短,且因視障者接受知識和分析知識的速度與正常學生有一定的差距,任課教師也常需配合學生的特殊需要進行一對一的課堂輔導,所以在和普通學校相同甚至更短的課時下常無法完成全部教學任務。長此以往所造成的結果就是視障者的整體教學水平較為低下,學生除教學大綱中最基礎的知識外再無擴展和加深,接受和分析知識的能力長期處于較為緩慢和局限的狀態下。在課堂上,老師因配合學生需要,無法完成與普通學校相同的教學任務,學生也因需特殊單獨的課堂輔導,致使在與普通學校相同的時間內無法完成相同的學習內容。如此循環往復,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長期不在同一水平線上,視障者在課堂學習、課后自學和課外知識拓展等諸多能力方面與普通學生相比均有較大差距[3]。
2.4 溝通能力
普通學生在九年制義務教育期間,同班級、同年級學生的數量較多,加之在課外參加的各種興趣班、補習班和同學之間組織的各種活動中所接觸到的學生、老師以及社會人士很多,他們在與固定社交圈以外的人的溝通交流和協作中,各方面能力可得到很大程度的鍛煉和提升;視障者從九年制義務教育開始長期處于固定環境中,多數盲校為保障學生人身安全實施封閉式管理,使視障者的生活圈以固定的老師和同學以及家長為主,相比較于普通學校的學生,接觸外界環境的機會較少,與固定生活圈外的人的溝通交流以及協作能力長期得不到鍛煉和提高。
在與家長的溝通方面,普通學校因較為普及,多以走讀的方式為主,家長與子女朝夕相處,家長能夠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業及生活上的需要和困難,給予孩子適當的幫助和正確的引導,有利于孩子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健康成長;而盲校多以寄宿制為主,也因學校多處于直轄市或省會城市,除本市學生周末回家外,多數本省內其他地區或外省的學生基本只有在寒暑假回家,這樣一來與家長相處時間較為有限,學生雖在獨立生活能力上得到了鍛煉,但同時也無法與家長在思想上同步,而視障者的家長們也因與子女相處時間有限,無法熟知子女在學業和生活上的思想動態,長期缺乏面對面溝通容易造成雙方互相間的不理解甚至導致溝通障礙。
2.5 自學能力
從客觀上來說,視力障礙在一定程度上確實限制了視障者自學的能力,很多學科內容是基于通過視覺傳達的圖像加以理解。例如,數理化等的知識有一部分來自于圖像變化,視障者由于無法直接通過視覺進行圖像的輸入,勢必影響他們在腦海中形成有關知識的架構,而需要依靠聽覺和觸覺等方式先在腦海中建立視覺成像,而后再進行理解和升華。但因為每個人能力不同,對知識的理解能力也有很大差別,如果視障者不能正確建立知識的基本框架并理解基本概念,則會直接導致對于建立在基礎知識之上的內容難以理解以及發散性思維被局限[4]。
從主觀上說,視障者因為客觀因素的限制,主觀上習慣于通過老師和硬件資源的幫助來學習,再加上支持服務的匱乏,無法滿足視障者多方面的需求,久而久之,視障者便失去了部分自學的能力,在面對新知識時不夠自信,如此惡性循環導致其自學能力逐漸喪失。
3.1 適應能力
對于視障者來說,適應能力是他們最需要同時也是相對來說最為欠缺的一個。因為視力的障礙,自小家庭都會極為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也因為教育的特殊性使他們在上學期間的生活相當固定,外界環境的相對穩定也使他們不需要主動適應太多的變化,但當視障者走出學校、走出家庭、走入社會的時候,則會立刻暴露出他們適應能力的薄弱。
融合教育帶給他們最大的鍛煉就是適應能力的提高,因為融合教育是讓他們走出固有的群體,改變相對穩定的生活圈。視障者需要面對不斷變化的外界環境,他們需要像普通學生一樣,每個學期接受不同老師的授課,或許還需要和大家一起進行座位的輪換,甚至每節課的教室都是不同的。這些因素都需要他們做出主動的適應,適應不同老師的教學風格,適應周圍同學的不斷變化以及教學環境的不固定等。這些變化往往在前期適應時,視障者需要面對諸多以前未曾遇見的困難,但對于他們主動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從而使他們走進社會時有能力面對社會大環境的變化。
3.2 溝通能力
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不僅能夠幫助視障者適應環境的不斷變化,而且在學習過程中,學會與同學和老師溝通,則會大大提高他們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學會和任課教師溝通,提出自己對于某個知識點的疑問或新想法,聽取老師的講解以及對自己的想法的建設性意見,不僅對知識的鞏固起作用,而且對于建立正確的思維方式十分有意義;善于與周圍同學的溝通則是對學習方法的開拓。溝通就是學習的過程,通過溝通了解其他同學對于同一事物站在不同角度的看法,在取長補短的同時學會從多角度思考問題。
3.3 心理素質
心理素質是在遺傳的基礎上受教育和環境所影響并經過主體實踐訓練所形成的性格品質和心理能力的綜合體現,其中,心理能力又包括認知能力、心理適應能力和內在動力。
在融合教育早期,對于視障者來說最需要建立的就是良好的心理素質。從性格品質來說,性格是一個人表現在對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態度及行為方式,雖相對穩定但也并非永恒不變,性格決定人在面對現實時的心理態度和行為方式,間接影響人的一生,因此開朗積極的性格對于他們更好地參與融合教育和回歸主流社會是有決定性作用的,且優良的品質無疑是后天教育的必修課,品質并非與生俱來,而是通過后天教育和環境的影響所定性的。從心理能力來說,認知能力是視障者通過各種途徑收集信息后進行加工、儲存和提取的能力,其在融合教育中主要體現在視障者通過視覺的替代途徑收集信息后由大腦加工處理的過程中,融合教育中學生認知能力所受到的鍛煉遠高于盲校教育,因老師和同學的多樣性以及信息量的增大,對于培養高效的認知能力都很有幫助;心理適應能力則是在生理適應之前的一種心理準備,其實對于每個人來說,適應新環境的第一步就是克服內心障礙,從心理上主動自愿接受并適應環境變化對于視障者的融合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邁出這至關重要的一步,我們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層教育;內在動力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心理的內在主動性,非融合教育由于主動迎合學生需要也因此間接阻礙了內在動力的培養。
3.4 協作能力
協作能力是溝通能力和心理素質的綜合體現。視障者在參與融合教育時,基于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心理素質而和周圍人共同協作學習是現代融合教育的一種方式。如今發展較成熟的融合教育的教學方式就是小組協作學習,這種方式是“融合”的直接體現,使視障者直接和普通學生共同學習,在擴展和加深知識的同時,溝通學習能力也能夠得到提高,這對于視障者的協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協作就是在團體中適時發揮個體長處使整體共同進步的過程,在非融合教育中多呈現小班授課和一對一輔導的方式,較少需要和團隊協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這使得絕大多數視障者雖不乏個人能力突出的人,但卻缺少協作能力的培養。
3.5 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需要培養的不是信息量的增長,而是在單位時間內學習效率的提高。非融合教育為視障者提供了豐富的視覺替代途徑以輔助他們建立基本知識框架,隨堂一對一的教師輔導在最大程度上幫助視障者理解知識,但也正是這些便捷的途徑阻礙了視障者自學能力的培養,他們依賴于外來資源的直接輸入而忽略了主動擴充和鞏固知識的重要性;融合教育使視障者走入普通學校的課堂,參與普通學生的學習生活,降低了被動輸入的頻率,要求視障者學會主動學習,甚至是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主動利用身邊的資源克服自身障礙以完成學習任務。自學能力的培養不僅在校園中具有重要意義,而且當視障者走出校園進入社會后,在沒有老師和同學的幫助時,或者在硬件上可能也并不便捷的情況下,他們的自學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3.6 計算機水平
隨著計算機和互聯網的普及,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掌握計算機技術是十分必要的。根據關于視障者從事職業的調查,我們可以看到,除從事推拿按摩的視障者外,以從事IT行業的視障者數量最多。雖然視障者的客觀障礙使得他們外出受到一定限制,但探索世界是人的天性,計算機和互聯網的出現以及讀屏軟件的開發和完善,使視障者可以足不出戶地了解時事政治、獲取所需資源以及各種便捷的生活服務。融合教育中計算機技術的重要意義在于它是視障者與他人溝通的基本工具,不可能每位普通學校的教師都掌握摸讀盲文的技術,因而計算機就是最好的媒介,視障者掌握必要的計算機技術對他們的認知能力、自學能力、溝通能力和協作能力等的提高都會有極大的輔助作用。[5]
融合教育對于視障大學生來說是他們走出固定群體進入主流社會前,培養必備生存能力的必修課。通過融合普通學校的教育模式,增強視障者回歸主流社會的信心,改善視障者職業和社交的單一性,讓視障大學生在具備完善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自身生存能力。在國家積極倡導和國內多方努力合作的背景下,近年來,融合教育的發展非常迅速,視障群體的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政府各級部門積極普及和完善特殊教育體制,確保視障者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其適應能力、溝通能力、自學能力和協作能力等得到培養和鍛煉,以便當他們離開校園步入社會時,盡快適應和融入主流社會生活,服務于社會。
[1] 王愛國.基于融合教育背景下的視障人高等教育[C]∥第二屆北京特殊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9:175-177.
[2] 魏曉東,張貴建. 盲人信息技術的學習與建議[J]. 現代特殊教育,2002(11):40-41.
[3] 羅延齡.殘疾人成才的心理障礙及其對策[J].江西教育科研,1993(4):28-29.
[4] 郭曉媛.殘疾人大學生就業歧視問題探析[J].新鄉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17-18.
[5] 何全. 殘障學生無障礙計算機房建設時的特殊考慮[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12):240-241.
責任編輯:李鳳英
A Study on Conditions for Ability of Visually Impaired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Integrated Education
CHU Hongbo, WU Qihang
(Special Education College, Changchu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2, China)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human rights′ freedom and equality, integrated education aims at providing equal access to education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The goal is to open a door for special handicapped people to enter the mainstream society, get rid of the special mode of education, enable them to communicate with ordinary people, rationally use support resources to overcome their own obstacles and improve their individual ability for survival and education level, providing more possibilities for future life development.
integrated education; visually impaired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2016-09-20
吉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GH16109)
楚洪波(1976-),男,吉林松原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特殊教育研究。
G761
A
1009-3907(2017)01-01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