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萍
摘要:在《詩經》中帶有意境的作品占有較大比重,也正是這部分作品反映出了遠古詩集中思想藝術的最高成就,并使其換發出持久的藝術活力。其中使用了多種表達手法,使得以較少的文字將眾多的歷史社會內容表達了出來,開創了詩歌意、境的有效融合。伴隨著文學創作的演化,意境美已作為衡量文學作品水平高低的美學標準之一。通過對這部歷史巨作中創作方法的學習和研究,不但能夠很好的服務于當今文學的創作,而且能夠從一個更高的層面認識這部巨作中的美學價值。
關鍵詞:《詩經》作品;意境欣賞
《詩經》屬于我國首部詩歌總集,其從多個方面對西周到東周時期的社會生活進行了展現,詩集中非常豐富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藝術手法奠定了其在中國文學史上難以取代的地位。意境屬于我國詩畫論壇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美學名詞。雖古代詩畫理論家在意境解釋上與現代有所分歧,然而在意境構成要素的認識方面卻大致相同:即意和境兩方面。意境實際就是主觀情思與客觀物境的有機融合。詩歌創造意境是借助藝術想象實現與主觀關系的溝通,作者借助藝術想象這種方式,在宣泄本人思想、情感或心緒的同時,也使讀者從作品中獲得藝術感染與美的享受。
一、將真實事物用虛幻的意境表現出來
將主觀情思虛構成一個仿真的境界,這種境來源于意,其所表現的客觀事物,實際是虛幻的,而若從主體的內心感受來說,又是真實的,屬于可信的。意境的奧妙正是由這種半真半假中產生而來。此種意境的創造方法在《詩經》中的《豳風·東山》表現的最為顯著。詩中看似在寫想象中的家的情景,然而作者筆下融入了本人的真情實意,使得作品具有一定的意境。作者在作品中敘述了自己在返鄉途中恰遇綿綿不停的細雨,此時此景使作者想起三年的征戰生活,想起家中嬌妻的長嘆,想象著久別時無以言表的復雜心情,這種虛構的景象就像真實的生活寫照一樣呈現在讀者面前,這篇詩中的境和意都在這種想象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現實生活中實際是包含著虛幻性的,虛幻性融入到現實中后也就離開了現實,使真正的虛幻不再存在,所以,詩人在作品中一般借用真實圖景的顯現與想象及夢幻結合起來創造意境。《詩經》作品《小雅·無羊》正是這種創作形式,其借助真實的生活畫面,將放牧圖景與夢境采取對應的形式來寫。首先詩人通過生動和形象的生活畫面描寫,向讀者傳達了畜牧繁盛景象是在牧人辛勤勞作的基礎上換來的,接著直接離開對現實生活的描寫,而轉向對夢中幻景的刻畫,這時詩意從近到遠、從實到虛,最終在夢語中淡出和定格,留給讀者的只有牧人夢臥時仰對著的空曠藍天,由此帶來了讀者無限的想象。
二、真實自然的意境書寫
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他的有關詞話中指出:凡是大家之作,寫的情必然滲人心扉,寫的景必然生動如畫,如在眼前,語言由于來之生活,所以也就自然天成。王國維具有多年批改學生作文的經驗,故而知多識廣。《詩經》中的意境描寫就符合王國維的標準。其中作品《桃夭》屬于第一步祝賀出嫁的詩篇,詩人通過“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詩句,不但表明了婚嫁的時間,而且也烘托出了當時那種喜慶的氣氛,用人面桃花形象的將新娘的美刻畫了出來,僅僅12個字就達到一石三鳥的表現效果,從而獲得了后人的“詠美人之祖”贊譽;《邶風·擊鼓》中:執子之手、與爾偕老,是寫征人與妻子離別時的情景,詩句中流露著真情實意;《伯兮》中的:首如飛蓬、誰適為容,書寫了閨女婦人思念丈夫的宛然之情;另外,還有《小雅·采緣》中的詩句:終朝采緣、不盈一掬,將懷人內心的情思形象的表達了出來,仿佛讓我們看到了詩人發呆的神態。這些都是詩人真實自然的意境書寫。
三、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在《詩經》較多的詩篇中是借用比興的手法實現情與景的交融。自然界的景、物若與人類社會發生了聯系,則人們就會或多或少的賦予其一定的情感。如《詩經》中的《周南。關唯》一詩:關關唯雞,在河之洲。這兩句屬于比興,借助關唯歌唱來比喻青年男女的愛慕和思念之情,用此起興,從表面上來看屬于對大自然景象的描繪,而實際是對人類社會的映襯,該形象的描繪就像是一副五彩畫面,人們仿佛看到那碧波蕩漾的湖中突出的一塊長滿花草的小洲,在花草之間棲息著許多的關唯鳥,這些鳥雙雙歌唱,它們無憂無慮的快樂生活著,好一派世外天地,這些鳥鳴聲就好像是青年男女愛戀時的竊竊私語。而下面兩句詩則道出了作者的意圖。此種比興手法一般可以進行氣氛的渲染,通過描畫環境,將作者主觀的情融入到客觀景物上,以達到使人聯想的目的,從而形成主觀意象與客觀景象的有效融合,使得詩歌的意境美充分的得以展現。
四、結束語
古代論文追求意境,重視藝術的欣賞范疇,將意境當作是讀者在審美過程中發揮的想象與聯想,以此獲得一種具有美感的境界。意境源自于作品的藝術形象,但并非就等同于該種形象本身,而是藝術形象與讀者意興情思的有機融合,因此,要想真正感受到作品的意境,讀者不但要具有一定的文學知識素養,而且還要具備一定的鑒賞、感知和創造能力。《詩經》作品的意境情思是建立在空靈無邊的時空中,這就要求讀者也要在廣闊無垠的空間中進行想象,只有這樣兩者才能達到有機的融合,然后再借助讀者想象能力的發揮,將有限化為無限,使得作者和讀者的交流達到理想狀態。
參考文獻:
[1]樊河新.淺論《詩經》的比興手法與意境美[J].伊犁教育學院學報,2001(03):22–26.
[2]張成恩.詩學之正源法度之準則––《詩經》意境創設透析[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6(02):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