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
摘要:《千江有水千江月》具有明朗高雅、清新脫俗的特點,細膩地闡釋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臺灣作家蕭麗紅用極具浪漫文藝的手法,為我們展示了一方水土獨具特色的風土人情和民間習俗,讓我們切實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我們用心感受到了獨具一格的意韻之美。
關鍵詞:千江有水千江月;審美;意韻
作為臺灣最暢銷的長篇小說之一,《千江有水千江月》可以看作是一首傳唱中華名族傳統文化的歌曲,作家蕭麗紅通過描寫蔡姓家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來反映傳統文化的風俗韻味和展現人性之美,讓我們體會到中華文化的精深和世間情義的珍貴。本文根據作家蕭麗紅的寫作特點和塑造人物的方式,淺談小說《千江有水千江月》的意韻之美。
一、塑造靈魂展示意韻——突出人性美
一篇成功的小說是需要作者塑造靈魂的,蕭麗紅做到了,她在創造人物形象的時候真實而貼近生活,讓人覺得溫暖。許多情景都展現了人性,讓讀者聯想到自己的命運和生活,感同身受。文化是可以傳承給下一代的,小說的靈魂也同樣如此。蕭麗紅用自己的文筆刻畫了當時舊的封建制度,展現了傳統觀念的悲哀和黑暗,警醒了世人。我們應該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繼續傳承下去,溫柔、忍耐、互尊互敬,這些都是人性美的表現。
例如: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下,女性的地位是很低下的,男人的權利至高無上,貞觀的父親曾經說過,“兒子不好,這是一家人壞,一家壞,一族壞。”,阿祖也說過,“女兒不比兒子,女道不同男綱。”,雖然當時的制度過于限制人的權利,但是作者在塑造人物時卻表現出很多人性之美,蔡氏一家族的互相包容、體貼,鄰里鄉情的互相關照等,都展現出了中華文化的歷史文化沉淀。美麗的事往往都被人記住和喜愛,正是由于作者在小說里展示了很多的人性特點,故事才頗具動人心弦的意韻美。
二、構造情節表達意韻——突出情感美
《千江有水千江月》這篇小說的特點就在于作者構造的故事發展情節有著特別的嚴密性和邏輯性,豐富了故事內容,給讀者帶來一場全新的“視覺盛宴”。現如今的社會撲朔迷離,變幻莫測,能有這樣一本優秀的小說帶我們重溫濃厚的傳統文化,感受情感豐富的故事情節,體會古典的藝術氣息,是很有價值的。作者蕭麗紅構造故事發展的情節時,不僅僅描寫了人物特點,還刻畫了許多環境和當地的風俗習慣和文化氣息,讓讀者發現傳統文化的歷史沉淀,切切實實地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真、善、美”。
例如:小說中提到了農歷七月初七過節日的時候,每家每戶都要炒油飯,搓湯圓;端午節的時候,家里的水缸里都要盛滿新鮮的水,這代表著來年更吉利和圓滿,而且剛過門的新娘要給小孩子準備馨香、雞蛋。作者蕭麗紅還用獨具特色的手法描寫了仙境一般的“魚塘月色”,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受,“這魚塘月色,一水一月,千水即是千越”優美的句子散發著古典文藝的氣息,透露出人與人之間親密的情感美的特點,讓人浮想翩翩,時刻沉浸在小說濃郁的名族傳統藝術情景里,韻味十足。
三、結合背景回味意韻——突出現代美
作家蕭麗紅創作這篇小說時,以臺灣嘉義市布袋鎮為背景,以女主人公,也就是蔡氏的外孫女蕭貞觀為故事的主線,描述了蔡氏家族的生活,講述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民族文化。這篇小說讓讀者聯想到曹雪芹的《紅樓夢》,同樣記敘了一大家族的曲折故事,同樣具有當時的社會背景。作者蕭麗紅在臺北生活了十年,卻始終心系家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她把自己對家鄉的思念通過文字的形式寄托到了小說里。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兩地是不可分割的,就算時光流逝,但歷史不會被改寫,人民的心愿始終不會變。作者在小說里描述的生活細節特別感人,展現了親情的無私和愛情的質樸。雖然蔡氏家族是傳統的大家庭,深受當時社會的禮數和制度所牽制,但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份和樂融融、幸福無比的家庭氛圍,具有濃厚現代美的氣息,把現代家庭平淡、樸素的生活風貌展現了出來,頗具現代韻味。
例如:在貞觀努力學習準備考試的時候,大家都熱情地給貞觀送人參,大姨在晚上還悄悄地到貞觀房間給她送“零花錢”,這些細節都體現了家人對貞觀無微不至的關懷。不只是家人,就連鄰居鄉親都格外地熱情。比如小說里記敘的一個情節,當貞觀的外祖父看到阿啟伯在瓜田里偷自家的瓜時,連忙把貞觀帶回房間,緊張得不得了,原因是阿啟伯是隔壁的鄰居,外祖父怕他被貞觀看到而難堪。很多現代的人也具有這種品質,寧愿自己受傷也要保護好自己在乎的人,這種現代美的氣質我們應該傳承和發揚。
《千江有水千江月》寄托了作者對于美好信念的追求和對人生命運的感慨,向我們展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一方水土,訴說了人世間美好的“親情、愛情、鄉情”,讓我們看到世間美好的情感,感受到獨特的意韻之美,回味深長?!扒Ы兴Ы?,萬里無云萬里天”,作者蕭麗紅帶給讀者的不只是一次心靈上的慰藉和洗禮,更是一場欣賞美的“美覺盛宴”。
參考文獻:
[1]江曼.《千江有水千江月》中的傳統印記[J].北方文學,2015,(9):59–63.
[2]黃鋆鋆.泅渡于現代與傳統間的閨秀——蕭麗紅《千江有水千江月》與計文君《剔紅》等的比較[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6(1):6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