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青
摘 要:本文以山西朔縣西漢雁魚燈和南昌漢代海昏侯雁魚燈為例,就造型、功能、寓意等方面進行闡述,展現出漢代青銅雁魚燈實用性、環保性、裝飾性等特點,體現了漢代勞動人民的杰出智慧,表達了他們對富足、勝利等的美好向往。
關鍵詞:漢代;青銅雁魚燈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生產力水平與青銅鑄造工藝水平的提高,青銅器從用于顯示身份地位的象征器物和用于祭祀的禮器逐漸走向生活化。在眾多青銅器物種中,銅燈作為照明工具,大量出現是在春秋晚期,到漢代達到頂峰。漢代青銅燈的種類繁多、造型多樣,這一時期的青銅燈多功能與審美兼具、造型精美、結構巧妙、工藝高超,展現了古代手工藝人的聰明才智,同時承載了獨特的造物美學與環保意識。
一、漢代青銅雁魚燈
1.山西朔縣西漢雁魚燈
山西朔縣秦漢墓出土的西漢雁魚燈,造型生動,工藝考究,是一件難得的藝術珍品。該燈全系銅鑄,整體作鴻雁回首銜魚佇立狀。雁額頂有冠,眼圓睜,頸修長,體寬肥,身兩側鑄出羽翼,短尾上翹,雙足并立,掌有蹼。雁嚎張開銜一魚,魚身短肥,下接燈罩蓋。雁冠繪紅彩,雁、魚通身施翠綠彩。并在雁、魚及燈罩屏板上,用墨線勾出翎羽、鱗片和夔龍紋。雁魚燈長34.5、高53厘米。
2.南昌漢代海昏侯墓出土西漢雁魚燈
2015年南昌漢代海昏侯墓出土的西漢雁魚燈,整盞燈由雁首頸(連魚)、雁體、燈盤、燈罩4部分套合而成。雁頸與雁體以子母口相接。魚身及雁頸、體腔均中空相通。燈盤圓形,直壁,淺腹,內有兩道直壁圈沿。一側附燈柄,可控制燈盤轉動。盤下有圈足,與雁背上的直壁圈沿以子母口套接(相關數據暫未公布)。
二、漢代雁魚燈功能
1.照明功能。漢代雁魚燈通過燃燒動植物油脂達到照明功能。且可通過旋轉燈盤實現調節燈光的明亮程度。同時,燈罩的閉合可以用來阻擋大風,保證青銅燈中燈火不被吹滅。
漢代雁魚燈底座穩固,它采用較大或多點接觸方式,增大青銅燈與案幾表面的接觸,增加了青銅燈的穩固性。
漢代雁魚燈作為皇室、貴族階層使用的室內照明器具,器物的尺寸與漢代宮殿建筑及貴族府邸的室內陳設有著密切聯系。漢代保留了前代席地而坐的習慣,室內擺設案幾用來放置其他器物。漢代的案幾通常高三十公分,青銅燈放在案幾之上,兩者的高度之和與人坐姿時眼睛的高度基本一致,完全滿足了當時人們對于座燈高度的需要。
2.節油環保功能。漢代雁魚燈具有防止空氣污染、節能環保功能。漢代雁魚燈主要以動物脂肪為燃料,因不能充分燃燒,會產生微細顆粒和灰燼,為防止燈煙逸出污染空氣。古人設計了導煙管,并于燈體內貯入清水,油脂燃燒時,產生的煙塵通過導煙管落入體腔內的清水中,從而保持室內環境的清潔。
漢代雁魚燈燈碗有中空夾層,可以注水,燈燃亮后,水起到恒溫的作用,以控制燃油的溫度,減少蒸發,從而達到省油和減少油煙的目的,在保持光亮穩定的同時也保證了居室空氣的清潔。
3.裝飾功能。雁魚燈由雁首頸(連魚)、雁體、燈盤、燈罩四部分套合而成,雁頸與雁體以子母口相接。魚身及雁頸、體腔均中空相通。燈盤圓形,直壁,淺腹,內有兩道直壁圈沿。一側附燈柄,可控制燈盤轉動。盤下有圈足,與雁背上的直壁圈沿以子母口套接。燈罩為兩片弧形屏板,其上部插入魚腹下的開口,下部插入燈盤內的直壁圈沿中,可左右轉動開合,既能擋風,又可調節燈光的照度。燈火點燃時,煙霧通過魚和雁頸導入雁體內,防止了油煙對室內空氣的污染。雁魚燈的四個部分又可自由拆裝,便于擦洗。
漢代銅燈在注重功能美、造型美、結構美的同時,也借助豐富的裝飾手法與技藝對青銅燈的表面進行了大量美化,使之更具裝飾美感。從漢代青銅燈的制作材料來看,青銅材質本身就具有獨特的材質美感,散發出時間的氣息;再加上精美的圖案裝飾,則更顯漢代青銅燈的精美與珍貴。漢代青銅燈表面的精美裝飾,除了在圖案的題材上采用各種流行的動物紋、植物紋、人物紋和幾何紋外之外,在裝飾手法上還綜合運用了錯金銀、漆彩繪、夔金、透雕等多種工藝,以此來凸顯漢代青銅燈具的華麗高貴。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環境下,王公貴族對青銅燈具這一權貴象征在裝飾審美上的基本取向。
“雁魚燈”的雁冠使用紅彩繪制,雁、魚通身施翠綠彩,并在雁、魚及燈罩屏板上,用墨線勾出翎羽、鱗片和夔龍紋,使得大雁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同時,在青銅燈身上的彩繪可以減緩青銅材質的氧化速度,對“雁魚燈”起到防止生銹的保護功效。
三、漢代雁魚燈造型寓意
漢代青銅雁魚燈以一只佇立回首銜魚的鴻雁為造型,造型優美。關于禽鳥銜魚的藝術形象,早在我國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古人把鴻雁當作瑞禽,用為聘問、婚嫁之禮。《說文》:“雁,知時鳥,大夫以為摯,昏禮用之。”《儀禮·士昏禮》:“昏禮,下達納采,用履。”
《楚辭·招魂》補注引用《古博經》描述六博博法時說:“面分十二道,兩頭當中各為水“…用魚二枚置水中……每牽一魚獲二籌……獲六魚為大勝也。”這里顯然是用“獲魚”代表“獲勝”之意。“魚”、“余”同音,“魚”又為“富裕”的象征。
漢代受“罷默百家、獨尊儒術”影響深刻,人們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竭力追求與營造“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認為人與自然界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整體。漢代雁魚燈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漢代成為我國古代青銅器具設計的轉折點。如果說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體現的是統治階級的至高無上,是神秘的、凝重的美;那么漢代青銅器更多地反映了人們對于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呈現的是一種單純的、樸實的美。雁魚燈體現人們追求富足、向往勝利的思想反映,寄托了人們的美好愿望。
中國漢代青銅雁魚燈有著實用的功能與獨特的造型、精巧的結構以及精美裝飾、精良工藝與超前的環保意識,凝聚了古代手工藝人獨特的匠心,展現著中國古代手工藝人的杰出智慧。時至今日,漢代青銅雁魚燈仍然熠熠生輝,煥發著獨特魅力,承載著漢代青銅燈獨特的造物美學和環保意識,為世人贊嘆。
參考文獻:
[1]馬承源《中國青銅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2]郭寶鈞《中國青銅時代》,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3年.
[3]陳振裕《中國古代青銅器造型紋飾》,湖北美術出版社,1999年7月.
[4]李建偉《中國青銅器圖錄》,中國商業出版社,2000年.
[5]王琥《中國傳統器具設計》,江蘇美術出版社,2004年.
[6]高月紅《淺談中國漢代銅燈的工藝之美》,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3月.
[7]朱志娟《青銅文化考——解析青銅造型藝術及其演變》,200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