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菊
【問題展現】
新課程背景下的思想品德課教學在道德教育方面,正逐步摒棄原來呆板說教的形式,以促進道德認同,形成主流道德觀念,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目標,越來越受到學生的喜歡。道德教學也不斷發生著變化,彰顯著自己的獨特的魅力: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激烈的小組討論、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等,讓學生的思想在一次次碰撞中產生新的火花,學生的認知能力、情感體驗也在過程中自然生成。但是,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掌握的知識、培養的能力和體驗的情感在轉變為社會實際行為時卻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偏差,出現這些題的原因,在于我們的教學沒有讓學生把知識內化成自己的道德規范,沒有喚醒他們的道德自覺和道德良知,沒有促成道德行為的轉化。
【案例描述】
案例1:
這是最近聽的一節公開課,執教老師在執教《法律保護公的權利》時,是這樣導入的:
師:同學們,老師看你們的精神狀態不錯,相信同學們一定度過了一個愉快的春節,對不對?
生:對!(齊答)
師:那老師想知道,在春節期間你們都干什么了?
生1: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
生2:幫助父母干家務
生3:過年貼對聯、放鞭炮、給長輩拜年
……
師:同學們表現都不錯,你們再想一想,這期間你或自己的家人都享受了哪些權利,又履行了什么義務?
生:老師,我覺得我們給父母拜年是我們的權利,父母給我們壓歲錢是父母的義務。
全場大笑,執教老師也笑了。直接轉入了下一個話題。
案例2:
一中學生在學校考試成績一直是優秀的,曾在道德辯論賽上獲得過最佳辯手。但在一次商場購物時,收銀員因疏忽給他多找了錢,該生一聲不響地走開了。
【案例分析】
在現實生活中,道德沖突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教學中缺乏對學生行之有效的教育和引導,當他們在生活中遇到了沖突時就很難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案例1中老師的導入從形式上看無可挑剔,春節剛過,以此導入,順理成章,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但細細品來,卻存在一個很大的欠缺,就是對課堂上的新生資源沒有及時的捕捉和利用,沒有及時對學生道德認識上的偏差給予糾正。當學生回答父母給壓歲錢是父母的義務時,老師一笑而過,無論在知識上,還是在道德認識上,很明顯學生走入了誤區。
案例2明顯地告訴我們學校中一部分品學兼優的學生在生活中未必是優等生,他們的知行嚴重失衡。為什么他們在是非觀念如此明確的情況下,生活中卻不遵守道德,言行不一呢?這無疑暴露了我們教育的缺失:教學中教師沒有注重對學生的道德踐行,沒有創設必要的行為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感悟、行動。可以說上述兩個案例給了我們教育很大的啟發,今后我們應該如何進行思品教學?我們的思品教學還存哪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對策探究】
1.“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實現知行統一
蘇霍姆林斯基說:“把教育的意圖隱蔽起來,是教育藝術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課堂上提耳聽命式的灌輸,居高臨下的說教,使教育的功利色彩暴露無遺。這種教育模式還未等你展開說教的程序,學生已從心底產生了抵觸情緒。其實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往往并不需要長篇大論,也不需要教師明確宣布“這是道德教育內容。”高境界的教育應該是無痕的,是滲透的。
比如:一位老師在講《融入新集體》時,沒有大講特講集體的重要性,而是給同學們講了一段故事:在南美洲大草原上的一個秋日,一片臨河的草叢突然起火,呼呼直躥的烈焰形成一個火圈,向草叢中央一個小小的丘陵包圍過來。丘陵上無數的螞蟻被熊熊的烈火逼得節節后退,包圍圈圈越來越小,它們除了葬身火海,似乎無路可逃。但就在這時,出人意料的事發生了,螞蟻們迅速聚集,抱成一團,滾成一個黑色的“蟻球”,沖進火海,烈火將外層的螞蟻燒得噼啪作響。然而,“蟻球”卻越滾越快,終于沖出火海滾進小河。大多數螞蟻得以絕處逢生。
此時,教師再說任何語言都是多余的,集體主義思想已在學生的心中生根發芽,也必將茁壯成長。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富有意義的教學素材,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在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在不經意間得到熏陶,有所感悟,產生心靈的震動,從而由內及外,自然而然地發生變化,得到升華,最終實現知行的統一。
2.充分利用好社會熱點、時事政治等德育材料,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時事政治是思想品德教學內容的延伸和補充,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活教材。由于時事政治材料新鮮、具體、真實,若能把活生生的社會事件,人們密切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與教學內容和思想品德基本理論相結合,以此來進行道德教育,學生往往比較感興趣,容易接受。比如:針對汶川“5.12大地震“中全國人民奮起抗震救災、2010年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成功舉辦、2010感動中國人物中郭明義無私奉獻等,運用這些典型材料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3.在道德沖突中找準德育方向
在今天這個道德價值觀念日益多元化的時代,學生通過各種媒體獲得的道德觀念越來越多,有傳統的道德要求,也有現代的道德操守;有中國的價值思想,也有外國的道德思潮;有符合我國主流價值觀念要求的道德精華,也有背道而馳的道德糟粕。面對這些魚龍混雜的價值觀念,再像過去那樣用命令的方式進行教育顯然是無效的。怎么辦?干脆把所有的觀點都拿來,讓學生在比較中辨別,在爭論中趨同,在沖突碰撞中找到符合中國特色的主流價值觀念。
4.讓學生在體驗中構建道德規范
創設一些模擬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里體驗、實踐、反思,是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好方法。自主體驗的過程,既可以使學生在活動中有角色扮演、有事情可干,又能在積極的情感參與中體悟道理、認識社會、增強感知。
一位老師教學《孝敬父母》時,為了幫助學生落實表現孝敬父母的行為,教師創設了“媽媽勞作回來”的情境,讓學生即興表演:有立即搬椅子請媽媽坐的,有拿毛巾來幫媽媽擦汗的,有端水敬茶的,有給媽媽捶背揉肩的……在學生演、評過程中,加上教師適時點撥、激勵,進而使學生不斷完善自己的言行,學會了如何孝敬父母。
道德教育是思想品德課的主要內容,也是塑造合格公民的基本因素,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對公民道德規范教育有著更高的要求。所以,更好地發揮思品課的德育功能,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來提高德育的實效性,是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