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友倫
摘要:華夏文明五千年,源遠流長,燦爛輝煌。在對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探究之中,我們不難發現,不論歷史如何變遷,改變的是朝代,不變的是情懷,作為一個執政者首先要具備崇高的人格素養。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讀書、修身、立德,不僅是立身之本,更是從政之基。而“民為邦本,載舟覆舟”是古代為政者最基本的思想認識。
關鍵詞:民為邦本;載舟覆舟;為政之基
中圖分類號:D609.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2-0077-02
一、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尚書·五子之歌》曰:“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予臨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為人上者,奈何不敬?”這段話可以翻譯為:“偉大的祖先曾有明訓,人民可以親近而不可看輕;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國家就安寧。我看天下的人,愚夫愚婦都能對我取勝。一人多次失誤,考察民怨難道要等它顯明?應當考察它還未形成之時。我治理兆民,恐懼得像用壞索子駕著六匹馬;做君主的人怎么能不敬不怕?”這里的“邦”,原本是指邦國,現在是指國家。也就是說人民是國家的根本,只有根基牢固,才會家國安康。這是“自古有之”,是來自文化傳承的千秋政理。習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對這句話的引用,充分說明愛戴自己的人民、尊敬自己的人民,這是為官執政的基本原則。
二、古之為政,愛人為大
《大戴禮記·哀公問于孔子》記載了這樣一段精彩的文字:孔子侍坐于哀公。哀公曰:“敢問人道誰為大?”孔子愀然作色而對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固臣敢無辭而對?人道政為大。”公曰:“敢問何謂為政?”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政矣。君之所為,百姓之所從也。君所不為,百姓何從?”公曰:“敢問為政如之何?”孔子對曰:“夫婦別,父子親,君臣嚴,三者正,則庶物從之矣。”公曰:“寡人雖無似也,愿聞所以行三言之道,可得聞乎?”孔子對曰:“古之為政,愛人為大。所以治愛人,禮為大。所以治禮,敬為大。”我們可以用今天的大白話來講一講這個故事。有一天,哀公跟孔子談論治國之道。哀公問孔子:“在治理人民的道理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孔子回答說:“您能考慮到這問題,老百姓就有福了。我怎能無言以對呢?要說治理人民的道理,當然是政治最為重要。”哀公又問:“請問什么是治理政事呢?”孔子說:“政就是正。只要國君做得正,百姓就會跟從做得正了。一國之君應該是百姓的榜樣。如果國君不做的話,那么百姓跟誰去學呢?”哀公又問:“那么怎樣治理政事呢?”孔子說:“夫婦之間有所分別,父子之間相互親愛,君臣之間相互敬重;只要這三件事做得正了,那么其他事情也就跟從著做得正了。”哀公接著問:“我雖然是個無才無德的人,但也很希望聽到實施這三句話的道理,您能說給我聽聽嗎?”孔子回答說:“愛護人民是治理政事中最重要的方面。而在愛護人民的諸多要素中禮是最為重大。而在禮的施行中,恭敬又是最為重大的。”這段對話中最重要的一句話是“君為正,則百姓從政矣”。這充分說明作為治國理政的人首先自身要正,因為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如果執政者自身品行端正,行為足堪作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老百姓也會跟著行動起來;相反,如果執政者自身不端正,卻要求老百姓端正,那么及時是三令五申,百姓也不會服從。孔子還曾說過“君正莫不正,君義莫不義”。如果執政者自身端正,講求信義,那么老百姓自然會行為端正講信義。
在《論語》中諸如“仁者愛人”、“古之為政,愛人為大”等類似的句子,則充分說明作為執政者應該把愛護人民作為最重要的事情,治理政務,必須把關愛百姓作為第一要務。
三、民貴君輕,百姓為天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是次要的,國君是最輕的。所以,得到了老百姓的歡心就可以做天子,得到了天子的歡心就可以做諸侯,得到了諸侯的歡心就可以做大夫。在孟子看來,不論是一國之君還是江山社稷都是可以改立更換的,而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換。所以百姓才是最為重要。這充分體現了孟子的民本思想,而“民貴君輕”則成為后世廣泛流傳的名言,一直為人們所引用。
劉向《說苑》中有這樣一段對話,齊桓公問管仲曰:“王者何貴?”曰:“貴天。”桓公仰而視天。管仲曰:“所謂天者,非謂蒼蒼茫茫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為天。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背之則亡。詩云:‘人而無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齊桓公問管仲道:“作為一國之君,應該尊重什么呢?”管仲回答說:“應尊重天。”于是桓公迷惑的仰頭望著天。管仲又說:“我這里所說的‘天,不是蒼蒼茫茫的天,當君王的人,要把百姓當作天。因為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如果百姓親附,國家就可安寧;如果百姓輔助,國家就能強盛;如果百姓反對,國家就很危險;如果百姓背棄,國家就可能要滅亡。《詩經》上說:‘老百姓不良善,在一方埋怨不已。如果老百姓怨恨他們的國君而國家最終不滅亡的,這種情況是從來也沒有過的。”
在古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類似這種閃耀著“貴民”智慧和“民本”思想火花的言論,時有所見。“民貴君輕”、“以百姓為天”,誠哉斯論,振聾發聵,難能可貴!
四、為政之道,民生為本
2014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視察慰問時所作的重要講話中要求要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總書記在談到這一問題時引用了一句古文:“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以安而不擾民為本。”這句話出自宋代程頤的《代呂晦叔應詔疏》,意思是“執政的道理,以順應民心為根本,以使百姓生活充裕為根本,以使百姓安定不受侵擾為根本”。總書記囑托廣大黨員干部要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把為群眾謀求利益、提供服務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而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想貫徹落實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就要求我們一定要帶著責任和感情扎實做好民生基礎工作,努力讓人民過上好日子,努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有新作為、見新成效。
宋代大儒朱熹在《觀書有感》中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水為什么會如此清澈呢?是因為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老百姓是水,而執政者的源頭活水就是一顆愛民之心。俗話說人心換人心,感情換感情。執政者有了愛民之心,老百姓就會支持你的工作,如果缺乏對老百姓的深厚感情,那么執政為民就是一句空話。
執政者帶著感情去抓民生,那么發展就會如同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可以蓄積永不枯竭的動力,蘊藏生機勃發的活力。
由此觀之,為政之道,民生為本,誠不我欺也。
五、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戰國思想家荀況在《荀子·王制》篇中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者載舟,水者覆舟。”唐太宗李世民在《論政體》一文中說:“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古人深知人民力量的偉大及其重要性,這對歷代統治者尊重民情民意,執政為民,起到了積極參與的促進作用。得民心者得天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一條亙古不變的真理。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史就是一部團結群眾、依靠群眾、服務群眾的歷史,就是一部時刻貫徹群眾路線的發展史,無論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還是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我們取得的每一點成績都離不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建黨九十五周年以來,“三個代表”早已經成為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今天,我們應該牢記這一宗旨,秉持“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更加注重與群眾的魚水關系。只有時刻牢記“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牢記“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牢記黨的群眾路線,并不斷發揚光大,才能讓我們的事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古之為政,愛人為大;民貴君輕,百姓為天;為政之道,民生為本;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個為政者若能具備這樣的思想認識和人格修養,也就有了執政為民的基本素養。古人明訓,不可不鑒。
參考文獻:
[1]孫華,劉聰.簡析孟子仁政思想[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05):39-40.
[2]劉雪巍.執政為民與科學發展觀[D].山東大學,2009.
People are the Foundation,Boat Capsize
—On the Bas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Rulers for the Government
SHEN You-lun
(YanYuan Middle School in Sichuan Province,Yanyuan,Sichuan 615700,China)
Abstract:In five thousand,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has a long history,bright future. In the study of political civilization in ancient China,it is easy to find,no matter how historical change,change is dynasty,not change the feelings,as a rulers should have noble personality quality in the first place. The anci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reading,cultivate one's morality,morality,not only is the foundation,is the base of the politics. And the people for this bond,and the boat capsized boat "is the most basic ideological understanding ancient propriety.
Key words:the people for this bond;the boat capsized boat;place the base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