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勝
摘要:本文重點指出印度政府對高等教育機構的資金投入方面配套了相關的法規(guī)和政策。政府對各高等教育根據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不同分成不同的發(fā)展類型,并根據各高等教育機構的需求配套相關的獎學金和助學貸款政策來幫助弱勢群體,印度教育改革的目標是傳承印度傳統(tǒng)文化的前提下發(fā)展具有印度特色的教育發(fā)展道路,并為高校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yè)機會。
關鍵詞:文化;印度;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2-0228-02
中國與印度同為發(fā)展中的人口大國,但各自走出了一條頗具特色的教育發(fā)展道路。本文在分析印度高等教育漸進演進模式的基礎上,認為創(chuàng)新精神、適度開放、穩(wěn)健漸進均衡的發(fā)展思路是印度教育創(chuàng)新模式成功的關鍵性因素。正確認識和評價印度高等教育對于我國高等教育實現(xiàn)持續(xù)與和諧發(fā)展的長期目標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一、印度公立、私立學校教育的狀況
印度的公立學校一般是指國家或者邦設立的,由中央或邦政府直屬的教育部門負責管理,并且經費主要來源于政府或者邦撥款的學校。自1882年印度成立第一個教育委員會以來,初等教育主要由邦負責,高等教育主要指政府設立的綜合性大學,由大學撥款委員會代表政府行使憲法賦予的監(jiān)督管理權。印度的私立學校一般指不由政府直接負責舉辦的學校,其主要是由慈善機構、社會福利機構或個人建立的。但從其教育資金籌措方式來看,私立學校特別是私人學院就未必僅僅是私人單獨投資的學校。基于這一點,印度私立學校按是否接受政府的固定資金資助分為“政府資助性私立學校”與“非政府資助性私立學校”。但僅僅依據資金的來源對印度公立和私立學校進行界定并不恰當。在高等教育領域,印度絕大多數(shù)私立學院都附屬于公立大學,這些學院無論是“政府資助性”或“非政府資助性”,最終的畢業(yè)文憑一般由公立大學頒發(fā)。公立大學及專門從事科技研究與教育的國家重點學院,主要承擔研究生的教學工作,在印度的經濟和科技發(fā)展方面的作用是私立學院無法替代的。所以印度的公立大學本部一般以科研為主,本科及本科以上的教學工作由學院來完成。
二、“政府資助性私立學校”的特點
1.受到政府認可,在學生和教師管理等方面受政府一定法規(guī)的限制。
2.私立學校特別是私立學院,學院里面有政府資助性課程和自籌資金課程,政府資助的課程所產生的一切經費(基礎設施建設費用,教育設備購買費用,教師工資)均由政府提供。
3.雖然是私立學校,教職員工一般由中等教育委員會或邦教育服務委員會指派或批準任命,教師的工資水平及福利等由政府統(tǒng)一規(guī)定,私立學校的管理階層無權解聘該類教師。
4.政府資助的課程在私立教育機構進行,私立學校的管理機構可根據自身經濟運營情況,向學生收取一定的學費和其他費用,但政府資助性私立學院在學費收取方面受政府的嚴格限制,收取的學費一般60%歸政府,40%歸私立教育機構。
5.政府資助性私立學校特別是私立學院是自治性質的,它的主要特點如下:(1)學術獨立,學院根據自身定位設置課程;(2)學院自主組織考試;(3)靈活的考試評分標準體系;(4)學生學位證書由其所屬的公立大學來頒發(fā)。
6.政府資助性私立學校特別是私立學院是非自治和公立性質的,它的主要特點如下:(1)教學計劃圍繞大學的課程設置;(2)很容易獲得教材;(3)考試由其所屬的大學組織。
三、自籌資金機構(Self-financing Institute)的特點
自籌資金教育機構的課程,主要部分要獲得政府批準,其余部分可以自主設計。政府認可的“非政府資助性私立學校”必須有自己的校舍,必須有自己的經過專業(yè)培訓的教職員工,教學設備必須符合相關規(guī)定并且要使用所在邦的官方語言進行教學。非政府資助性的私立學校則有權招聘或解聘自己的員工并為其支付工資,教師的工資水平與學校經營的效益有一定的關系。 “非政府資助性私立學校”經費完全自籌,所以在學校管理方面有很大的自主權,甚至通過收取高額學費等形式籌措資金,一般學費昂貴,只有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家庭能夠承受。自籌資金機構,特別是私立學院分為自治性質或非自治性質,它的主要特點與政府資助性私立學院基本一致。
四、私立大學和同等大學(Deemed University)
印度的私立大學和同等大學依據相關法律在中央或邦政府教育部門的許可下成立。私立大學和同等大學施行自籌資金和自治的管理辦法,也有部分私立大學和同等大學受到政府的資助。總體來說該類學校學費較貴,基礎設施較好。和一般私立學院不同的是,他們不附屬于任何公立大學,并擁有獨立的學歷學位頒發(fā)權。私立大學和同等大學都屬于私立性質的大學,他們的主要不同點是,私立大學的辦學規(guī)模和辦學理念受到政府相關教育部門的嚴格監(jiān)管,同等大學在辦學規(guī)模、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yǎng)方面具有更多的自由性,不受政府教育相關部門太多的約束。
五、管理
印度公立大學的內部管理機構由評議會、行政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組成,三者是公立大學的主要立法和執(zhí)行機構。評議會是大學的最高機構,制定發(fā)展政策、年度預算,規(guī)劃學院的建立和發(fā)展,批準授予學位等;行政委員會負責日常管理工作;學術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制定學術標準,確定教學科目,制定入學規(guī)章制度和程序等,對大學的學術政策有權予以控制。
中央直屬大學一般由總統(tǒng)、副總統(tǒng)或總理兼任大學名譽校長(Chancellor),各邦大學由各邦省長(Governor)兼任。大學的校長(Vice-Chancellor)是各大學的直接負責人和實際管理者,大學校長(Vice-Chancellor)必須保證《大學法》各條款和其他各種規(guī)章章程的貫徹執(zhí)行,他有權召集評議會、行政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會議并執(zhí)行這些機構的各項決議。
學院主要指附屬于某所大學的學院,而且大部分是私立性質的,在私立學院當中,院長是學院的核心人物,擁有最高權力。政府資助性私立學院在學費、教學設備、師資力量方面受政府的嚴格管控;非政府資助性學院的權力基本上屬于院長。
六、經費籌措
公立學校的教育經費主要依靠政府撥款和學生繳費的學費。以公立高等教育的經費來源為例,經費的78%—92%是來自政府的公共教育投資,其余的經費主要依靠學費等收入來補充,這一部分在經費投資總額中所占比例也不大。從這個意義上講,印度公立學校的教育經費投資主體仍然是政府。政府資助性私立學校的經費有很大部分來自政府的投資;非政府資助性私立學校的經費則幾乎完全是自籌,主要通過私人籌資、社會捐資、家庭教育支出等途徑獲取。之外,印度很多私立工程技術學院或醫(yī)學院通過向學生家長收取巨額捐款和人頭稅獲得教育資金。
七、社會效應
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在不同的教育階段表現(xiàn)出的社會效應也不同。憲法規(guī)定基礎教育是免費教育,但是事實上印度很多地方,尤其是廣大農村至今未能實現(xiàn)基礎教育的免費,更由于傳統(tǒng)上對基礎教育的不重視,使公立學校依然存在很多問題。研究人員對印度公立和私立基礎學校教育狀況為對象的調查表明:公立學校的教學設施、教師素質、教學水平等很難令人滿意,教師在教學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非常有限,教學基本上是一種監(jiān)護活動。私立學校的狀況卻出乎調查者意料之外,教師不僅在管理上很負責,而且在教學上也表現(xiàn)得比較活躍。家長認為:如果孩子上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花費的差別不大,他們當然送孩子上私立學校。可見,公立學校教育并沒有起到私立學校那樣的社會效應。盡管私立學校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但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并沒有共同承擔普及義務教育的歷史使命,印度文盲現(xiàn)象至今依然普遍存在。高等教育領域,公立大學及國家重點科技教育與研究機構,在印度的經濟和科技發(fā)展方面的作用是主要承擔本科及本科以上的教學工作,這是私立教育機構無法替代的。
八、主要創(chuàng)新之處
本文在具體的工作方法上,采用問卷調查、實地觀察、訪談等田野的工作方法,結合相關的文獻,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式整理數(shù)據,以地區(qū)為單位建立分析模型,本文能夠真實、客觀地反映印度的教育現(xiàn)狀。
參考文獻:
[1]Sayana,Shakuntal.Education as an academic study.Bombay,Asia,1971:121.
[2]李雪虹.印度高等教育發(fā)展對中國的啟示[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08,(6).
[3]雷鳴,楊文武.中國和印度高等教育體制比較[J].南亞研究季刊,2010,(2).
Research on Higher Education in India
CHEN De-she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23,China)
Abstract:Indian government has paid much attention to higher education and released a series of financial gr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government classifies its higher institutions into different categories. The government has released policies of scholarship and education loan, and which protected the education benefits of Indian vulnerable group. The educational initiative is aimed at pushing to advance job opportunities for Indians and preserve Indian culture.
Key words:culture; india;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