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欣+王麗
摘要:在不斷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面對國際大規模教育評價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我國不斷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教育評價。本文從實然和應然相結合的角度,以“教育評價是什么,為什么進行教育評價以及如何開展教育評價”的思路展開,闡釋了教育評價的概念和功能,分析了我國教育評價的研究現狀,在此基礎上提出教育評價應該實現評價的科學化、專業化、評價主體多元化以及評價的真實化。
關鍵詞:教育評價;實然;應然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2-0230-02
教育評價作為教育工作的指揮棒,在教育工作方面發揮重要的引領作用。教育價值既包括個人價值又包括社會價值,在對教育價值認識不全面以及教育的多層次、較復雜的背景下,相關部門對教育評價工作的實施缺乏宏觀層面的引領。基于上述情況,本文結合我國教育評價的實際,梳理目前評價工作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思考,以期為促進教育工作的發展提供啟迪和借鑒。
一、審視教育評價的本真——實然角度
1.教育評價的概念界定。翟天山通過梳理國內外有關教育評價的定義,并結合我國教育評價在實踐和理論方面的研究,對教育評價釋義如下:教育評價是在系統收集資料的基礎上,依據教育目標對教育過程及其結果進行價值判斷的教育活動。教育評價即是教育活動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決策、執行、評價),也是教育目標實施的前提條件;即是教育實踐中的一種操作方法(評價式教學、評價式管理等),同時也是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手段。[1]
2.教育評價的研究源起。(1)國內教育評價的研究源起。2016年6月18日,在中國知網CNKI網站,以“教育評估”為關鍵詞,以1992年到2016年為搜索范圍,添加的搜索限制是核心期刊和CSSCI,共檢索出來1377條期刊文獻。研究教育評估論文數量總體上是逐年遞增的。第一,起步階段。在20世紀30年代經歷外國侵略后,中國的教育趨向封閉,教育評價脫節,直到改革開放時期,經濟的復蘇帶動了教育的發展,又隨著高考制度的恢復,建立公平、公正的教育評價制度迫在眉睫,相關部門開始制定教育評價制度。第二,全面展開階段。隨著教育的深入發展,教育評估的作用越來越重大,相關機構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評估模式,使評估日益趨于多元化。第三,專業化階段。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的教育評估日益成熟,相關機構制定教育評估指標和體系,對教育評估開始定性和定量研究。(2)國外教育評價的研究源起。第一,起步階段。在工業革命時期,出于經濟發展的需要,勞動者必須通過學習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才能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第二,泰勒模式階段。鑒于以上測驗無法滿足現實需求,加之經濟危機時,勞動者與在校學生的水平差距使得評價模式不適用,泰勒經過八年研究,形成“泰勒模式”,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緩解、調節的作用。第三,穩定發展階段。此階段出現了很多新的更加客觀的教育評價方式,如CIPP模式等,讓教育評估趨于穩定。第四,專業化階段。這一階段,學者開始對教育評估進行更深刻的探討,越發追尋教育評估的本質、意義等,促使教育評估朝著專業化、理論化方向發展,成立專門的教育機構、教育刊物等。
二、梳理教育評價的現狀——實然、應然結合的角度
學者翟天山和金娣、王鋼對教育評價工作存在的問題分析總體上涵蓋以下兩點:
1.“虛”——理論層面。(1)教育評價的理論基礎薄弱。教育評價處于不斷發展之中,我國對于教育評價的認識是引進的,起步晚,但起點高,因此在很多方面研究不夠深入,對教育評價缺乏統一的規律性的認識。(2)教育評價的制度建設單薄。教育評價制度包括評價機構、評價程序和評價質量管理三個子系統。一方面,評價機構或者說評價主體單一。另一方面,要對評價程序加強監管,確保評價工作正常有序地進行,對相關監管部門的監管力度不夠。制度的建設是決策實行的強有力的保障,必須重視制度建設。
2.“實”——實踐層面。(1)教育評價的主體單一。教育評價的功能趨向于社會服務,因此容易忽視被評價對象的價值,并且評價的主體多是利于社會服務的階層,部分還缺乏專業技術,往往忽視了相關領域的評價意向,這樣導致教育評價結果的片面化。(2)教育評價的方法片面。由于評價主體單一和評價注重選拔的傾向,教育評價的方法比較閉塞,不夠開放。例如,針對學生的學習評價,傳統教育評價情境下的評價主體常常只有教師,偏重于對知識掌握程度的考核,評價方式也趨于單一化,往往只依賴于學科知識類考試,主要關注對學習結果的評價而常常忽略對學習過程的分析,并且缺乏對分析與評價結果的充分利用。
三、探析教育評價的發展——實然、應然結合的角度
1.教育評價的科學化及專業化。首先,確定正確的教育評價指導思想,淡化教育評價為社會服務的傾向,讓教育評價回歸到人本身。其次,全面收集評價信息,注重評價過程和結果的統一。最后,要明確教育評價的功能,在功能的引領下,深入開展教育評價工作,改進教育質量,深化教育改革,實現教育評價效益最大化。
2.教育評價的真實性及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筆者認為,教育評價要在三個方面實現真實性的回歸:第一,收集信息的過程要真實。第二,價值判斷要真實。第三,真實性評價以人為主體的價值建構要客觀。
田中耕治認為人們習慣性地認為教育評價的主體是教師,不可否認,教育評價的主體除了教師外還有許多其他的利益相關體,例如學生、家長和當地居民、教育行政機構以及第三方機構。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本身也存在很多爭議,如何協調多個評價主體之間的矛盾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
四、教育評價研究再思考
1.如何有效提升教育評價的信度、效度。如何能保證教育評價的穩定性,需要根據區域性和整體性,制定合理、公正的評價指標體系和制度。如何能實現教育評價的目的,實現教育目標,這就牽扯到教育評價的效度。
2.如何確立教育評價的多元價值和目標。教育評價要協調好教育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關系,避免利益沖突,教育評價的價值和目標息息相關,價值觀念是評價目標的主觀導向,目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價值觀念的踐行,因此要處理好教育評價的多元價值和評價目標的關系問題。
3.如何處理好教育評價與后期教育工作改進的銜接。價值判斷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改進教育工作,教育評價與后期工作改進必須銜接好,不能割裂開來,為了評價而評價,真正實現教育實踐—評價—實踐的良性循環。
4.如何實現對被評價對象持續的跟蹤評價。由于評價客體的多樣性和復雜能動性,我們的評價不能是靜止狀態的評價,而要建立長期的動態跟蹤評價系統,才能確保評價的真實、客觀。
參考文獻:
[1]翟天山.教育評價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1-44.
[2]李亞東,張行.教育評價發展的歷史軌跡及其規律[J].江蘇高教,2000,(03):62-65.
The Reflection o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From the Respective of "Being" and "Ought to Be"
CHEN Li-xin,WANG Li
(The Normal College of DaLian University,Dalian,Liaoning 116622,China)
Abstract:There exist several reasons for our country to explore the educational evaluation which best suits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China:the background of continuous education reforms and challenges from international evaluation in education. By combining perspective of "Being" with "Ought to Be",the author expands the definition and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and analy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with the line of thinking "What's educational evaluation;Why we insist on evaluation and how to evaluate". As a responsible evaluator,he should reconsider the scientification,profession,diversification of evaluation's subject and authenticity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Key words:educational evaluation;being;ought to 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