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盤鋼
以改革為主線促進“三農”工作新發展
■徐盤鋼
去年底召開的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全面部署了今年農業農村工作,強調要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農村發展是中國經濟穩中求進的基礎和前提。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環境日益復雜,新情況與新問題不斷涌現,具體表現為:一是當前國內農產品供求關系已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二是農村資源開發強度過大、生態環境嚴重受損,農地承載能力接近極限;三是農民增收面臨新的考驗;四是體制機制束縛農業發展,土地經營規模過小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發展,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亟須創新。
今年除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外,還要繼續抓好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不能簡單地在現有生產水平上做量的調整,而要從產業和體制兩個方面增強供給體系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效率,使農業供需關系在更高水平上實現新的平衡。要堅持質量興農,加快科技進步,創新經營方式,滿足市場需求。改革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需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政府要強化政策引導,加強服務,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要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深入推進,土地承包權主體和經營權主體發生了事實分離,這個重大變化對土地制度設計提出了新要求。實現承包權和經營權分置并行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大創新,有利于保障和實現農民權益,激發農村發展活力。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的前提是“落實所有權”,基礎是“穩定承包權”,通過開展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真正讓農民吃上“定心丸”。
為探索農村集體所有制有效實現形式,創新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機制,保護農民權益,調動農民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必須加大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力度,激發農業農村發展的內在活力。改革的核心目標就是釋放改革紅利,增加農民福祉,賦予農民更加充分、更有保障的對集體資產股份的占有權、收益權,讓農村沉睡的資產活起來。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三大改革是我們面臨的全新任務,是“三農”領域的一場深刻的變革,關系到農業的長遠發展,在方向問題上不能有偏差,不能犯顛覆性錯誤,必須守住在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穩定不出問題的三條底線。改革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不能一遇到困難就繞道回避。對于一些已經看好的形成上下共識的改革,必須始終堅定方向,扎實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