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雪
信息化助力美麗鄉村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以浙江省海鹽縣為例
■鄭 雪
當前,隨著我國農村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信息化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信息化是實現轉變農村生產、生活和管理方式,加快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保護和傳承農業文明等的重要手段,成為加快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推動力。
(一)信息化助推電商發展,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經濟動力
國家信息中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寧家駿認為,“信息化已經成為新常態下保障經濟穩中求進的重要手段,……未來農村電子商務在推動農產品進城與農業生產資料和農村消費品下鄉的‘雙向流動’上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海鹽圍繞“互聯網+”總體發展思路,積極搭建電商服務中心,推廣移動電信光纖普及,推動當地農村電子商務較快發展,啟發農民以信息化擴大收入渠道,用智慧建設美麗鄉村。2016年5月25日召開的第三屆中國縣域電子商務峰會上,阿里研究院發布“2015年中國電子商務百佳縣”等榜單,海鹽連續第3年登上“百佳榜”。
海鹽“淘寶村”也取得快速發展。目前全縣淘寶村共有電商2700余家,帶動電商就業3700余人。近日,海鹽的橫港村、浙江優展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分別入選省級電子商務示范村、省級農村電子商務龍頭企業,位列全市前茅。海鹽以信息化推動農村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主要做法包括:
1.擴充服務網點
實施“電子商務進萬村工程”,有效設置電商服務網點,現已建成運營海鹽縣服務中心和100個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點,與阿里巴巴合作搭建“農村淘寶”服務載體30家,實現進貨批發、進銷存等功能。今年以來,通過農村電商服務站點實現進銷存銷售單數509474筆,銷售金額3278.69萬元;代購訂單2589筆,代購金額13.87萬元。加快推進物流主體實施接送下沉,目前圓通、申通、順豐等物流主體全面實現村級網點配送,確保物流服務觸角覆蓋全縣。
2.加強政策扶持
相繼出臺關于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電子商務發展三年行動計劃、“農村淘寶”項目建設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進一步明確通過項目引進、培育壯大、鼓勵轉型等提升電商產業規模。引進浙江優展網絡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1-7月實現銷售逾8000萬元。參與助農扶農項目,依托其U掌柜平臺,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推動農產品龍頭企業的示范引領,推進青蓮食品、蘆薈源、萬好蔬菜、尼松食品、豐義牧業等一批農業企業創建示范企業工作,引導農商“觸電”,帶動全縣種養殖產業發展。
3.依托產業支撐
依托行政村(社區)區域以印刷、集成吊頂、服裝、太陽能等傳統產業優勢,在先行先試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網絡銷售的基礎上,以基層村(社區)為單位,形成電子商務集聚區,吸納各類農村電商從業者集體入駐,打開電商集聚提升發展新局面,現已形成以集成吊頂為主的橫港村、以小家電為主的五豐村、以服裝制造為主的六里村等一批電商集聚發展村落,以上3家成功入選淘寶村。
(二)信息化助推村務管理,為美麗鄉村建設夯實社會基礎
1.建立農村信息化管理機制
一是健全組織體系。為加強農村信息化工作的組織領導,縣里成立農村信息化領導小組,統籌組織;鎮(街道)建立農業信息服務中心,設有專職或兼職信息員;村(社區)有信息服務點、農民信箱聯絡點,有具體人員負責,完善縣、鎮、村三級農村信息化工作組織架構。
二是完善工作制度。根據農村信息化工作在不同階段的重點和要求,印發《海鹽縣鎮(街道)農業信息化工作任務分解》、《海鹽縣村(社區)農業信息化工作任務分解》等文件,將農村信息化工作列入年度考核,以制度的形式對農村信息化工作做出明確要求和規定。
2.健全農村信息化服務體系
一是建設信息平臺,提高政府社會管理能力。如海鹽開發了“平安通”和平安建設信息系統平臺,建立起事件處理網上網下聯動工作體系,有利于提高基層政府執政能力,推動基層管理民主。
二是促進信息共享,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務。如海鹽在“農民信箱”網上農博會上發布農產品信息,各鎮、村將當地特色、優質、放心農產品的第三方平臺商品交易頁面鏈接地址都放在平臺上,并根據農產品時令季節實時調整,保持在線交易商品有效供應。
(三)信息化助推農民轉型,為美麗鄉村建設培育發展主體
1.提升文化水平
一是推動遠程教育向農村延伸。海鹽縣電大、工會、黨校等辦有成人繼續教育,但受到授課地點、時間等限制,農民參加學習的很少。海鹽組織相關單位主動入村宣傳,開設急需專業,提供遠程函授等形式,方便農民參加成人繼續教育,提高農民的整體文化水平。
二是建立信息化聯系渠道。依托農民信箱,對農民遇到的技術問題進行收集,統一發送給有合作關系的科研院所及專家,給予及時解答和指導,滿足農民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2.轉變思維方式
信息化可以通過改變農戶的思維方式和市場意識,從而改變農戶生產行為,最終加速農戶的非農化轉變。如海鹽農村電商的蓬勃發展,不僅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而且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農民的就業渠道、生活習慣乃至思維方式,如越來越多的農民習慣于網絡消費、手機支付等,由此促動廣大農民進一步“市民化”。
(一)城鄉信息化水平差距仍較大
我國農村信息化工作與城市相比,還是非常不足。根據CNNIC發布的2016年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民中,農村網民占比26.9%,規模為1.91億人;城鎮網民占比73.1%,規模為5.19億。而長期居住在農村的人口數量約為7.5億人,這意味著還有大約三分之二的農村人口沒有“觸網”。
農村互聯網普及率為31.7%,但城鎮地區互聯網普及率高出農村地區35.6個百分點,表明城鄉之間的信息化水平差距仍然較大。在尚未“觸網”的農村人群中,68.0%是由于“不懂電腦/網絡”而沒有上網,10.9%則是因為“不需要/不感興趣”。可見,“不會上網”和“不愿上網”是多數農民沒有上網的最主要原因。
(二)信息化人才短缺
1.農村信息化人才的缺乏
一是農村對于信息化人才的吸引力還不夠。農村信息化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基礎設施等硬環境有待完善,政策制度等軟環境有待健全,農村吸引信息化人才的優勢還不夠充足。
二是人才培養需要一定的周期。目前高職院校開設農村信息化專業的還很少,而現有的信息化專業學生,畢業后就業去向也以城市為主。即便信息化專業學生去了農村,完全適應農村環境也需要一定時間。
2.電商創業農民自身的不足
一是總體文化水平有待提高。在近期開展的一次關于當地電商創業農民的調研中,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占47.1%,與日新月異的電商市場相比,文化水平相當不足;即便是占52.9%的“中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群中,由于很多人并不是信息化相關專業,信息化知識有待補充。
二是職業技能培訓不足。調研中,28.5%的受調查者反映“缺少電商技術,對網絡設備的應用、網絡平臺的操作還有很多不了解”,15.7%則認為“缺少創業知識”,32.6%感覺“不懂經營管理”。
(三)信息化環境有待優化
1.硬環境有待提高
主要指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目前,農村互聯網還沒得到高度普及,信息化電子設備、網絡通信設施、通信速度仍有較大缺失。
2.軟環境有待完善
在政策上,近年來,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均加大了對農村發展信息化的支持,但還存在著兩個問題:一是這些政策、措施與農村信息化發展實際需求的對接還不夠充分;二是政策宣傳還不到位。在發展氛圍上,既缺少激勵,又缺少發展合力。
(一)納入美麗鄉村建設的總體規劃
1.農村信息化是建設美麗鄉村的應有之義
美麗鄉村的內涵主要指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因此,農村信息化是美麗鄉村的內在要求。同時,要建設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趨勢和接近城市生活水平的美麗鄉村,達到上述發展要求,農村信息化也是必要手段。因此,有必要將農村信息化納入美麗鄉村建設的總體規劃,實現互融共進。
2.農村信息化是建設美麗鄉村的有力契機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周峰認為,發展農村電子商務能夠增加農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減少農村矛盾,促進家庭和諧與基層的穩定,更能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信息化發展的同時,帶動了相配套的服務行業的發展,推動了農村的經濟發展,從而縮小城鄉之間的差別,促進城鎮化良性健康的發展。
浙江省石埠頭村以“新農村建設和電子商務發展合二為一”為理念,打造該縣最大電子商務集聚區“江南網商園”,把農房改造建立在一種新的商業業態基礎上,而這種新業態又是浦江美麗鄉村建設的發展方向。
(二)加強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1.加強組織領導,統籌信息化建設
政府是農村信息化建設和信息服務的投資者、管理者和供給者,通過制定發展規劃、有序推進,并運用政策導向、財政扶持和多種優惠等行政、法律、經濟手段,多管齊下,面向農村積極配置信息資源,探索形成以市場為導向、多種資本廣泛參與的信息化建設投入模式,擴大農村信息服務渠道,提高服務層次。
2.加大財政投入,降低農村網絡費用
農村網絡建設成本高、周期長,造成農村上網價格比城市高,且相對而言,農村居民的收入總體上還是低于城市居民的收入。這造成農村網絡的價格“剪刀差”現象。因此,在開展農村信息化建設時,政府需要重視無線寬帶網絡技術,加大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尤其是4G網絡的建設,在政策、資金上予以相應扶持,讓農民不僅用得上也用得起網絡,真正享受到信息化帶來的好處。
3.加強頂層設計,整合管理服務體系
信息化建設中,領導部門應注重頂層設計工作,統籌規劃、統一標準,建設和完善農村信息化管理與服務體系。信息化建設部門將農村各級管理和服務職能,依托信息平臺,實現集中管理,并由此打通農村管理部門間的數據通道,實現各級各部門之間的網絡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提高為民服務水平,最終實現更加透明、開放、民主的鄉村管理。政府在做好信息化建設的同時,注意整合農村信息服務,利用統一的服務平臺向農村居民發布和傳播準確的信息,提升農村人口生活質量。
(三)強化農村信息化人才支撐
1.將信息化人才引進農村
一是提高農村對信息化人才的吸引力。積極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從事農村信息化服務工作。例如,對愿意到農村的信息化人才,在資金、住房等方面給予一定優惠措施;引導、支持大學生“村官”學習信息知識和技能,開展農業信息公共服務,并從中選拔聘用若干優秀者充實鄉鎮農村信息化服務隊伍;對信息管理專業高校畢業生到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民辦農業科研機構從事農村信息化工作的,基層農業公共服務機構在缺編公開選聘時,可以按有關規定優先聘用。
二是高職院校開設農村信息化專業。地方高校服務農村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為農村創業經濟建設提供智力支持,更為自身發展拓寬新的空間。高職院校創新農村信息化專業學生培養模式,可在“淘寶村”建立實踐基地,學生將所學與所用結合;與“淘寶村”開展定向委培合作,對與“淘寶村”簽訂就業協議的學生,給予學費減免等措施。
2.建立電商創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
一是推動成人繼續教育向農村延伸。據調研,有55.7%的電商創業農民都流露出繼續學習的愿望。各地電大、工會、黨校等辦有成人繼續教育,但農民參加的很少。相關單位主動入村宣傳,開設信息化專業,提供遠程函授等形式,方便電商創業農民參加成人繼續教育。
二是建立系統的農村信息化人才培訓體系。政府統籌安排,整合勞動、教育、科技、工會等培訓資源,依托高職院校、電商企業等平臺,對本土電商創業農民開展持續性培訓,開設信息化專題,用2—3年培養一批本土農村信息化人才。
(四)優化農村信息化發展環境
1.完善硬環境
一是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完善農村水電路氣信等基礎設施”。政府以美麗鄉村建設為載體,將信息化融入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過程中,推動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輻射,助推農村信息化發展。為此,必須加強和完善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建立一個符合當地自然和社會條件的信息網絡。
二是加快提高農村信息化水平。改善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強化電信普遍服務責任,為農村提供便捷的上網條件。加強對農民應用電子商務的培訓,使其成為互聯網經濟受益者。各地政府可與阿里巴巴“智慧縣域”項目合作。這一項目主要包括兩大部分:一為基層縣政府通過大數據建立郡縣圖志,實現政府數據化管理;二讓縣域居民享受“智慧民生”服務,將“互聯網+城市服務”下沉到縣域,并建立信用體系。
2.提升軟環境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各地政府爭取省財政部門支持,對農村信息化發展、配套服務等落實相應政策;與省委組織部、農辦、交通、建設、人社等部門對接,在用地、人才等方面給予更大的政策支持。
二是開展典型示范創建。積極推評“農村信息化工作示范縣(鎮、村)”,樹立一批典型,加大宣傳力度,在全社會營造農村信息化發展的良好氛圍。□
(作者單位:中共海鹽縣委黨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