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華
農業供給側改革促進農民增收
■王春華
2015年以來,供給側改革已經成為全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問題。實際上,供給側改革的核心目的還是要調整經濟結構,使各種經濟要素在整個經濟系統下達成最優配置,從而有力地推動經濟總量的發展和經濟質量的提升。在供給側概念下,經濟活動被剖分為供給側和需求側。在供給側,勞動力要素、土地要素、資本要素、創新要素是需要考慮的重點;在需求側,投資要素、消費要素、出口要素是需要考慮的重點。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目標,則是使各類農產品的質量和數量,符合農業需求側的預期。當前情勢下,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點,在于去糧食庫存、降低生產成本、創新生產方式和管理機制、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尤其在質量上滿足需求側的預期。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實施主體是農民,而政府則起到引導、輔助、支持的作用。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關鍵在于能否調動農民的積極性。那么,農業供給側改革,究竟對于農民增收有何意義呢?
改革開放至今,解決全國人民的溫飽問題一直是我國農業生產的一項核心任務。近年來,我國糧食庫存已經出現了大規模積壓,加之農業連年豐收,糧食庫存量居高不下。以糧食為代表的各類農產品,都出現了產能過剩問題,進而導致了農產品價格連續下跌。對于農民來講,增產卻不能增收,積極性受到嚴重打擊。
更為讓人憂慮的是,我國自產的農產品價格雖然連續下跌,卻仍然高出進口的農產品價格。來自國際農產品的激烈競爭,使得我國自產農產品的銷售更是雪上加霜。
究其原因有兩個:一是我國的農業生產一直強調數量為主,忽視了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背景下,消費者對于農產品品質的追求;二是我國的農業生產以個體小規模經營為主、科技含量低、生產效率低,導致農產品成本過高、在國際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嚴重不足。
農業供給側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針對這兩個問題提出的。一方面,農業供給側強調“去庫存”,就是要逐步解決我國農產品產能過剩的問題,達到供給和需求之間的平衡,為農民暢通銷售渠道;另一方面,農業供給側強調“降成本”,增加生產過程中的科技含量,提升生產效率,增強農民自產農產品的競爭力。
農業供給側改革,更加重視農產品品質和農業生產過程品質的提升,對于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就是要從“以數量為主”轉變到“以品質為主”的模式上來,從“勞動密集型生產”轉變到“科技密集型生產”的模式上來。這無疑對于農民收入的實際增加具有切實價值和長遠意義。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推行科技興農、技術助農的農業服務政策,旨在為農民的生產經營活動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和幫助,促進農民收入的增加。然而,受到人員因素、資金因素等諸多條件的影響,這些政策在農村很多地區都很難落實。
農業生產效率低下、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科技含量不高,都與農業服務滯后密切相關。這一問題,也成為農業供給側改革中高度關注的焦點問題。
農業供給側改革強調政府的引導作用,為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提供充分的政策服務。這種宏觀的引導作用,對于農業的特色區域經營、農業產業網絡中的優勢互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可以避免成區域的、大規模的農業生產經營違背市場需求的情況出現。
農業供給側改革特別強調農業領域的信息溝通,強調對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所提供的信息服務。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很多相關文件都提到:農業信息服務滯后,是導致農業生產活動違背市場規律、農民作出錯誤決策的重要原因;農業信息交流不暢,是導致農產品種植面積波動、產量波動、價格波動的重要原因。在這種情況下,農業供給側改革將農業信息化建設作為重點工作之一。
隨著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推進,農業信息網絡將全面建成,農業信息服務質量會大大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市場需求,農民的投資需求和技術需求都會得到及時的反饋,農民在農產品品種的選擇、耕作面積的選擇等方面的決策都會更加合理,從而會最大限度地增加收入和規避風險。
無論從耕作面積還是從農業人口的數量上看,我國都是一個農業大國,但農業大國并不代表農業強國。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業生產活動過多地依賴于勞動力的手工作業、依賴于先天的自然資源條件和環境條件,走的是高能耗、低科技、低產業化的粗放型發展之路。
在這種陳舊思路的拘囿之下,農民對農業經營沒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墨守成規地困守于單一落后的經營模式之中。實際上,我國大多數農民只是作為勞動力,出現在農業經營鏈條的最底端,只負責農作物的生產,對于農作物生產后,如何處理、如何銷售、如何增加收益卻無能為力。
也正因為如此,農業供給側改革特別強調農業發展方式的多元化,強調農業經營模式的多元化。轉變農民的農業經營思維,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一項核心任務。為了改善供給側的情況、更好地滿足需求側的預期,農業供給側改革思路已經提出多種方案:第一,豐富農業經營模式,推出原加工、中間加工、深加工的組合模式,擴大農產品的供給范圍;第二,農民個人要積極布局自己的農業經營,走多品種交叉經營和特色經營之路;第三,農民個人要了解農業經濟產業鏈條的各個環節,不能只做農產品的生產者,要深入挖掘農產品的附加值、順應市場需求地展開自產自營活動。
對農作物產量的追求,過去一直是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的主要目標。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很多地區不惜犧牲環境,破林開荒、圍湖造田等竭澤而漁的事情比比皆是。伴隨著農作物產量的增加,農業生態系統的環境質量急劇惡化,土地沙化、土地退化的現象十分明顯。凡此種種,大大降低了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水平,也是農民收入降低的巨大隱患。
與資源過度消耗相比,化肥和農藥的過度使用更讓人憂慮。過去在農作物耕種的過程中施用化肥和農藥,無疑是增加產量和確保產量的一條捷徑。然而,化肥的過度施用會大大降低耕地質量,出現土壤板結、地力下降等問題;農藥的過度使用則會影響農產品的安全,危害人體健康,從而造成農產品市場消費萎縮,影響農民種田收益。
農業供給側改革,一項重要的目標就是大力發展“綠色農業”。首先,綠色農業將農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和環境治理保護統一起來,在不破壞生態系統的前提下去發展農業生產、增加農產品產量,這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對于農民穩定收入、增加收入也具有舉足輕重的現實意義。其次,綠色農業強調農產品的綠色無污染,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對于穩定農產品消費市場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農民收入穩定增加的前提和保障。再次,綠色農產品本來就是農產品消費市場上的高端品牌,雖然價格較高卻更容易贏得消費者青睞,這才是農民通過提升農產品品質增收的最佳選擇。□
(作者單位:杭州市農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