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穎佳
中職生美術教育策略與方法
林穎佳
學校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認識力,是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的需要,是培養全面發展一代新人的需要。隨著中職教育現代化發展趨勢加快,中職生美術教育尤顯得重要和緊迫。
中職生 美術教育 方式方法
美術教育是指審美教育和美感教育。其目的在于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人們感受美、認識美、鑒賞美,并學會正確地分析、看待周圍的事物,增強分辨美丑善惡的能力。中職生這部分群體在短短的2—3年的時間將步入社會,對其審美、認識美和政治思想教育、德育以及學生的技能教育都十分緊迫。
1.學生的美術基礎。近幾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農村中小學教育,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農村教育改革進程緩慢,農村教育仍然是我國教育的薄弱環節,學生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以及學生的音樂美術教育現狀令人擔憂。而在我校就讀的職教生中70%來自于農村,25%也是來自于農村縣城,不能否認,我們的美術教育在義務教育階段,尤其是在農村地區起步幾乎為零,這不僅僅是由于教育水平的發展不平衡,還有其他諸多因數制約。在我從事美術教育的班級和學生中,因大多數中職學生來自農村中學,其美術基礎的無知和盲目已達到無法想象的地步。據學生反映,在小學、中學階段美術課程往往被其他課程所占用,與之相比縣城中小學學生的美術基礎相對較好,但也不能持樂觀態度。
2.學生的行為基礎。我們面對的學生群體,行為習慣差。主要受環境、家庭等制約。另外,我校屬于留守兒童和單親家庭范疇的學生多達65%。學生的家庭教育少之又少,所謂愛的教育在這些學生面前成為了一張白紙。學生受環境和家庭等諸多因數影響,在心理上變的孤立、封閉。在面對這樣的學生實際,我們美術教育的難度又提高了許多。
1.強化學生行為習慣。美、不僅僅包含審美、和創造美,還包括行為美、語言美等等。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的職責就是熏陶和教育學生,不能因為學生的行為習慣差就放棄對他們的教育。在課堂上培養學生認識美的形態,歸納美的范疇,要提高學生美術修養,前提是要提高學生的美的認識,培養學生語言美、心靈美。還需要先從學生行為習慣著手,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以表揚為主,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先從思想上培養,再對其提出要求,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美。在此過程中應針對學生實際,制定的目標不能太高,要讓學生能做到。目標要切合實際,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
2.從心理上引導。中職生在文化上、習慣上的不足以及家庭等各個因數的影響,中職生在生理、心理上已接近成熟,他們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在接受新觀念、新知識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發揮審美教育的獨特作用,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對學生心理上的輔導方式方法很多,我們可以選擇與學生課后交流、聊天、體育活動等等。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朋友關系”,再來引導學生心理,熏陶學生審美、認識美、發現美、創造美。
3.課堂引導上的把握。在課堂教引導的過程中,我們至少分為兩類:一是周圍事物的審美;二是美術作品的審美。前者感受美、欣賞美的目的在于實踐美。我認為引導的方式可以選擇以下途徑:1.把握審美心理特征;2.誘發審美體驗;3.挖掘審美的意義;4.深化審美活動。先認識美,介紹諸多的美術作品,讓學生了解認識。。欣賞要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圖,體驗作品的內涵。在美術欣賞課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欣賞好一張畫,一件工藝品,而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正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圖,體驗作品的內涵,能獨立的去認識美,有選擇地接受新的觀念。在教學活動中,僅僅滿足學生感知美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應該啟發學生通過討論、比較,讓學生談談對現實世界中的美與丑 (包括事件與現象)的理解,談談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對美作出正確的評價,讓學生將獲得的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上去,讓學生從個性化的形象中看到事物的本質,揭示形象的內在美,深化學生的美感。
中職生的美術課不應只是一味地欣賞,要讓學生在欣賞中有所體會有所感想,這種體會或感想是在欣賞過程中的一種創造,只有在欣賞中發揮想象進行創造性剖析,才能逐漸培養他們的藝術修養和創造性審美的能力,只有在前提準備好的情況下我們才能順利的完成我們的美術教育。我們的美術教育培養目的,是讓學生具備良好審美情趣,感知這美麗世界,珍惜人生,讓學生在將來的生活中不斷的感受美、認知美、創造美。
[1]包?,?論中職美術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美術教育研究,2013,02.
[2]潘冬冬.論中職美術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職業,2014,36.
[3]朱江潔.民間美術資源在中職美術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美與時代(中),2015(4):60-61.
(作者單位:重慶市北碚區輕工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