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鵬
淺談閱讀教學中的細節(jié)關注
令鵬
《漢語大詞典》對“細節(jié)”釋為“細小的環(huán)節(jié)和情節(jié)”教學細節(jié),顧名思義,是指教學中一些不易察覺的細末之處、關鍵之點,教學中,只有高度關注細節(jié),才能讓教學行為處于教學過程的關節(jié)點上,推動教學深入進行。
閱讀教學 細節(jié)關注
我們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如果能引導學生對課文的題目、空白處、插圖、關鍵字詞等細節(jié)處細細地品讀一番,就可以更深、更全面地去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領悟作品的思想,享受語言的風格,達到對文章由點到面的認識過程。
學會傾聽在閱讀教學中似乎越來越重要,這也是樹立學生主體意識的具體體現(xiàn)。老師的語言是否接近學生?老師的問題是否能夠讓孩子聽明白?老師到底要讓學生聽出什么?聽懂什么?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有的老師,上課的時候只顧沿著自己的教學設計“往下走”,全然不顧學生聽的感受,這樣的教學又怎么能夠有實效呢?
如:某位老師執(zhí)教《荷葉》一課,為了讓學生整體把握文章內容,讀有所思,于是在學生初讀課文前提出問題:“荷葉有哪些朋友?它們把荷葉當成自己的什么?它們又是以怎樣的姿勢出現(xiàn)在荷葉身邊的?”聽著這么多的問題,孩子們一臉茫然。老師到底讓學生聽什么?低年級的孩子能記得住這么多信息嗎?所以我們要培養(yǎng)他們聽的習慣,首先要注意訓練他們聽得懂、聽得不累,這樣才可能有效。
另外,就是如今的一些閱讀課的教學,脫離課文的語言,做天馬行空的發(fā)揮或在人文內涵上深挖洞,課上盡情展示教師的文化底蘊,甚至把閱讀課上成文學欣賞課,忽視學生基礎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這樣的所謂對話真?zhèn)€是“讓你一次聽個夠”,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之上是極有可能思想游走的。如此說來又何談聽的效率和質量呢?給他們這個年齡段要聽的東西,給他們這個年齡段能聽懂的東西。世事的紛繁與復雜,歷史的謬誤與正確,自然會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思想的成熟有自己的認識。
還是先看案例,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富饒的西沙群島》時,一開課,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播放了一段西沙群島風光錄像片。教師讓學生打開書本,同時播放錄像,要求學生一邊欣賞風光,一邊看看書中的文字,哪些地方寫出了錄像中的景色。同學們的眼睛不知該看哪兒,只得一會兒看看書,一會兒又看看錄像,既不敢大膽地看書,又不敢大膽地看錄像,在書本和錄像之間忙個不停。
我們的教學應力求簡明,實用,拿教學中讓學生讀書來說,就應該給足學生潛心會文的時間,引導學生有目的地閱讀。可是當前的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現(xiàn)象,教師讓學生讀書總是淺嘗則止,總怕耽誤了時間,教學任務完成不了。于是采取“齊頭并進式”,既要大聲地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又要帶著問題思考,有時還要同步觀看教師精心制作的動畫等課件,使得學生顧此失彼,眼花繚亂。
三.關注教學中師生的融合細節(jié)。閱讀教學的實效性不光要看教師教得是否有效,還要看學生學得是否有效。教師必須通達教材的體系,知了語文學習的能力結構,在教學中根據(jù)學習規(guī)律與教材實際,適時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這樣我們的閱讀教學中學生才能真正學會有效的學習。如在我們的閱讀教學中有“一邊讀,一邊想;邊讀邊畫;學習通過重點詞語來理解句子;學習讀懂一段話;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或句子;體會句子或文章思想感情……”如果沒有老師有步驟地進行方法的教授和對學生有層次地進行訓練,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就不能夠得以提高。一位老師教授《遙遠的恐龍世界》一課,關注到了學生學的細節(jié),從而改進了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第一次設計:教師充分發(fā)揮文本的例子功能,以三、四自然段的寫法為例,重點講授了什么叫“圍繞一個意思寫具體”。然后教師讓學生根據(jù)自己查找到的關于恐龍的資料,進行加工和整理,重點介紹一種恐龍的特點,體現(xiàn)“圍繞一個意思寫具體。”事實表明,剛剛步入三年級的孩子們盡管已經弄懂了什么叫“圍繞一個意思寫具體”,盡管能夠在家長的幫助下查找到相關的資料,但是對材料進行加工和整理,同時還要模仿課文的樣子說話、寫話的確很難。很多學生依然只是“認真地介紹資料”,根本完成不了既定的教學目標。第二次設計:前面教師的講授過程相同,后面學生自己練習圍繞一個意思說具體、寫具體的時候,教師給了學生幾段自己已經查閱好并進行了加工和整理的資料,然后讓學生根據(jù)所給材料說出或寫出這段話是圍繞哪個意思寫的,這樣就大大降低了學習難度,讓學生真正“跳一跳,夠得著”,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
(作者單位:甘肅省會寧縣頭寨子鎮(zhèn)教育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