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守艷
班級管理之我見
鄭守艷
現代素質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班級管理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塊重要基地,同樣也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管理。為了要建設一個具有良好班風的班集體,這就要求班主任老師必須要做好班級管理工作。什么是班級管理呢?它是以對家長和學生負責為前提,并且配合學校總體工作而開展的,尤其以德育為首,本著先育人后成才的理念去開展的教學工作。由此可以看出班級管理是一門藝術,是一門育人的藝術。可怎樣有效地做好班級管理工作呢?筆者認為班級管理者必須掌握相應的心理學效應,并且適時地運用到班級管理中,使之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才能提升班級管理效益。
首因效應 班級管理
首因即首次或最先的印象,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第一印象。在社會心理學中,首因效應指的是在社會認知過程中,最先的印象對人的認知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如某人在初次會面時給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這種印象就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左右人們對他以后的一系列心理與行為特征進行解釋。由于首因效應的存在,使得人們對他人的社會認知往往表現出這樣的傾向,即當人們只獲取了有關他人的少量信息時,就力圖對他人的另外
首因效應給我們的啟示是: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一種形象的代表。也就告訴我們,教師在第一次與學生接觸的時候要給學生留下好的印象,這在以后的教學管理中是非常有幫助的。一個甜美會心的微笑、一身漂亮的衣服、一句親切的問候與關懷會拉近與孩子們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愿意相信你,愿意服從你的管理。恰當地運用好首因效應會對班級管理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得曼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讓助手去訪問一些家庭主婦,請求被訪問者答應將一個小招牌掛在窗戶上,她們答應了。過了半個月,實驗者再次登門,要求將一個大招牌放在庭院內,這個牌子不僅大,而且很不美觀。同時,實驗者也向以前沒有放過小招牌的家庭主婦提出同樣的要求。結果前者有55%的人同意,而后者只有不到17%的人同意,前者比后者高3倍。這也就啟示我們一個人如果接受了別人的一個小要求,那么別人在此基礎上再提一個更高點的要求,這個人也會傾向于接受。我們把這叫做“得寸進尺效應”。上述效應告訴我們,要讓他人接受一個很大的、甚至是很難的要求時,最好先讓他接受一個小要求,一旦他接受了這個小要求,他就比較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在班級管理也是如此,一個個的大任務都是有一個個的小任務構成的。要讓孩子們接受一個大任務,首先應該給他們設置
合理的小任務,待小任務解決后,他們的信心也會有所增加,這時再設置難度較大的任務,孩子們也會趨于接受。 由此可以看出教師們應該合理地運用得寸進尺的效應。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經做過一項實驗,他到一所學校佯稱對一部分學生進行了“智力測量”。實際他并沒有真正去測驗,只是隨便填上一份測驗結果,交給老師,告訴他們這些學生智商較高,可塑性強,有很大的發展前途。八個月后,羅森塔爾再次來到這所學校,對所謂測驗過的學生進行復試。出現了意想不到的結果:測驗過的學生成績提高很快,在情商上也較開朗、活潑、求知欲望盛。并且與老師間的感情也特別深厚。這就是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又稱“羅森塔爾效應”。
從羅森塔爾效應來看,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給我們以很大的啟示:贊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強大的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當一個人獲得另一個人的信任、贊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持,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自強,由此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并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與此同時,在教學管理的過程中,尤其是對后進生,老師都不可以盲目定論,某某只能有這么大的出息;毫無發展前途等等,這樣只會挫傷孩子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人都有一種巨大的“潛能”,只要給以鼓勵,人人都能做得比現狀更好。只要老師相信自己的學生都有發展的潛力,對每一個學生充滿期待和愛心,那么,就算是后進生最終肯定會獲得與期望相一致的成功。因為遲開的花,也一樣芳香艷麗。
教育的對象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充滿了諸多的差異性,但是他們的成長卻遵循著一定的規律。班級管理確實是一門藝術,要使班級管理上一個新臺階,那就需要教師們多開動腦筋。正確、合理、適時地運用心理學中的一些心理效應,只有明白學生怎么想,掌握一些原則和規律,才能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和學習中的問題,才能將班級管理做得更好。教師職業作為太陽底下最光輝、圣神的事業,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嚴格地要求自己,盡自己所能,在班級管理之路上不斷地探索,將教育事業做得更好。
[1]夏艷.“羅森塔尓效應”班級管理工作中的應用[J].品牌(理論月刊),2010,(11): 59.
(作者單位:四川成都雙流區永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