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
在小學科學教育中滲透可持續發展教育
張立
本文就小學科學教育中滲透可持續發展教育進行研究。首先,闡述了現階段小學科學教育的具體情況。其次,對可持續發展教育進行分析,著重針對小學科學教育。最后根據探索小學科學教育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密切關系,展開研究小學科學教育中滲透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小學科學教育 可持續發展教育 滲透
本文是從現階段小學科學教育的具體情況入手,分析科學教育出現的問題,根據貫徹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目標,探索小學教育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關系,提出相應的滲透方法及策略。
當代小學生正處于對新鮮事物有著強烈好奇心的年齡,并且也會有很強的實踐性,當然也需要根據科學教師的指導,再運用在課堂上學習的科學實驗以及理論進行實際操作。但是,就當下的小學科學教育來說,部分小學的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甚至出現一位科學教師教整個年級的現象;科學教師講解的內容也只是局限于書本以及參考材料,完全不涉及親自動手實驗的使用。再加上教學設備教舊,教學觀念也缺乏積極創新等問題,這些都嚴重的影響了現階段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我們需要大力加強對小學科學教育的管理,提高科學教育質量,增強科學教師的培訓力度以及自身素養。
教育,簡言之就是根據現有的實際經驗,知識授之以人。它不僅僅是教書育人的過程,更是將原本的現象,問題或者是行為進行加工探索,使這些事物可以最大限度的趨近自然,而形成一種特定的思維加以對待,實現相對的自我理性的意識行為。
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教育也需要提供知識挑戰,集體責任合作,共同生活,學習去做等能力。由此看來,教育是可持續發展的新改革,并且是將人們心中所期望的理想化社會轉變成現實的主要力量來源。
現我國為可持續發展教育制定了可以反應出不同對象及需求的主要領域,即為對基礎教育的促進與完善、培養大眾對可持續性的理解認識及附加培訓。
小學科學教育無論是在小學的教學體系中還是在可持續發展教育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認真積極的對待小學科學教育是不可推卸的責任。對于現代的小學生來說,還無法意識到可持續發展對于教育而言的必要性。不僅僅是在人類和地球之間互相依存的問題上,還是在建立全球共同進步的發展上,可持續發展教育都成為關鍵議題,自然也與小學科學的課程教育相關聯。
在小學的眾多學科中,都有著自己特殊的學術理論、學術框架和研究與應用。在這些領域里,不僅僅是自然,數學,地理這些單一的學科需要運用到可持續發展的功能,更是將具有綜合性的囊括生命、物質、宇宙的科學貫徹進來。因此,在小學教育,是通過科學作為切入口,來完成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滲透。在《3-6年級科學課程標準》中曾經清晰的指出,培養小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社會情感與正確的價值觀是小學科學課程的首要任務,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優良意識以及自然保護意識。注重發展小學科學課程的新改革,以培養一批有能力適應新時代的人才,著重形成可持續發展觀。由此可知,小學科學教育新趨勢與可持續發展密不可分,甚至趨向于可持續發展。
5.1 豐富教學手段,積極滲透
科學教學的確可以給學生們帶來更加優質的教學體驗,但過多的抽象化紙質教學即書本化,不僅使給小學生對科學主觀認識出現偏差,而且會大大降低小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因此在課堂教學之中,應盡可能的采取充足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們可以得到科學知識的直觀體驗。
5.2 建立學生的主體性
在科學的課堂上鼓勵學生盡可能的發揮自己的想象,活躍學生的思維,充分建立學生們自主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的科學思維方向,再加以豐富的課外互動,使學生實踐于生活,將學生豐富的大腦根據人類、社會與自然的三面聯系,結合“人與人”、“人與地”、“地與天”進行可持續發展的新認知,突破課堂上狹隘的教學束縛。
5.3 可持續發展教育多元化
首先教師應該了解可持續發展的內容及意義,杜絕守舊思想的約束,將科學課堂改朝換面,推翻守舊要創新。教師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導條件,只有教師的認知水平有了一個新層次,才可以更高效的引導學生。小學科學課堂教育與生活的統一結合,使教育形式不拘謹于一種普通模式,將其多元化,同時也可以增強孩子們的積極性,使他們對科學充滿激情,豐富教學效果。
小學科學教育是學生們在整個學業生涯中重要階段,奠定正確價值觀和情感價值、人格取向的關鍵途徑。通過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滲透,可以增進學生完善自我,使其可以在學習中、生活中貫穿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從而實現由自身到社會結合自然生活的可持續發展。
[1]王京蘭.秉行可持續發展教育提升“六一教育”質量[J].世界教育信息. 2015,10(6):123-129.
[2]陳桂琴,崔富云.整合多學科力量綜合滲透可持續發展教育[J].環境教育. 2004(03):369-400.
(作者單位:重慶市大足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