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堅定不移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本刊編輯部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寫入黨章。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站在新的歷史背景下,農業農村發展到新階段的必然要求。我們必須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堅定不移地實施。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一直把建設新農村列為工作重點。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在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將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為總的要求。
鄉村振興戰略與新農村建設相比較,其內涵與外延都有提升。產業興旺代替了生產發展,突出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及產業發展的重要性。生態宜居蘊含了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生的關系,替代了村容整潔,突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鄉村建設中的具體體現。鄉風文明提法不變,但在實踐中必然有所深化。治理有效替代了管理民主,強調治理體制與結構的改革、完善及治理效率,突出了基層農民群眾的主動參與。生活富裕代替了生活寬裕,體現著農民長效增收機制需進一步完善。因此,未來的中國鄉村振興戰略,是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的進一步提升,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
當前,我們要按照黨的十九大作出的戰略部署,積極貫徹落實上海市委農辦、市農委的工作要求,把握鄉村振興戰略的科學內涵,把握農業農村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己任,科學制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強化制度供給,全面推進上海都市現代綠色農業建設。
一是圍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指導“三農”工作。當前農業依靠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方式沒有根本改變,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的趨勢尚未有效遏制,綠色優質農產品和生態產品供給還不能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需求。要按照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要求,堅持補短板、破瓶頸,著力構建“更好標準、更高水平”的都市現代綠色農業。
二是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在堅持農村家庭經營的基礎上,通過制度創新、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和職業農民。著力培養和發育農業企業家。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揮不同類型組織在對接市場、引入現代生產要素和創新經營模式等方面的比較優勢,使農業經營組織各盡所能、各展所長、各得其所。
三是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實現農民持續增收。重點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延長產業鏈,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利用新理念、新技術和新渠道,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完善財政支農政策,發揮政策引導效應,重點向糧食功能區、蔬菜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以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適度規模經營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