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淼
高中文言詞匯教學初探
于淼
文言詞匯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地位異乎尋常,作為教師,應該多探取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的方法來教學,結合語法、文化進行多元化講授。掌握好文言實詞對文言文的理解和繼承起關鍵作用。
文言詞匯 字形 活用 成語
語文學科歸根結底還是一門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而字詞又是語言中的基本單位。因此,在學習語言的時候,一旦脫離詞匯,那無異于倒行逆施,舍本逐末。
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文言文的占比非常高,然而不少學生和家長都對此不以為然。“學文言文有什么用?”“我們現在又不使用文言文,誰會滿口之乎者也?”…… 這樣的疑問不一而足。這恰是學習文言文的誤區,是對古典文化的漠視。北宋張載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①或許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天下太平與眾人相去甚遠,但若不能繼承絕學,怕是辱沒先人了。若是以實用主義者的眼光來看,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江蘇高考直接涉及古文古詩古代文化的題目分別為35分、32分、38分、35分。看完這些,或許可以打消某些人的質疑了。
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文言詞句應作為教學主體來呈現,首先也應該從詞句入手,探究一些讓學生更感興趣,學起來更輕松的方法來學習文言文。筆者將從中探索一些值得深思的教學方法。
漢字是當今世界上僅存并延續至今的象形文字,通過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等方式的發展,逐漸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體系。若能在教學過程中授之以漁,讓學生了解并掌握基本的構字方法,便可以更好地推斷其不熟悉的詞的意義。
如“氐”字,大部分的學生不了解其意義,但是應該都見過“低”、“底”,由構字法可看出這兩個詞為形聲字,其中“氐”為聲旁。而“低”本義下,與“高”相對;《說文解字》中“底,一曰下也”,如此看來,“氐”與“下”有關。那么請看例句:“雖有詆訐之民,無所依矣。——《墨子·修身》”其中“詆”字從“言”,可推斷其意思為言語中的下品,可聯系的詞意有詆毀、污蔑、誹謗、貶低等。這樣就比較容易看出“詆”字在這里是詆毀、誹謗之意。
再如“摯”字,詞性變化較多,詞義也較為豐富。此字為會意字,從手,從執。《說文解字》中“摯,握持也”,其實就是把“手”和“執”連起來解釋,通俗一點就是“手里拿著”之意。“摯”的本意為名詞,初次求見人時所送的禮物,即見面禮,如“執摯以相見。——《禮記·郊特牲》”中“摯”。根據其“執”之意,又變化出逮、捕、捉、搏擊、攫取等動詞的意思;根據其“見面禮”之意,見面禮手用來表達誠懇之情,因此又引申出誠懇、懇切、親密之意。
在教學過程中,尤其需要對會意和形聲這兩種構字法構成的漢字進行字形分析,學生方能更好地掌握字意。
所謂詞類活用,即某些詞語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改變原來的語法功能和意思的靈活用法。無論是在中學的文言文教學還是在學生的練習考試中,這都是一項較難攻克的學術問題,在理論界也一直存在這不同的標準。我國第一部語法著作《馬氏文通》中開始把詞類活用這種現象作為語法中的專門術語,后來陳恩澤先生在《國文法草創》中將其列為語法系統中的組成部分。王力先生編寫的《古代漢語》中,把詞類活用分為五類,而郭錫良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中則分為四類,眾口不一。
詞類活用主要是針對名詞、動詞、形容詞和數量詞來進行變化的,通過筆者的觀察分析,絕大部分的詞類活用都與詞的本義有密切的關聯,因此在教學中我時刻向學生們強調要記住本義,根據該詞在句子中充當的語法成分來進行變化分析。
在我的教學中,針對初高中課本及常見案例,我把詞類活用分為兩大類,十四小類。兩大類為基本活用和特殊活用,基本活用包括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作狀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動詞活用為名詞、數量詞活用為動詞;特殊活用包括名詞的使動用法、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的為動用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形容詞的為動用法、動詞的使動用法、動詞的為動用法。
基本活用的六種情況均較常見,以名詞活用作動詞為例,顧名思義,名詞活用作動詞即名詞處在動詞的語法位置上,或作謂語,或構成動詞結構。比如:
①今王鼓樂于此。——《孟子》
②籍吏民,封府庫。——《鴻門宴》
③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
這三句話中都涉及到名詞活用作動詞,但用法不盡相同,講解時也應當作適當的區分。①句中“于此”作為介詞短語用來修飾謂語,并且發生狀語后置,因此“鼓樂”在句中應作為謂語成分,活用為動詞意思“擊鼓奏樂”。②句中主語被省略,“吏民”為賓語,故“籍”本義雖為名詞,也應該活用作動詞,否則句子不能成立。戶籍時需要登記在冊的,所以“籍”活用為動詞“登記”。③句中“罾”本義為“漁網”,而我們注意到這吏出現了“所”字結構,“所”字結構時為樂將動詞變成名詞短語,故“所”后面應該加動詞,因此“罾”在這里譯為“用網捕”。從這幾個例句中可以看出,詞類活用的變化雖多,但是與其本義的聯系是非常密切的。
特殊活用指的是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和為動用法,值得強調的是這三種活用都屬于特殊的動賓關系。使動用法即主語不施行某動作,而是使賓語施行這個動作,可譯為“使賓語怎么樣、讓賓語怎么樣”;意動用法即主觀上認為賓語怎么樣或具有某種性質或狀態,可譯為“認為賓語怎么樣、把賓語當作什么、對賓語感到怎么樣”;為動用法即替賓語施行某動作,為了某目的或原因施行某動作,可譯為“替/給什么怎么樣、為了什么怎么樣”。比如:
①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
②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上》
③父曰:“履我!”——《史記·留侯世家》
這三句話都是典型的特殊活用。①②句中“小”本是形容詞,但是后面分別接了“之”、“天下”。這兩個詞在句中作為賓語成分,而形容詞是不能接賓語的,因此這兩句中的“小”需要活用。而①句中木頭變小是客觀事實,②句中魯國變小、天下變小是主觀想法,所以①句中的“小”是使動用法,而②句中的“小”是意動用法。③句中“履”是名詞,“我”是代詞,充當賓語,名詞也是不能接賓語的,因此“履”需要活用,譯為“替/給我穿鞋”,是為動用法。
萬變不離其本源是詞類活用的特點,引導學生抓住字詞的本義,結合語法分析,是解決這類問題的根本。
成語是中華民族文化結晶之一,“成語”這個詞在漢代被稱為“成言”,直至唐宋時期,才真正有了“成語”的稱呼及意義②。由于成語的形成時間的特殊性,成語保留樂很多文言詞義、活用,甚至句式特征。
文言文教學相對枯燥,在講解重點文言詞匯時,如果能夠適當穿插相關常見成語的講解,即能幫助學生快速掌握文言詞義,又能提高課堂的趣味性。
如:①終日危坐一室,左右簡編。——《橫渠先生行狀》
②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馬諫議書》
③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左傳·襄公十四年》
①句中“危”字有“端正的,正直的”之意,很多學生并不了解,甚至難以接受,因為此意和平常對“危”的理解相去甚遠。我用“正襟危坐”這個成語來幫助學生理解,很容易就能接受并記住,同時,我還順帶引出“危言危行”這個很容易望文生義的成語來讓學生舉一反三,透徹理解。②句中的“事”涉及到詞類活用,學生也比較難理解,我用“無所事事”這個成語來幫助學生理解,并且講解“所”字結構的特點以及名字活用作動詞的情況,豐富學生的知識面。③句中“是”涉及到一個非常特殊的用法——賓語前置的標志,這也是一個令學生頭痛不已的知識點。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理解“唯才是舉”、“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的意思和句式特點,再轉換到例句中,就非常容易看出③句是賓語前置的句式,理解為“唯瞻余馬首”。
多了解成語,不僅對文言文的教學有幫助,也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作文中語言運用能力。
教學文言文,并不能止步于背誦默寫,更應該強調方法和過程,讓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感受文化魅力,打消對文言文“無用論”的偏見,在得高分的同時,真正成為文化的繼承者。
①張載:《張子語錄·語錄中》,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第53頁。
②高巖:《“成語”的起源與來源》,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年6月,第23頁。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木瀆金山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