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賀
高中語文課堂改革策略淺探
劉賀
課堂教學改革是新課程實施的關鍵.新課程改革以來,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出活力,令人欣喜,叫人振奮.但是在教 學實踐中,我們也發現不少老師的課堂“改革”“創新”與《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形似神異,貌合神離,徒有形式,沒有實效,語文課堂丟失了”語文味”. 因此,我們要重視教學改革,在教學實踐中做好教學改革。
語文課堂 高效教學 策略
新課程提出了一個重要理念:鼓勵學生對文本的自主理解、自我解讀,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這無疑為傳統的語文教學注入了一股求新、求活的清泉,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然而,在新課標的實施過程中,有的教師卻主動放棄了自身的主導地位,把課堂完全交給了學生,似乎一堂好的語文課就以教師講的“少”和學生討論的時間“長”和“熱烈程度”作為評價的主要標準。難道這就是新課改的主要精神嗎?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可見,新課程所倡導的師生合作方式,不是讓教師退而做課堂的旁觀者,而更應以學習上的激勵者、教學上的對話者角色進行課堂點撥和調控。因此我覺得要想打造高效課堂,深化語文課堂改革,要做到以下幾點:
組織語文課堂教學,總得有個“抓手”,找準“基點”才行。抓住什么,找準什么才能突出教學過程的高效性,一篇課文可以學習、把握、挖掘的要素有很多,但總要找準一個明確的目標。勿庸置疑,為目標而目標,圍繞的只是課本,面對具體的人而設定目標,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無論是哪一堂課,都應有屬于自己的教學目標,它應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根據課堂的知識反饋去設立和修正。
在學習《琵琶行》時,小序中“錚錚然有京都聲”中的“京都”二字,對解讀白居易的人生際遇、人生感慨,同琵琶女的天涯淪落之恨,互為慰藉之情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由此放射出去的問題“點”更直接與主旨關聯:“京都長安對白居易來說意味著什么?有著京都之聲的琵琶樂曲對白居易來說為何如此動人心扉?”“何以最終引至‘江州司馬青衫濕’”?因此,一節課的基點,就是我們開展課堂教學的一個著力點,也是激活學生思維的觸發點。教學目標的擬定,應該是細化的,可具操作的,有實效性的。
朗讀教學歷來為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隨著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老師們更加認識到朗讀教學的重要性、必要性,通過朗讀、誦讀、背誦等豐富多采的語文實踐活動,通過整體感知、感悟、積累和熏陶,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豐富他們的語言材料,增加他們的文化底蘊。所以,我認為教師應當精心設計朗讀教學,在朗讀形式多樣化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讓他們明白帶著問題去讀書,才能有所收獲;給以讀書方法的指導,如圈點閱讀、質疑閱讀、精讀、瀏覽等,不同的學習目標可采用不同的讀書方法。總之,每一次的朗讀都應該有助于學生對文章的深一層理解,每一次的朗讀都應該讓學生得到一些讀書的方法,能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其掌握學習的策略,確實發揮朗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功效。
新課程提倡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強調生生互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合作探究學習成為一種趨勢。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真正落實合作探究學習呢?
首先合作探究的問題要有價值。就是教師預設的問題要有挖掘性、深層性、發散性。通過合作探究開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的欲望,同時使其獲得一種獲取知識后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其次合作探究需要充分的學習時間作保證,各學習小組成員學習狀況存在差距,課堂上往往會出現這一現象:教師出示合作探究的問題,沒有給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討論,去合作探究。小組內一兩個學生剛說出點看法,其他同學還未來得及討論,老師就急著問:“討論出來嗎,誰來展示一下?”久而久之,合作探究學習只是為個別優等生提供展示機會。一堂課下來,表面上熱熱鬧鬧,學習氣氛很好,實際上收效甚微。所以,我們應多關注學困生,讓他們也積極參與進來,讓他們也能享受到學習的快樂,從而讓合作探究更精彩。
最后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見解和感悟,不可因學生的見解和主張與教材、教參的觀點不一,就加以否定或置之不理。如果教師能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見解和感悟,再加之正確的引導,相信對整個教學的向前推進會有非常好的促進作用。
新課程改革任重道遠,我們每一位一線的教師應該時刻反思自己的教學教研工作,在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的同時,首先要考慮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只有這樣,課改工作才能落到實處,才能取得成效。
(作者單位:吉林省通化市通鋼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