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曄
傳統文化和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楊曄
把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僅能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也能培養大學生的民族自覺和民族自信,理應成為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關注點。兩者的融合,可以通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社團校園文化、校內外社會實踐活動和傳統文化專題講座多個渠道來來實現。
傳統文化 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融合
傳統文化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教育資源,不僅需要進入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應該進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和大學生社會實踐、社團活動等教育活動的融合。傳統文化和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之義,一直以來對它的重視不夠,也缺乏系統性的研究,難以發揮二者在育人上的最大合力。因此,深入研究傳統文化和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內容和方式,對當前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1.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回顧我國近100多年的歷史,傳統文化一直備受誤解和冷落。從鴉片戰爭以后到新中國成立前,我國的思想學術界有很大一部分人排斥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認為傳統文化是中國近現代落后挨打,實現現代化的最大障礙;新中國成立后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馬克思主義成為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微乎其微;改革開放以后,大量西方文化涌入我國,對國人思想產生了重大沖擊,尤其是缺乏理性判斷精神的青年人,往往只看到西方經濟發達的表象,忽視資本主義社會倡導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的本質,青年學生群體很容易產生“中國不如西方”的想法,喜歡言必稱西方,缺乏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接納和認同。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更需要有意識地在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以更加直觀、生動的方式,讓大學生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底蘊和魅力,正確認知自身所處的文化,辯證理解其他文化,提升對自己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和自信,真正實現個人和整個民族在文化上的自我覺醒和自我構建,這種自信就是習近平總書記說到的“文化自信”,是一種“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2.傳統文化和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穩定的民族文化,是累積起來流傳至今并仍在影響當代社會的相對穩定的思維方式、風尚習俗、行為規范等的總稱,體現在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經常性、廣泛性、滲透性特征使它更好地貼近學生實際、貼近學生生活,如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諸類形式,社團活動、體育活動、社會實踐等活動拓展到了廣大學生的課外生活中。因此,傳統文化和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有相同的活動領域和發生機制,大學生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成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整個思想政治教育的發生過程自然而為,大學生作為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順理成章,毫無違和之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教授符合學生的心理狀態,以更親切的方式入腦、入心。這樣的教育方式明顯好于課堂灌輸、簡單說教,既具有親和力,又能在潛移默化中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功效。
3.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傳統文化的融合有助于實現大學生的“知行合一”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特點在于通過行為踐履來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而傳統文化也非常強調教育效果的實踐性,強調“躬行”,僅僅知道應該怎樣做人并不算有修養,只有身體力行,才算真正有修養。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傳統文化的融合,可以強化大學生理論與實踐對接的意識,有效避免大學生知行分離的現象,實現大學生思想認知向行為踐履的轉化,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
1.加強對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傳統文化熏陶。當前,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隊伍,已經形成了以黨團組織為核心,以專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為中堅,以兼職人員為依托,以學生骨干為基礎的格局。隨著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的影響作用越來越大,需要不斷提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綜合能力。傳統文化作為倫理型文化,注重培育人的思想觀念和精神境界,注重人的道德修養和人格完善,用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倫理塑造,可以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思想觀念、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從而對思想政治教育客體起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作用。同時,也能增強這只隊伍的傳統文化素養,提高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業務能力。這些都是保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基礎。
2.開展傳統文化類社團活動,不斷提升校園文化的品味。社團活動是常見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價值取向等都能產生重要影響。開展大學生社團活動時,充分發掘傳統文化中愛國、勵志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使校園社團活動具有更豐富的思想內涵,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不斷吸收傳統文化的優秀創作手法,增強社團活動的文化底蘊,豐富校園社團文化形式,加大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積極構建高雅健康的校園文化體系。
3.進行校內外社會實踐,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深化民族精神。校園內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通過傳統文化知識競賽、經典作品誦讀、傳統文化藝術展出等形式開展。校園外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通過文物古跡考察、歷史遺跡參觀、非物遺產觀摩、文化遺存普查等形式進行。在校內校外開展形式多樣的、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讓當代大學生對我國的傳統文化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和認識,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增強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心,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
4.開設傳統文化類專題講座,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傳播。開展專題講座,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是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有益補充,也是一條極具針對性和操作性的路徑。圍繞傳統文化這一中心內容,講座的安排可以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情況和專業特點,從受教育者關注的熱點、焦點或者難點出發,有選擇地邀請有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模范榜樣、名人典范設壇開講。通過開設傳統文化類專題講座,進一步構建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長效機制,讓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更加系統化,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多層次、多覆蓋的教育效果。
[1]劉華政.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文化傳承論析[J].廣西社會科學,2015(4).
[2]趙瑞華,孔君英.論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7).
[3]張祥浩,石開斌.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 [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0).
[4]駱郁廷,黎海燕.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結構解析[J].中青年學者論壇,2009(7).
[5]張斌,駱郁廷.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長效機制的構建 [J].思想教育研究,2010(2).
(作者單位:成都學院)
本文系成都學院2016年度校青年基金項目(思想政治專項)資助,課題名稱:《傳統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80516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