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宏濤
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探究
高宏濤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將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重要,這既是弘揚傳統文化,也是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必然要求。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能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又能增強大學生的自我修養,提升大學生的道德水準。
傳統文化 高校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是中華民族智慧和知識的結晶,也是大學生應該繼承并銘記于心的精神食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經迫在眉睫,具有十分重要的緊迫性和現實性。
傳統文化是指在傳統文化中積極的、激發人奮發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質和精神風貌,是正能量的傳播根基,是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的精華部分。因此,將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顯得尤為必要。
1.弘揚和發展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必然要求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集中反映了歷史潮流,體現著時代精神,代表著人類文化的未來,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在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背景之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指的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傳統文化是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正是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合理成分,才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因此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既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應有之義,也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客觀要求。丟掉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先進文化建設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
2.中國傳統文化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潛在因素
大學生是未來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承擔者,中國現代化的實現,離不開大學生的努力。任何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都是植根于民族傳統文化中,以傳統文化為前提,只有把現代化的基本要求與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結合起來,才能賦予現代化以民族特色,也只有這樣的現代化,才是真正現實的、具體的、有活力的現代化。例如英國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最早走向現代化發展的國家之一,也是西方保存傳統最多的國家。所以在對大學生進行現代化教育中,應當加入傳統文化教育,以增加教育的深度和力度。
3.中國傳統文化是解決當代大學生問題的重要力量
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日益顯現,大學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現代大學教育重視專業知識,強調實用性的知識和技能,側重于大學生畢業后的生活和生存,而較少涉及引導大學生進行價值判斷和道德判斷的內容。知識和技能只能保證生存,但對于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缺乏關注和思考,導致當代大學生出現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出現了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社會責任感缺乏、誠信意識淡薄等各種問題。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很多,其中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我們沖擊影響很大,但也有我們自身對傳統文化的忽視和淡漠。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行之有效的途徑就是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充分挖掘和拓展傳統文化內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寓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充分發揮文化滲透性強、影響持續久的作用,貼近當代大學生的現實生活和情感世界,使大學生在受到傳統文化的洗禮和熏陶的同時,形成良好的價值取向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中國作為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它的精華在幾千年之后的今天,仍然保留著巨大的生命力和價值,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對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價值。
1.中國傳統文化中包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愛國主義優良傳統。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團結統一進步的精神紐帶,是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本源泉,是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巨大力量。中國傳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儒家思想就強調以治國平天下為為人生的最高目標,以大一統為理想的社會狀態,把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放在首位。幾千年來,愛國主義被一代代傳承下來,融入到中國人的血脈之中,為了祖國的領土完整和國家統一奮斗不息,甚至拋頭顱灑熱血。從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從岳飛的“以身許國,何事不可為”到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無不體現出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已任的崇高愛國情懷。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高校教育中,將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能讓大學生真正理解愛國主義的內涵和真諦,并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崇高的人格和基本的道德規范。儒家文化非常強調人格的完善,孔子講“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他更是主張把“圣賢”、“君子”作為人生追求的目標,君子應該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追求崇高,追求正義,講究道義。孔子強調,人生道路不會一帆風順,會遇到許多艱難險阻,無論在怎樣艱苦的環境下,君子都應該保持氣節和崇高的人格,做到不卑不亢、無所畏懼,正所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孟子的“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宋代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史記》中的“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都充分展示了傳統文化中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人格精神和魅力。這些崇高的人格精神有助于幫助當代大學生進行人格修養和塑造。
通過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透過文化的滲透與宣傳,使大學生對內產生強大的精神動力,對外能夠保持自強不息、不屈不撓、頑強奮斗的意志力,幫助大學生在成才的道路上克服一切困難,鍥而不舍、勇往直前。
3.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和而不同”的和諧精神。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和而不同”的和諧理念,它強調和諧與協調,正所謂“禮之用,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和”是一種理想境界和狀態,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滲透力和包容力。中國傳統文化以和為貴,崇尚和諧的思想彰顯著追求的愿景以及肯定生命的意義。儒家基于“和而不同”的思想提倡人際關系交往的和諧狀態,讓人與人能夠以寬容友善的態度對待他人。
目前,我國的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和矛盾凸顯期,呈現出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面臨著許多新形勢、新問題和新矛盾。要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整合不同階層的利益沖突,就要大力提倡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深入挖掘傳統文化資源中的和諧理念,讓大學生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保持一顆平常的心,在多元文化和利益的沖突碰撞中學會包容和體諒他人,學會用和諧理念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我們珍貴的財富和寶貴的遺產,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已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傳統文化對于塑造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塑造完善的人格,提高大學生素質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因此,高校必須結合教學實際,采取有效措施,將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1.將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
在思想政治課堂中全面、系統地講授中國傳統文化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最有效地教學方法。要在思政課程中安排專門課時講授中國傳統文化,從傳統文化經典中選取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內容,幫助大學生解決關注的社會熱點、焦點、難點問題,陶冶情操,提高對真善美和假惡丑的鑒別能力。同時要注重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精美的課件、微課和視頻等各種手段,提高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和生動性,讓大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最終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將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校園文化活動中
校園文化活動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校園文化對于塑造人格、陶冶情操、啟迪思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校園物質環境中修建包含有中國傳統文化因素的建筑,雕塑、櫥窗、板報、橫幅、標語、路牌,乃至草坪中的警示語,要將傳統文化滲透到生活的各個場景、細節和角落中,讓大學生時時刻刻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首先,可以定期舉辦傳統文化學術講座,邀請社會上的專家學者、知名人士給大學生進行傳統講座,增強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進而內化于心,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其次,應該把握重要節日、紀念日和重大歷史事件,舉辦相關的宣傳活動,邀請道德模范、文化學者、專家教授作專題報告會,用榜樣的力量號召大學生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再次,可以舉辦讀書和競賽活動,例如經典閱讀、詩歌朗誦、傳統文化知識競賽、經典格言比賽,讓大學生在參與活動中接受傳統文化的感染和熏陶。最后,應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傳統文化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質,如祭孔大典和穿漢服活動。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3.要將傳統文化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
現在,互聯網已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網絡日益成為人們學習和交流的重要渠道。大學生走在時代前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通過網絡了解世界、了解社會,因此網絡也承擔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高校應該建立良好的校園網絡環境,把中國傳統文化通過網絡教學方式傳授,讓傳統文化在虛擬空間和現實生活中都得到有效傳播。首先,要建立良好的網絡環境,高校有關部門要重視網絡環境的建設、維護、監督和管理,凈化上網環境,構建積極向上、健康良好的網絡文化,為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和思想品德素質的提升營造良好的校園網絡環境。其次,要積極通過網絡宣傳介紹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適應網絡的特點,利用QQ、微信、微博、博客、網站等各種新平臺宣講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常識、歷史人物和歷史典故、成語故事、中華詩詞等,讓大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再次,高校要加強網絡陣地建設,要創建有影響力的專門網站,即“紅色網站”。通過“紅色網站”創新傳統文化傳播方式,借助文字、圖像、聲音和動畫等各種形式讓大學生身臨其境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網絡時代的到來,繼承傳統文化帶來新的變化和手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充分利用網絡技術來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務。
[1]張健.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析 [J].中國報業, 2013,(14).
[2]帖偉芝.淺談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與職業,2013,(2).
[3]劉呂高.田崇軍.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作用[J].中華文化論壇,2014,(3).
[4]江海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功能作用與價值定位[J].理論月刊,2014,(6).
[5]張謹.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系新論[J].理論月刊,2014(6).
(作者介紹:高宏濤,滄州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古典文學和傳統文化)
2017年度滄州市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中國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價值及應用研究”(課題編號:201700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