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振華,沈 瑤
(1.上海商學院 商務經濟學院,上海 201400; 2.上海大學 經濟學院,上海 200444)
區域自由貿易協定帶來的影響
——基于利益集團視角的理論與實證
顧振華1,沈 瑤2
(1.上海商學院 商務經濟學院,上海 201400; 2.上海大學 經濟學院,上海 200444)
身處利益集團無處不在的今天,以TPP和“一帶一路”為代表的區域自由貿易協定將會造成區域貿易集團鼎立,還是多邊自由貿易?基于上述思考,本文構建了一個特定要素模型下的區域自由貿易協定分析框架,并利用30個主要貿易國家2007-2013年的數據進行了回答。結果表明:伴隨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協定內國家將會降低他們對協定外國家的外部關稅,協定參與國越多、越注重利益集團則下降幅度越大;與此同時,無論是協定內國家間的貿易流量,還是協定內國家與協定外國家間的貿易流量都會隨著協議的簽訂而增加;另外,各國社會福利以及多邊自由貿易化的可能性也會增加。
利益集團;區域自由貿易協定;世界貿易格局;多邊自由貿易
自WTO成立以來,曠日持久的多邊貿易談判不斷受阻,雖然在多哈和日內瓦舉行的會談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因為農業等領域的分歧而始終無法達成全面協議。相對而言,以TPP和“一帶一路”為代表的第三次區域貿易自由化的浪潮,卻對當今世界貿易格局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來自WTO的數據顯示,到2014年底,WTO通告的各種互惠貿易協定數量約為460個,生效并已經開始運作的的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縮寫RTA)數量達到了250多個。
在標準貿易理論中,貿易政策的收入分配效應都非常地明顯。那么,簽訂一項RTA對協定內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的收入分配、貿易流量等都會造成影響。那些因為貿易協定的簽署而導致利益變化的行業和企業,將會尋找擁有共同訴求的伙伴,迅速形成利益集團,通過游說、政治獻金等方式影響政府決策(Grossman和Helpman,1994[1];余淼杰,2009[2])。除了利益集團,以TPP和“一帶一路”為代表的大型RTA更會影響未來世界貿易格局的走向,未來世界究竟是朝著多邊貿易自由化更加邁進一步?還是會區域貿易集團鼎立?
基于上述思考,本文首先利用有關利益集團的標準分析框架對上述問題進行回答,隨后用2004-2013年30個世界主要貿易國家的數據對理論分析中得出的結論進行實證檢驗。結果表明:第一,伴隨RTA的簽訂,協定內國家將會降低對非協定國家的外部關稅,協定參與國數量越多、越注重利益集團則下降幅度越大;第二,伴隨RTA的簽訂,無論是協定內國家間的貿易流量,還是協定內國家與協定外國家之間的貿易流量均會增加;第三,RTA的簽訂將會提高簽訂國家的社會福利,若這些國家越重視利益集團,則提高的程度將會越高。第四,RTA的簽訂將會有助于實現多邊貿易自由化。
關于RTA的貿易政治經濟學分析可以分為理論分析和實證分析兩類。在理論分析方面,Grossman和Helpman使用的“保護待售”模型是標準分析框架,模型中政府不再單純考慮社會福利,而是兼顧自身利益和社會福利的“經濟人”。Grossman和Helpman(1995)將該方法應用到RTA的分析中,他們認為政府這個“經濟人”在是否達成RTA的問題上,會平衡好了利益集團和社會福利之間的關系[3]。Ornelas(2005)將“保護待售”模型進行了拓展,他們內生化了原來模型中外生決定的外部關稅,結論表明,RTA的簽訂越能滿足政府的目標,就越容易通過;而RTA的簽署則會對世界的整體貿易壁壘、貿易流量等產生影響[4]。Qiu (2008) 強調了外國利益集團對于RTA簽署的影響[5]。
在實證分析上,Gawande等(2001)選取Mercosur(南方共同市場)貿易協定中的兩個重要國家——巴西和阿根廷的1996年橫截面數據,檢驗了Grossman和Helpman的觀點,即原先受到貿易保護的利益集團將會阻礙RTA的簽署,而原先崇尚自由貿易的利益集團將會推動RTA的簽署[6]。蔡宏波(2009)、郎永峰(2010)均以中國與東盟之間的RTA作為樣本,對上述觀點進行了實證檢驗,結果同樣支持他們的結論[7-8]。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實證研究幾乎均使用橫截面數據作為樣本類型。
上述文獻是本文研究的理論與實證基礎。總的來看,雖然這些研究在分析角度、模型設定以及假設條件上都各具特點,但是它們都基本將外部關稅視為給定,即假設RTA的簽訂不會對全球存在的貿易保護現象帶來影響。即便Ornelas已經注意到了外部關稅變化的重要性,但是在其分析中,勞動力被視為唯一的生產要素。應該說,隨著國際經貿合作的不斷擴大,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整個世界息息相關,更不用說以TPP和“一帶一路”為代表的大型RTA對于世界貿易格局的影響(盛斌,2002)[9]?;诖?,本文在特定要素模型的基礎上對“保護待售”模型進行了拓展,構建了RTA簽署的影響分析模型,在綜合考慮國內外利益集團影響的背景下,解釋了RTA的不斷簽署究竟會對未來世界的貿易壁壘、貿易流量以及貿易格局帶來什么樣的影響。隨后,本文利用世界主要貿易國家2007-2013年的面板數據進行了實驗檢驗。本文的邊際貢獻在于:第一,在特定要素模型下考慮了外部關稅的內生性問題;第二,在實證分析中使用面板數據類型,并且通過不同回歸方法,不同變量構造得到了更為穩健的結果。
(一)國內經濟和政治目標
假設至少有三個互相對稱的國家N≥3,每個國家均擁有一個生產單位商品的部門X和一個生產壟斷競爭商品的部門Q。單位商品的投入要素僅為勞動力L,且投入產出系數為1,假設單位商品可以完全自由地在國家間流通,則其價格為1,由于每個國家無彈性供給勞動力,則工資率為1。壟斷競爭商品的生產需要投入1單位勞動力和c單位專有要素,生產技術是規模報酬不變的。不同國家間的壟斷競爭商品是同質的。每個國家有至少一家企業n≥1,進行壟斷競爭商品的生產,專有要素所有者將會獲得企業的利潤。由于各個國家之間的壟斷競爭產品市場是割裂的,因此這些企業間會進行古諾博弈。每個國家對于任何進口的壟斷競爭產品都會征收非歧視關稅t。
每個國家中的典型消費者擁有擬線性的效用函數,這也就意味著對于壟斷競爭商品的反需求函數為P(Q)=A-Q,P為壟斷競爭商品的價格,Q是其總的需求量,A則是一個大于0的常數。面對這樣的消費,每一個國家中的企業j,會視其它廠商的產量為給定情況下,選擇自己的產量qj,以最大化自己的利潤πj。一個國家中的廠商總利潤П則為:
∏=∏h+∏f=∑jπj,j=1…,n
(1)
其中,上標h和f分別表示本國和外國,因此Пh+Пf分別表示廠商在本國和外國獲得的利潤。
和“保護待售”模型一致,政府除了考慮社會福利之外,它也有經濟人的特征,也會考慮自身的利益。政府的目標函數可以描述為:
G=aC+W
(2)


j=1…n,k=1…N,k≠i
(3)
其中tkjqkj分別表示i國對k國的j企業所征收的關稅,以及k國j企業在i國的產量。為了方便起見,用TR和CS分別表示關稅收入和消費者剩余。
一個國家內的j企業所提供的政治獻金形式依舊是“真實”的,具體形式為:
Cj=max[0,πj-B]
(4)
上式中,B為內生的企業維持生產所需的最低收益,由于企業的利潤由專有要素所有者獲得,因此它們會為了共同的利益形成一個聯盟,即利益集團,因此政治獻金事實上就是利益集團對政府所施加的影響。這里和多數文獻類似,忽略了奧爾森(1995)所提出的集體行動中的“免費搭便車”問題[10]。將 (1)、(3) 和 (4) 式代入 (2) 式中,假設一國政府只受到國內利益集團的影響,最終政府i的目標函數可以表示為:
(5)
(二)RTA的簽署
當一個自由貿易協定簽訂時,所有N個國家可以被分為兩組,一組是協定范圍內的M個國家,另一組則是協定外的N-M個國家,顯然M∈[2, N-1]。同樣的,一個國家所制定的關稅也可以被分為協定內關稅tin和協定外關稅tout。那么,j企業的產量進一步被分為三類,在本國銷售的qh、在協定伙伴國M銷售的qM和在非協定伙伴國銷售的qf。結合消費者需求是擬線性函數的假定,可以得到下列等式:
qh(tin,tout) =qm(tin,tout)+tin
=qf(tin,tout)+tout
={A-c+fn[(M-1)tin

在形成RTA之前,政府根據自己的目標函數選擇關稅額度,即對(2)求一階導:
(7)
從 (7) 式可以得到未簽訂RTA前,各國采取的關稅為:t=[1/2+n(1+a)]qh/(1+n)。當RTA一旦簽署,簽訂協定的伙伴國之間的tin=0,簽訂RTA的國家對于未簽訂協定國家的關稅tout由(7)式所決定,結合 (6) 式將 (7) 式對tout求一階導可得:
(8)
將tin=0,則(8)式可以改寫為:tout=[1/2+n(1+a)]qh/(1+nM)。結合 (8) 式中還可以了解外部關稅tout、產量qh、利益集團權重a、協議伙伴國數量M與內部關稅tin之間的相互關系:
(9)
(10)
(11)
通過 (9)、(10) 和 (11) 式可以得到假設1:
假設1:伴隨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協定內國家將會降低其對非協定國家的外部關稅,協定參與國數量越多,越注重利益集團,則下降幅度越大。
從邏輯上看,未簽訂RTA時外部關稅的提高將會有助于提高國內產量,使得國內廠商的利潤增加。不過國內廠商利潤的增加,將會使得消費者剩余減少,政府通過 (7) 式尋找到一個最優關稅以最大化自己的目標函數。但是,RTA的簽署會使得國內壟斷競爭產品市場的競爭變得更為激烈,外部關稅提高帶來的廠商利潤增加將會被外國廠商所稀釋,參與國家越多競爭越激烈,則消費者剩余在政府目標函數中的權重相對增加,因此此時降低外部關稅將會提高政府的利益。另外,如果政府對利益集團的權重a較大,說明廠商的利潤在政府目標中所占的比重較高,那么RTA簽訂后帶來的利潤稀釋效應對于政府的影響也就越明顯,這就會進一步要求消費剩余的增加。所以,當RTA簽訂后協定內國家將會降低他們的外部關稅,且降低的幅度隨著協定參與國數量和利益集團權重的增加而增加。
通過(6) 式可以比較簽訂RTA前后的出口量,qf(tout)-qf(t)=[(n+1)t-(1+nM)tout]/(1+nN)>0,由于t=[1/2+n(1+a)]qh/(1+n)、tout=[1/2+n(1+a)]qh/(1+nM),則可以得到如下關系式:

(12)
由 (12) 式可以得到假設2:
假設2:伴隨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無論是協定內國家間的貿易流量,還是協定內國家與協定外國家之間的貿易流量均會增加。
從邏輯上看,由于RTA的簽訂降低了協定內國家間的內部關稅tin,因此協定國家內的貿易流量顯然會有所提高。不過,與其它文獻假設外部關稅不變相比,本文發現RTA的簽署也降低了協定國家對協定外國家的外部關稅tout,因此在本文模型的設定條件下,協定內國家與協定外國家的貿易流量也增加了。
進一步考慮RTA的簽署對社會福利的影響。從 (11) 式可以知道,dt/da>dtout/da。從假設1的邏輯分析可以知道,外部關稅對企業利潤的影響程度會被RTA的簽署所削弱,即dΠh(t)/dt>dΠh(tout)/dtout。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得到 (13) 式:
(13)
由(13) 式可以得到假設3:
假設3: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將會提高簽訂國家的社會福利,若這些國家越重視利益集團,則提高的程度將會越高。
從邏輯上看,RTA如果不能提高協定簽訂國的社會福利,則不會得到通過。而如果一個國家越重視利益集團,則說明廠商利潤在政府目標中的權重也就越高,正如假設1和假設2分析的那樣,RTA的簽訂將會更大程度地削減外部關稅,增加協定內國家和協定外國家之間的貿易流量總而提高整體的社會福利。

(14)
從(14)式可以知道,即便多邊貿易自由化所帶來的社會福利會高于簽署RTA所帶來的社會福利,但是政府由于政治獻金的存在仍舊會選擇RTA。不過,RTA的簽署降低了國內企業的利潤,因此比較未簽署RTA時的政治獻金C和簽署RTA后的政治獻金C′后可以發現,C>C′。所以,假設4可以被描述為:
假設4: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將會降低多邊貿易自由化實施的難度。
(一)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文的樣本對象是2004-2013年的G20國家,加上其它10個重要的貿易國家*具體國家為: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加拿大、俄羅斯、歐盟、澳大利亞、中國、南非、阿根廷、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亞、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土耳其、韓國 (以上為G20國家);新西蘭、新加坡、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哥斯達黎加、文萊、泰國、智利、秘魯。。選擇這樣的對象和時間的原因首先是,根據IMF的數據,這30個經濟體的GDP總量占世界總GDP的95%以上,它們之間的貿易額占世界總貿易流量的90%以上??梢哉f,這些經濟體的數據已經客觀地反映了世界經濟和貿易的概況;其次,進入新世紀以來,RTA的簽訂數量迅速增加,這些協定不再局限于鄰近國家之間,而是拓展到不同大陸、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之間,上述30個經濟體來自不同的地區,它們的發展水平也各異;最后,WTO、UNcomtrade以及World Bank等主要數據庫中,它們在2004-2013年中的各項統計數據較為完整。最終,樣本包括了4350個兩兩配對的觀察點。
本文所使用的變量包括各國RTA的簽署情況、各國的市場規模、各國對于利益集團的關注程度以及各國的社會福利等。其中,各國RTA的情況來源于WTO區域貿易協定數據庫,各國市場規模數據來自UNcomtrade數據庫,有關社會福利的數據來源于World Bank經濟指標數據庫,各國之間的距離以及各國語言數據來源于CEPII數據庫,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數據來自World Bank WITS數據庫。
(二)模型設定、變量定義和計量方法
為了檢驗上文分析中的各個假設和推論,本文構建如下實證模型:
tijt=β0+β1rtaijt+β2sizeijt+β3rta*sizeijt
+Xγ+εijt
tijt=b0+b1rtaijt+b2aijt+b3rta*aijt
+Xγ+εijt
flowijt=α0+α1rtaijt+Xγ+εijt
welfareijt=d0+d1rtaijt+d2aijt+d3rta*aijt
+Xγ+εijt
mlijt=c0+c1rtaijt+Xγ+εijt
(15)
其中,tijt表示t年的i國和j國的平均關稅;rtaijt表示t年的i國和j國之間是否簽署了RTA;sizeijt表示i國和j國的總市場規模,參考Endoh(2006)以及Goldberg和Maggi(1999)的研究[11-12],本文采用兩國的平均GDP來反映市場規模;aijt表示t年i國和j國對于利益集團的平均關注程度,用基尼系數作為代理變量,如果政府只關心利益集團,則社會資源都會被利益集團所掌握,從而導致很大的貧富差距,畢竟要素所有者的數量相對于勞動力而言總是少數,若政府只關心社會福利,則貧富差距就會減弱。
flowijt表示t年i國和j國的貿易流量,為了進一步區分令flow1ijt表示為兩國之間的貿易流量,flow2ijt表示兩國與其它國家的貿易流量之和;mlijt表示t年的i國和j國與其它國家簽訂的貿易協定數量之和;welfareijt表示t年i國和j國的平均社會福利程度,根據于健南、石本仁(2008)以及Kaufmann(2008)的觀點,社會福利主要涉及人均收入、人口增長、環境建設、教育投入、醫療保障、貧富差距六個方面[12-13],本文使用因子模型提取六個因素中的主要信息,并構建能夠較為全面反映社會福利程度的新指標。根據假設1至假設4,(16) 式中的主要系數方向分別為,β1、β3、b1以及b3小于0,a1、d1、d3以及c1大于0。
X是一個包含諸多控制變量的向量,除了年度控制變量year之外,根據已有文獻,選取兩國是否擁有相同語言的虛擬變量language和兩國的人口增長率pop_gr作為控制變量。
本文的數據類型為時間跨度較小的面板數據,因此采用控制年份的固定效應模型作為主要的回歸方法,同時采用控制年份、洲際的OLS回歸進行穩健性檢驗。采用這兩種方法主要出于以下幾點考慮:首先,固定效應模型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控制個體效應;其次,單純使用固定效應模型直接消除個體效應,則不隨時間改變的一些變量都會被刪除,例如是否在同一個大洲,以及RTA簽訂諸國間的距離,而這些變量與RTA有著密切關系。
除了個體效應會帶來估計誤差以外,內生性問題也會對模型的估計結果造成影響。模型 (16) 中的內生性主要體現在貿易流量flow和rta之間的相關性。一方面,RTA的簽訂與否顯然會對兩國的貿易流量帶來影響;另一方面,兩國之間和與其它國家之間的貿易流量大小,也會影響RTA的簽署,因為它們反映了RTA的簽署可能會給彼此帶來多大的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為了解決這一內生性問題,本文選用兩個工具變量進行穩健性回歸,一個是反映兩國之間距離的變量d,另一個則是反映兩國與其它國家的平均距離d1+d2。從邏輯上來看,國家之間的距離是影響雙方是否簽訂RTA的重要因素,出于政治、地理、經濟等因素的考慮,一般而言距離越近越容易簽署RTA,例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東盟等。與此同時,在全球化發展迅猛的今天,距離與貿易流量的關系正在減弱,特別是服務貿易所占比重的提升更使得運輸成本迅速降低(Gawande和Bandyopadhyay,2000)[15]。綜上所述,d和d1+d2與被解釋變量rta顯著相關,與被解釋變量flow無顯著相關,這就符合了工具變量的選取標準。另外,本文對這兩個工具變量進行了過度識別檢驗和弱工具變量檢驗,結果也基本證明它們的合理性。最后,本文采用了異方差穩健標準誤進行調整。
(三)描述性統計特征
表1報告了本文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的平均值、標準差、最小值、中位數和最大值。從表中可以看到,rta均值為0.221,這表明30個樣本國家兩兩之間的RTA平均簽署率達到了22%。ml均值為12.454,表明每個國家截止到2013年底,已經簽署的RTA數量在6個左右,這也反映了當今區域自由貿易化浪潮興起的現象。d反映這些國家間的距離,最近的僅有423公里,最遠的則有1萬9千多公里。市場規模size的最小值為2.373、最大值為41.052、標準差為3.688,這表明在選取的30個國家中,有些國家兩兩之間平均的GDP僅為2萬億元左右,而有些國家和地區的平均市場規模則約為40萬億元,各國之間市場規模存在著明顯差異。這種差異有助于觀察市場規模是否會影響RTA的簽訂。welfare是一個通過因子模型得到的代理變量,它反映各國政府對于社會福利的關注程度,其平均值為0.013,標準差則有0.705,這表明該變量的差異性較大。a反映政府對于利益集團的關注程度,a值越大貧富差距越大則政府越注重利益集團。
(一)相關性分析
表2報告了本文主要變量的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t和rta、size和a之間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存在負相關,這初步驗證了假設1的觀點,即伴隨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協定內國家將會降低他們對非協定國家的外部關稅,協定參與國數量越多、越注重利益集團則下降幅度越大。flow1、flow2和rta之間存在正相關,這初步驗證了假設2,即自由貿易協定的達成對協定內外的國家之間的貿易流量都會起到提升作用。welfare和rta之間,a和welfare之間都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正相關,初步驗證了假設3,即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將會提高簽訂國家的社會福利,若這些國家越重視利益集團,則提高的程度將會越高。ml和rta之間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存在正相關,初步驗證了假設4,即RTA的簽署有利于多邊貿易自由化的發展。雖然4個假設得到了數據的初步驗證,但是有些結果的顯著性卻不高,例如flow2,因此更為準確的結果還需要通過回歸分析得到。

表1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二)回歸結果與分析
表3列出了模型 (16) 的回歸結果。從表的前兩列的結果中可知,rta與t至少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存在負相關,β1、b1小于0這就表明隨著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外部關稅在下降。rta與size、a的交互項也存在負相關,盡管后者僅在1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但a的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負,這就表明β3、b3小于0,該結果驗證了假設1的觀點。flow1和flow2至少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大于0,這表明RTA的簽署不僅會使得協定內國家之間,還會使得協定內國家和協定外國家之間的貿易流量都有所增加,驗證了假設2的觀點。rta以及rta和a的交互項至少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與welfare正相關,這表明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將會有利于簽署國社會福利的提高,并且對于利益集團越重視,提高的幅度也就越大,驗證了假設3的觀點。ml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與rta存在正相關,這說明RTA的簽署有助于多邊貿易自由化,驗證了假設4。
(三)穩健性檢驗
為了檢驗結果的穩健性,本文使用了不同回歸方法、不同變量構造以及工具變量法進行回歸。表4報告了使用控制年度和洲際效應的OLS方法的回歸結果。各個系數的方向與表3保持一致,而顯著性卻有所提高。OLS方法雖然是回歸中最基礎的方法,但是如果能夠較好地控制個體效應和異質性,它卻是無偏一致的(Bernheim和Whinston,1986)[16]。無論是固定效應模型還是控制年度和洲際效應的OLS方法,假設1到假設4基本獲得了數據的支持。

表2 變量的Pearson相關性分析
注:***、**和*分別代表1%、5%和10%的顯著性水平。

表3 回歸結果
注:***、**和*分別代表1%、5%和10%的顯著性水平。
表5前3列報告了使用非關稅壁壘nt和人均收入aincome作為外部關稅和社會福利代理變量的回歸結果。非關稅壁壘使用兩國發起的加權反傾銷數量來衡量。從結果上來看基本與表3保持一致。表5的后3列則報告了使用了協定內國家間距離d和他們與協定外國家間平均距離d1+d2作為rta工具變量得到的回歸結果。多數系數的方向和顯著性并沒有發生太多變化,且解釋變量rta的系數顯著性有所提高。從表5的最后兩行可以看出,這兩個工具變量基本沒有弱相關性問題,但存在一定的過度識別情況。也就是說,國家間的距離除了與協定是否簽署rta存在相關性,與被解釋變量貿易流量和多邊貿易自由化之間也存在一定的相關性。應該說,選擇合適的工具變量一直是計量經濟學中的一個熱點和難點問題,由于一個國家簽訂RTA與否往往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想要找到一個既能反映國家貿易狀況又不與貿易政策有關的工具變量并非易事(李坤望、王孝松,2008)[17],況且從過度識別的具體結果來看,過度識別問題并不是十分嚴重,因此將它們作為工具變量還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綜上所述,本文的結果是穩健的。
本文拓展了以Grossman和Helpman提出的“保護待售”模型,構建了內生化RTA影響分析模型,在綜合考慮國內外利益集團的影響背景下,解釋了RTA的不斷簽署究竟會對未來世界的貿易壁壘、貿易流量以及貿易格局帶來什么樣的影響。隨后,本文利用世界主要貿易國家2004-2013年的面板數據對理論分析中的結論進行了實證檢驗。通過研究的結果,可以得到如下結論:
第一,伴隨RTA的簽訂,協定內國家將會降低對非協定國家的外部關稅,協定參與國數量越多、越注重利益集團則下降幅度越大。
第二,伴隨RTA的簽訂,無論是協定內國家間的貿易流量,還是協定內國家與協定外國家之間的貿易流量均會增加。

表4 不同方法的穩健性檢驗
注:***、**和*分別代表1%、5%和10%的顯著性水平。

表5 工具變量和不同變量構造的穩健性檢驗
注:***、**和*分別代表1%、5%和10%的顯著性水平。
第三,RTA的簽訂將會提高簽訂國家的社會福利,若這些國家越重視利益集團,則提高的程度將會越高。
第四,RTA的簽訂將會有助于實現多邊貿易自由化。
本文的研究為了解本次以TPP和“一帶一路”為代表的區域貿易自由化浪潮的形成、發展和影響提供了幫助。就規模而言,無論是方興未艾的中國“一帶一路”戰略,還是面臨破產的TPP,在涵蓋國家數量上都是空前的(趙家章、池建宇,2014)[18]。這種巨型RTA之所以發展如此之快,其原因也無外乎就是各個國家對于21世紀貿易、投資與商業新規則制定主導權的爭奪(盛斌,2014)[19],未來的世界貿易格局是否真的會變成以美國、中國等大國為核心的區域貿易集團鼎立的情況呢?本文的回答是否定的,盡管RTA內部成員之間的貿易往來確實會因為RTA的簽訂而更加頻繁,但是從長期來看,RTA協定內成員與協定外國家之間的貿易壁壘也會因為協定的簽訂而有所降低,這就使得整個世界貿易的格局仍舊會朝著多邊貿易自由化的方向發展。因此,在目前經濟衰退的背景下,貿易保護現象的抬頭在所難免,但是隨著未來經濟慢慢企穩回升,以全球價值鏈為特點的多邊自由貿易仍是大勢所趨,那么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更應該采取開放和包容的態度,才會給自己國家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參考文獻:
[1]Grossman G M, Helpman E.Protection for Sal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4, 84(4): 833-850.
[2]羅來軍,羅雨澤,劉 暢, Gunessee S.基于引力模型重新推導的雙邊國際貿易檢驗[J].世界經濟, 2014(12):67-94.
[3]Grossman G M, Helpman E.The politics of free trade agreement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5, 85(9): 667-690.
[4]Ornelas E.Endogenous free trade agreements and the multilateral trading system[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5, 67(2): 471-497.
[5]Qiu L D.Endogenous lobbying positions[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8, 16(4): 641-653.
[6]Gawande K, Sanguinetti P, Bohara A K.Exclusion for sale: evidence on the grossman and helpman model of free trade agreements[Z].Manuscript,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2001.[7]蔡宏波.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理論重構與實證研究[D].廈門: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 2009.
[8]郎永峰.中國區域貿易自由化的政治經濟分析[D].上海: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 2010.
[9]盛 斌.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政治經濟學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10-13.
[10]奧爾森.集體行動的邏輯[M].陳郁, 郭宇峰, 李崇新, 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1]Endoh M.Quality of governance and the formation of 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s[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6, 14(5): 758-772.
[12]Goldberg P K, Maggi G.Protection for sal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9, 89(5): 1135-1155.
[13]于健南, 石本仁.基于因子分析的上市家族企業公司治理績效研究[J].產業經濟研究, 2008 (5): 53-60.
[14]Kaufmann D, Kraay A, Pablo Z L.Governance matters ii: updated indicators for 2000/01[R].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772, 2008.
[15]Gawande K, Bandyopadhyay.Is protection for sale: evidence on the grossman-helpman theory of endogenous protection[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0, 82(1): 139-152.
[16]Bernheim B D, Whinston M D.Menu auc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economic influenc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6, 101(1): 1-31.
[17]李坤望, 王孝松.保護代售模型的經驗檢驗——一個文獻綜述[J].新政治經濟學評論, 2008(2): 11-36.
[18]趙家章, 池建宇.信任、正式制度與中國對外貿易發展——來自全球65個國家的證據[J].中國軟科學, 2014(1): 43-54.
[19]盛 斌.迎接國際貿易與投資新規則的機遇與挑戰[J].國際貿易, 2014(2): 4-9.
(本文責編:王延芳)
Impact of Regional Free Trade Agreements: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est Groups
GU Zhen-hua1, SHEN Yao2
(1.CollegeofBusinessEconomics,ShangHaiBusinessSchool,ShangHai201400,China; 2.CollegeofEconomics,ShangHaiUniversity,ShangHai200444,China)
Nowadays influence of interest groups is prevalent.Will the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 represented by TPP and The Belt and Road make segmented trade situation or multilateral free trade? In order to answer the above questions, the paper constructs theoretical analysis model of free trade agreement under specific factor and use 2004-2013 data of 30 key economies to analyze.The results show that: First, With the signing of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 the external tariff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untries will reduce, the extent of which is magnified by number of participating and the weight of interest groups; Second,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trade flows will increase by signing; Finally, welfare and possibility of multilateral free trade will increase.
interest group;regional free trade agreement;international trade pattern; multilateral free trade
2016-06-29
2016-12-1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產業動態發展視角下貿易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機制與中國實踐”( 71573171)、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青年項目“利益集團、貿易保護與產能過?!?2016EJB001)。
顧振華(1987-),男,江蘇常州人,上海商學院商務經濟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理論。
F830.59
A
1002-9753(2017)01-008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