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效應的實證研究

2017-02-13 11:31:17霍國慶王少永
中國軟科學 2017年1期
關鍵詞:效應戰略發展

霍國慶,李 捷,王少永

(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 北京 100049)

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效應的實證研究

霍國慶,李 捷,王少永

(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 北京 100049)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本質是處在成長初期的戰略產業,而戰略效應則是判斷和選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依據。首先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效應的內涵進行了分析,確定了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效應的各級指標,并通過專家問卷調查及層次分析法(AHP)確定了各級指標的權重,進而構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效應的預測模型。然后,應用李克特量表對戰略性新興產業23個子產業的戰略效應進行了綜合分析,對相關數據和結果進行了討論。最后,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結構調整及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效應;指標體系;政策建議;實證研究

一、引言

“十二五”期間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獲得了快速發展,而調研結果表明:各區域以國家頒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目錄為依據來布局和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過程中造成了產業同構、惡性競爭以及產能過剩等問題;部分區區域將本區域的優勢產業作為統計概念列入戰略型新興產業的發展目錄,而這些產業是否能夠在國家搶占經濟和科技制高點中發揮戰略效應還尚未可知。由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本質是成長階段的戰略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目錄應該也必須動態調整;同時,由于戰略性新興產業關系到未來的國家競爭力,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至關重要。為此,通過預測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的戰略效應表現來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判斷和選擇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二、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效應的內涵分析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的技術突破與發展需求為基礎,對國家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具有全局和長遠的引領帶動作用,并且具有知識技術密集、資源消耗較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很好等特征的產業[1]。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國家經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以及國家的安全具有戰略性的影響作用,戰略性新興產業著眼于未來,并且具有成長為影響一個國家未來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的潛力[2]。因此,戰略性新興產業本質上是戰略產業,并且處在戰略產業的成長階段[3],從這一角度來看,工業革命中先后出現的一些戰略產業的初級階段就是戰略性新興產業。

首先,工業革命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促進經濟增長、社會進步的同時,也間接的加劇了人口的增長,并且工業革命中煤炭的開采、鋼鐵的冶煉以及電力發展對煤炭燃燒的需求、汽車業對石油的燃燒以及鋼鐵生產和化工生產最終造成環境污染、資源掠奪和生態的破壞,并嚴重的威脅到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4]。因此,雖然我國當前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提出的,但是全球面臨的人口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等時代背景,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即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5]。因此,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戰略效應首先應體現一種潛在的價值導向,也就是實現人類可持續的發展。

其次,戰略性新興產業因涉及到人類生產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滿足大多數人的生活需求和大多數生產部門的生產需求,由此而具有較大的需求規模,這種需求規模也包括因自身的相對優勢而產生的向其他國家的出口規模,這種潛在的需求規模大大刺激了產業的技術的創新,隨著產業技術的不斷成熟并受產業需求規模的拉動作用,再加上該國產業所需的豐富資源,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很高的產業增長率,伴隨著這種產業高增長率,最終實現較大產業規模。

最后,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較高的產業關聯度,產業的這種關聯性實際上也表現為該產業對其他產業的投入需求或滿足其他產業的生產需求,在這種需求和技術創新的共同作用下極大的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而表現出較強的產業帶動性[6];同時,隨著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的逐漸成長與產業帶動性的發揮,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中起到重要作用,其產業競爭力也得到提升,進而促進經濟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最終實現國家競爭力的提升[7]。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戰略效應定義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潛在的價值導向、發展規模、帶動作用及其對國家競爭力提升的貢獻。結合“戰略”在時間上的長遠性、空間上的全局性和影響程度上的重大性等特征[8],本文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戰略效應最終解構為潛在規模性、產業帶動性和成長持續性三個維度(圖1)。

由圖1可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潛在規模性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效應的基礎,一個產業如果不具有規模就很難發揮其戰略性作用,而當具有規模性以后,產業對國民經濟的促進作用就不言而喻;另外,我國提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時就明確提到,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僅僅在于其自身的發展,關鍵還要通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1]。一個產業如果對其他產業沒有任何帶動作用,即使自身產業規模再大,該產業在國家層面和全球競爭中的戰略性作用也不會太明顯。然而,如果一個產業的發展影響甚至決定著很多其他產業的發展,那么即使該產業的規模相對略小,該產業的戰略性地位也是無可替代的。因此,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帶動性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效應的必要前提;最后,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揮其影響的長遠性來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成長規模和對其他產業的帶動作用應該是長期可持續的。工業革命中的戰略性新新興產業雖然極大的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并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社會的進步,但與此同時也遺留了嚴重的貧富差距、環境污染、資源危機等問題,從而不得不面臨產業的淘汰升級。因此,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成長持續性是其戰略效應的重要保障。

圖1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戰略效應維度

三、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效應預測模型構建

(一)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效應指標選取

首先,從宏觀經濟學角度來看,產業規模是由總需求和總供給共同決定的[9]。只有具備一定需求規模的產業才具有形成產業規模的可能,潛在需求規模是產業形成規模的基礎,而潛在需求規模可以利用需求的廣度和需求的強度來測度[10];從供給面來看,產業要形成一定的規模,資源的集成和獲取能力至關重要,尤其決定產業生產的關鍵資源,因此可以利用關鍵資源掌控能力來測度資源集成度;需求和資源只是使產業形成規模具有可能性,要將這種可能性得以實現,還需要其他關鍵要素的支撐,而羅默(Romer,1990)的內生經濟增長理論指出經濟增長不是外部力量,而是內生的技術變化的產物,內生的技術進步是經濟實現持續增長的決定因素[11]。所以,技術是通過低成本、高效率的實現產業規模的一個重要因素。而眾多學者研究提出,技術標準的建立和推廣有助于形成一個擁有供應商、挑剔的客戶群、眾多水平聯系的企業和各個支撐機構的產業集群,而產業集群的發展反過來又會推動技術標準化的形成并在如此反復的過程中形成產業規模[12-13]。因此技術標準化潛力是將潛在產業規模轉化為現實產業規模的關鍵因素,本文利用流程技術標準化和產品技術標準化兩個測度指標測度產業的技術標準化潛力。

其次,羅斯托(W.W.Rostow)在研究主導產業時提出,一個國家或區域應選擇具有擴散效應的部門作為主導產業部門,而產業的擴散效應包括回顧效應、前瞻效應和旁側效應[14]。其中回顧效應指通過主導產業高速增長,促進各種要素產生新的投入要求,進而刺激這些投入要素產品的發展;前向效應是指主導產業的發展可以引發新的經濟活動或派生出新的產業部門,甚至為未來新的主導產業搭建起新的平臺;而旁側效應指主導產業的興起會對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造成較大的影響,例如對制度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國民經濟結構以及人口素質等的影響作用。美國發展經濟學家艾爾伯特·赫希曼(A.Hirschman, 1958)在其著作《經濟發展戰略》中提出,選擇前向關聯度大、后向關聯度大或者旁側關聯度大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來進行優先扶植發展[15]。其中后向關聯度是指主導產業的發展會對各種要素產生新的投入要求,從而刺激相關投入品產業的發展;前向關聯是指主導產業的活動能通過削減產業鏈下游產業的投入成本來促進下游產業的發展,或從客觀上造成產業間的結構失衡進而使其某些瓶頸問題的解決有利可圖,最終為新產業活動的興起創造基礎,使更大范圍的經濟活動提供可能;而旁側關聯度是指主導產業的發展會引起該產業周圍一系列的變化,例如促進有技術性和紀律性勞動力隊伍的建立,推動處理法律問題和市場關系的專業服務人員的培訓,以及推動建筑業、服務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等。因此,產業的前向帶動性、后向帶動性和旁側帶動性共同決定了產業的帶動性,本文利用下游產業鏈的長度及帶動程度來測度前向帶動性的強弱,利用上游產業鏈的長度及帶動程度來測度后向帶動性的強弱,而本文對于旁側效應或旁側關聯度的解釋更加具體化,即通過該產業的發展所產生的知識溢出或技術溢出應用于產業鏈之外的產業,從而促進這些產業的轉型升級并快速發展[16]。

再次,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強調“自然、經濟、社會”等一系列復雜關系的高度協調,需要體現“發展、協調、持續”的系統運行本質[17]。在當前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和資源危機的大背景下,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可持續成長必須走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性的發展道路,所以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具有成長的持續性,首先要具有較高的綠色指數。英國于2003年率先提出“低碳產業”這一概念,隨后低碳產業已逐漸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的趨勢。低碳產業的經濟發展模式主要體現在資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等方面[18]。如何通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發展循環經濟從而實現減量化生產是解決資源危機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19]。另外,“無害化”是可持續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忽視無害化可持續發展將成為空談,無害化原則是確保循環經濟有效運行的基礎[20]。因此,本文利用低碳化、減量化、無害化來測度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綠色指數;要確保產業具有成長持續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除了要和生態相協調之外,還需與社會和諧發展的要求相一致。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僅要促進整體社會發展水平,關鍵是要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必須保證盡量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公平與和諧相處,也就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成果并非服務于一部分人或一部分區域,而是能讓大多數甚至全部的人都能夠享受到這種成果,可以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這種社會效應定義為潛在普惠性。本文利用共享性程度和均等性程度來測度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潛在普惠性;德勤的最新硏顯示,要實現未來中國經濟結構深化調整及可持續產業升級,需要中國各個行業通過智能化進行產業轉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智能化水平由兩方面所決定,一方面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本身的產品屬性,另一方面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品生產過程。首先,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品屬性從根本上決定了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智能化的潛力。從系統論視角來看,產品的自組織能力、自學習能力和自適應能力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產品的智能化潛力。其次,要使產品的這種智能化潛力真正發揮出來,產品生產過程中需要能夠最大程度的融入人們較多的思想、智慧,這就要求產品創新不僅僅是研發人員的任務,產品零部件供應商、產品下游終端產品的生產者以及產品的最終消費者都應該有參與產品創新的機會。所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生產過程的創新包容性和產品本身的智能化潛力共同決定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智能化水平。

通過上述分析,本文最終確定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效應預測指標體系的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及測度指標(表1)。

(二)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效應指標權重確定

在選取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效應各級指標的基礎上編制問卷,并對12位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相關專家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層次分析法(AHP)對各級指標的權重進行了計算,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

表1 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效應各級指標的選取

表2 各級指標權重值及一致性比率

從計算結果可以看出,各級指標的一致性比率遠小于0.5,因此,本次問卷調查結果具有很高的異質性。并且從一級指標的權重可以看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帶動性對戰略效應的影響最大(0.403),其次為成長的持續性(0.344)和潛在規模性(0.253)。在獲取戰略效應各級指標的權重的基礎。

(三)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效應預測模型構建

根據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效應指標體系的層次關系,本文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效應的評價模型如下:

(1)

(2)

下文通過式二來計算各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戰略效應的綜合得分,進而評價不同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效應之間的差別。

四、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效應的實證分析

(一)戰略效應測度指標數據獲取

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而言,一方面,戰略性新興產業起步較晚,國家相關統計數據并未發布,所以無法通過直接獲取二手數據的方法來進行實證研究;另一方面,國家層面規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涉及領域較多,并且指標體系涵蓋范圍較廣,并且單個被調查者很難對所有產業以及每個產業所涉及戰略效應指標都有所了解,因此考慮到時間和人力的限制,利用問卷調查的方法獲取數據難度非常大。

基于以上考慮,作為李克特5點量表問卷調查的替代方式,本文通過互聯網及相關研究報告等途徑,大量獲取23個子產業主導產品的相關文本和數據資料,采用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23個子產業的主導產品在戰略效應各測度指標上的表現進行分析的方法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效應各測度指標進行定量化處理。各測度指標定量化標準如表3所示。

表3 戰略效應測度指標定量化標準

雖然采用該方式獲得的數據會具有一定誤差,但考慮到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效應內涵的多重性和二手數據獲取的不可行性,通過對主導產品進行分析來獲取測度指標數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相比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更能客觀地反映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戰略效應。

(二)描述性統計分析

通過對所獲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效應各測度指標數據的預處理,并依據前文構建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效應預測模型,計算出23個子產業的戰略效應一級指標得分和戰略效應總得分,并將23個子產業依據戰略效應總得分進行從大到小排序,結果如表3所示。其中第一行列出戰略效應及3個一級指標在23個子產業上的平均得分,作為對戰略性新興產業23個子產業初步分析討論并進行分類的標準。

從表4對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23個子產業戰略效應3個一級指標及戰略效應總體情況的分析對比可以看出:戰略效應總得分超過23個子產業戰略效應平均得3.51分的產業包括高端軟件和新興信息服務業、下一代信息網產業、先進環保產業、太陽能產業、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高效節能產業、電子核心基礎產業、衛星及應用產業、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生物醫藥產業。其中高端軟件和新興信息服務業和下一代信息網絡產業的戰略效應最為顯著,這說明信息化是全球發展的必然趨勢,下一代信息網絡以及大數據、云計算等是未來各國重點發展的對象。先進環保產業和太陽能產業的戰略效應也分別排在第三、第四位,可以看出節能環保產業、太陽能產業是在全球能源危機、環境污染時代背景下的必然選擇。

另外,戰略效應總體得分低于23個子產業戰略效應平均得分3.51分的產業包括生物醫學工程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核電產業、航空裝備制造產業、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生物質能產業、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風能產業、生物制造產業、生物農業、新型功能材料產業、高性能復合材料、先進結構材料產業。其中新型功能材料產業、高性能復合材料產業、先進結構材料產業等新材料產業的戰略效應得分最低,因此,作為其他產業的原材料,新材料是否可以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來發展還需進一步進行研究確定。雖然這些產業的總體戰略效應得分低于23個子產業平均得分,但生物醫學工程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生物質能產業三個子產業的潛在規模性大于23個子產業潛在規模性的平均得分;核電產業、航空裝備制造產業、海洋工程裝備產業三個子產業的產業帶動性得分大于23個子產業的產業帶動性的平均得分;生物醫學工程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生物制造產業、生物農業五個子產業的成長持續性平均得分大于23個子產業成長持續性的平均得分。

表4 23個子產業戰略效應一級指標及戰略效應總得分

(三)聚類分析

為進一步探索23個子產業戰略效應之間的相似性,本文利用SPSS17.0的系統聚類功能,以7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23個子產業為案例(Case),以三個戰略效應一級指標為案例的特征進行Q型聚類分析。聚類分析過程中相似度的計算采用組間聯接法,通過近似矩陣對各產業之間的距離進行進一步聚類分析,圖2為23個子產業聚類的樹狀圖。

圖2 戰略性新興產業23個子產業聚類樹狀圖

依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潛在規模性、產業帶動性和成長持續性三個戰略效應指標之間的相似程度可以有不同的分類組數。分成不同的組數,分類結果就有所不同,一般聚類分析都將所需聚類的案例(Case)分為三類到五類。根據聚類分析的可解釋力度,本文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23個子產業分為五類,分類結果如表5所示。

由表4聚類分析的分類結果可以看出,23類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可以分為以下5類:

第一類主要包括高端軟件和新興信息服務產業、下一代信息網產業、先進環保產業、太陽能產業、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高效節能產業、電子核心基礎產業七個子產業。這一類產業綜合戰略效應得分與戰略效應三個一級指標的得分都遠超過23個子產業戰略效應的平均得分。

第二類主要包括衛星及應用產業、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生物醫藥產業、生物醫學工程產業、新能源汽車、核電產業、生物質能產業等子產業。這一類產業只有衛星及應用產業、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生物醫藥產業3個子產業的戰略效應得分超過23個子產業戰略效應平均得分,其他產業的戰略效應水平相對都較低。而對于戰略效應的三個一級指標而言,這一類產業至少有一個一級指標的得分低于23個子產業對應的一級指標的平均得分。

第三類主要包括航空裝備制造產業、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兩個子產業;這兩個產業的戰略效應總得分也低于23個子產業戰略效應的平均得分,并且這兩個產業的產業帶動性較為顯著,但潛在規模性和成長持續性得分都低于23個子產業對應指標的平均得分。

表5 聚類分析分類結果

第四類主要包括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生物制造產業、生物農業3個子產業。這一類產業的戰略效應總體得分也都低于23個子產業戰略效應的平均得分,并且這一類產業的成長持續性較好,但對應的潛在規模性和產業帶動性表現較差。

第五類主要包括風能產業、新型功能材料產業、高性能復合材料、先進結構材料產業4個子產業。從表4的結果可以看出,這一類產業的綜合戰略效應得分遠低于23個子產業戰略效應的平均得分,同時,這些產業的潛在規模性、產業帶動性和成長持續性得分也分別遠遠低于23個子產業對應的一級指標的平均得分。可以看出,對于風能產業和新型功能材料產業、高性能復合材料、先進結構材料產業等新材料產業,應慎重考慮將其作為國家重點支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來重點投資發展(圖3)。

五、政策建議

(一)我國當前戰略性新興產業結構的調整建議

基于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效應的實證研究結果,本文接下來就我國當前7大戰略性新興產業23個子產業的結構調整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第一,對于戰略效應各級指標得分都超過23個子產業對應指標的平均值的一類產業(表4)。

(1)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的同時,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在短期和中期內要在市場培育、研發、人才、財稅等各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尤其要發揮政府購買戰略性新興產業主導產品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培育的促進作用,使這些產業的潛在規模性能夠平穩、快速的轉化為實際的產業規模。

(2)由于這些產業都具有較大的產業帶動性,和其他產業的產業關聯度較高,所以在渡過短期的快速成長之后,在中期階段應該逐漸加大政府在各區域層面的產業投資,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逐步完善這些產業的產業體系和發展模式,最大程度的發揮這些產業的帶動性作用。

(3)由于這些產業具有很好的產業成長性,所以對這一類產業在短期、中期和長期都應持續不斷的進行研發投入,通過支持基礎前沿、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示范等創新活動,強化對這些產業發展的科技支撐,加強技術和知識產權以及人才的支撐,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真正實現創新驅動發展與可持續成長。

第二,對于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生物醫藥產業、生物醫學工程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核電產業等有兩個戰略效應指標得分相對較高,而另外一個指標得分相對較低的產業;或對于生物質能產業、航空裝備制造產業、海洋工程裝備產業、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生物制造產業、生物農業等都只有其中一個戰略效應指標得分相對較高的產業(表4)。國家將這一類產業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可能就是因為這些產業在潛在規模性、產業帶動性和成長持續性的某方面具有較好的表現。基于上述產業的戰略效應方面的差異,本文對各類產業未來的發展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圖3 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效應表現分類

(1)由于軌道交通裝備制造產業、核電產業、航空裝備制造產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產業四類產業具有較大的產業帶動性,但這四類產業的成長持續性較低。對于這四個子產業而言,主要是國家主導的,這幾個產業的核心環節也是由極少數大型國有企業領軍。因此,建議將軌道交通裝備制造產業、核電產業、航空裝備制造產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產業移出戰略性新興產業目錄,將這四類產業作為戰略產業來重點發展。由于這些產業的發展相對來說較為成熟,所以需要加大對這些產業的創新人才、創新研發、出口補貼等方面的投入,使得這些產業可以參與到國際的競爭中去。

(2)對于生物醫藥產業、生物醫學工程產業、新能源汽車。由于這三個產業的產業帶動性非常弱,所以從國家層面來看,不需要以投資驅動為主要發展模式。這些產業雖然具有一定程度的潛在規模性,但潛在規模性相對也略弱,但這些產業確實具有一定程度的戰略效應,所以在短期甚至中長期,國家需要不斷地從財稅、人才、市場培育等方面給予相應的政策扶持。同時,這些產業具有較好的成長持續性,所以在產業整個發展的短期乃至中長期,都需要較大的研發投入來保證產業的成長持續性得以實現,進而最大程度的發揮這些產業的戰略效應。

(3)對于生物質能產業,生物質能產業雖然具有一定的潛在規模性,但潛在規模性程度也不是特別突出,同時生物質能產業的產業帶動性和成長持續性也為一般水平。但生物質能產業確實具有一定程度的戰略效應水平。作為對傳統能源具有替代作用的新興能源,生物質能具有重要的發展意義,但鑒于生物質能原料和能源形式的特殊性,生物質能的利用具有很強的區域性。因此,對于生物質能產業的發展過程中要給予財政支持、稅收優惠等各方面的政策扶持。

(4)對于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生物制造產業、生物農業三個子產業。這三個子產業的潛在規模性和產業帶動性非常弱,然而這一類產業具有很好的成長持續性。所以,雖然對于這一類產業是否應納入到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目錄中還有待進一步驗證,但可以肯定的是,相關領域對這些行業的研發投入應該持續,以便這些產業的成長持續性得以保持。

第三,對于戰略效應各級指標得分都低于23個子產業對應指標平均值的一類產業(見表4)。如風能產業、新型功能材料產業、高性能復合材料、先進結構材料產業等產業。提出如下建議:

(1)雖然我國風資源豐富,但考慮到風力發電過程中風力的極大不穩定性和對區域選擇、風電并網技術的要求都很高,所以風能產業相對太陽能、核電等新能源而言,風能產業的可持續成長性并不強,建議將風能產業列入我國的戰略產業目錄,并將政策、資金等各種資源逐漸從風能產業向太陽能、核電等更具戰略效應的新能源產業進行轉移。

(2)另外對于新型功能材料產業、高性能復合材料產業、先進結構材料產業等新材料產業,屬于很多傳統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上游投入要素。因此建議按新材料產業的帶動性和關鍵性將新材料劃分等級而不是分類。可以考慮將對于其他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具有較大影響作用的新材料產業整合到相應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去,而不是將新材料產業單獨作為一種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規劃,一來可以使新材料產業的研發投入更有目的、更高效;二來也減少盲目開發可能沒有更多實際用途的新材料而造成各種資源的浪費。

(二)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及發展建議

當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漸成長為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之后,這些產業就不再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而演變為成熟的戰略產業。與此同時,會有新的產業因具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特征而對原有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目錄進行替換而成為新一輪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鑒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這種動態性和靜態性,我國未來也面臨著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問題。在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效應進行理論研究和對我國當前7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23個子產業進行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本文對未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第一,從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效應的實證研究結果可以看出,我國對現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提出時時間緊促,存在將不是真正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業列入到戰略性新興產業目而對于真正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還有所遺漏的情況。這樣勢必會使我國再次貽誤發展機遇。因此建議國家相應主管部門成立國家層面的專業研究智庫,對我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定期的研究和動態調整。

所成立的“專業研究智庫”具有決策地位,而具體研究的開展可以通過設立專門的研究院或委托有實力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共同協作進行。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業研究智庫、高校、科研機構共同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戰略效應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判斷、選擇等相關重大問題展開周期性研究。同時,考慮到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含量高、技術導向性的特征,還需要對全球的前沿科技進行實時跟蹤和研究,對那些可以催生出新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進行遴選和甄別。

第二,在運作層面,建議構建國家層面的“潛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目錄”、“確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目錄”、“成熟的戰略產業目錄”三個產業目錄。專業研究智庫、高校、科研機構等在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效應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展開定期的監測和研究。一方面,通過對新興的產業或全球的前沿科技進行定期監測,將那些未來可能發展成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新興產業或技術加入到潛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目錄中;另一方面,對于潛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重點研究,科學的從潛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目錄中判斷識別出真正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并將這些產業加入到戰略性新興產業目錄中,并針對這些新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提出相關的發展建議和發展規劃;第三通過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目錄中的產業進行周期性的監測研究,對那些發展較為成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漸將其移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目錄,并對其后期的發展模式和發展路徑提出戰略轉型的政策建議。通過對國家層面的三個產業目錄中的產業所展開的周期性的、科學的、系統的監測研究,對三個產業目錄中的產業內容進行實時的更新,使得我國的能夠通過持續性的發展真正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國家競爭力的提升和我國偉大的民族復興之夢。

第三,在服務層面,根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研究結果,以提升我國未來國家競爭力為目標,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定期的調整并對調整結果進行定期公布,同時要做好調整前后的政策銜接工作。

基于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效應和判斷選擇等重大問題的長期性的研究成果針對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規劃,地方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布局等提供相應的服務。主要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基于對現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一般新興產業的周期性監測,定期在國家層面發布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報告,對國家層面在未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提出政策建議;(2)對具體某一個產業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發展模式、政策建議等問題展開詳細研究,并定期發布相關研究報告;(3)針對地方特有的產業基礎、資源優勢、區位優勢等實際情況,給地方政府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和發展提供相應的咨詢服務。例如,各地區發展戰略性時,應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目錄為主要的依據,然而,如果有個別區域提出發展該區域所特有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時,建議將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規劃送交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究智庫”進行研究論證;(4)給地方產業園區、企業等服務對象提供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布局、發展趨勢等相關的信息資源服務。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J].中國科技產業,2010(9):14-19.

[2]萬 鋼.把握全球產業調整機遇,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J].求是,2010(1):28-31.

[3]王少永,霍國慶,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生命周期及其演化規律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4(11):1631-1640.

[4]趙儒煜.產業革命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15-20.

[5]李曉華,呂 鐵.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特征與政策導向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10(9):20- 27.

[6]賀正楚,吳 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評價與選擇[J].科學學研究,2011(5):678-685.

[7]黃魯成,羅曉梅,苗 紅,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效應評價指標及標準[J].科技進步與對策, 2012, 29(24):136-139.

[8]吳春秋.大戰略學[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23.

[9]齊紅倩,黃寶敏,李 偉.供給和需求沖擊下的全要素生產率變動與中國產能過剩[J].南京社會科學,2014(8):16-23.

[10]霍國慶,王少永.基于需求導向的產業生命周期及其演化機理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5(3):16-27.

[11]ROMER, PAUL M.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98):71-102.

[12]SWANN, TEMPLE.BSI Standards and trade performance [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1995(5):119-132.

[13]魏守華,石碧華.論企業集群的競爭優勢[J].中國工業經濟,2002(1):59-65.

[14]Rostow W W.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A non-communist manifesto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0: 51-54.

[15]Hirschman A O.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Westview Press Inc., 1958: 211-214.

[16]林學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與形成模式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2(2):26-35.

[17]牛文元.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基本認知[J].地理科學進展,2008,27(3):1-6.

[18]肖興志.發展戰略、產業升級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J].財經問題研究,2010(8):40- 48.

[19]楊雪鋒,張衛東.資源減量化、信息替代與經濟流程的轉變[J].中國工業經濟,2005(5):5-12.

[20]張 凱,劉長灝.對循環經濟無害化原則的認識[J].環境保護,2008(6):17-19.

(本文責編:海 洋)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refers to the strategic industry at the beginning stage, and the strategic effects are important criteria for judging and selecting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This paperanalysesfirstly the connotation of strategic effect of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selects all indicators about the strategic effect through expert questionnaire and AHP method, and buildsprediction modelabout the strategic effect.Then through Likert Scale Method, this paperconduct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trategic effect of 23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discusses relative data and results.At last, this paperproposes several policy suggestionsas to adjust current structure and future selection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China.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strategic effect;indicator system;policy suggestions;empiricalstudy

2016-06-16

2017-01-17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1&ZD143)

霍國慶(1965—),男,漢,山西陽城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戰略管理、知識管理、科技管理。

F120.4

A

1002-9753(2017)01-0127-12

HUO Guo-qing, LI Jie, WANG Shao-yong

(SchoolofPublicPolicyandManagementofUCAS,Beijing100190,China)

The Empirical Study on the Strategic Effec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China

猜你喜歡
效應戰略發展
精誠合作、戰略共贏,“跑”贏2022!
當代水產(2022年1期)2022-04-26 14:34:58
鈾對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應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懶馬效應
今日農業(2020年19期)2020-12-14 14:16:52
戰略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戰略
應變效應及其應用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汽車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噜噜噜久久|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aa| 女人18毛片久久| 无码人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www.91中文字幕| AV在线天堂进入|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无码中文AⅤ在线观看| 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国产无码制服丝袜| 欧美不卡二区| 免费 国产 无码久久久| 操美女免费网站| 91精品专区国产盗摄| 色丁丁毛片在线观看| 美女被操黄色视频网站| 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 国产乱人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69| V一区无码内射国产| 免费观看无遮挡www的小视频| 亚洲av无码牛牛影视在线二区|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网站|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站软件|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无卡顿"| 国产精品欧美日本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天堂在线视频|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97国产在线观看| 中文成人在线视频|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91偷拍一区|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免下载| 一级毛片不卡片免费观看| 丝袜国产一区| 欧美一级在线看| 亚洲第一av网站| 日韩精品毛片人妻AV不卡|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色偷偷男人的天堂亚洲av| 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免费AV在线播放观看18禁强制| 国产成人超碰无码| 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欧美|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天堂中文在线资源| 精品国产91爱|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香蕉网久久| 99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国产91全国探花系列在线播放| 国产视频大全| 97se亚洲综合在线韩国专区福利|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 日本91视频| 欧美成人aⅴ|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视频一| 麻豆a级片| 国产一级小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 亚洲人成色在线观看| 九色视频线上播放| 91精品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真实对白精彩久久| 最新国产你懂的在线网址| 东京热高清无码精品| 精品三级在线|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国产小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一级毛片yw|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