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峒竺(遼寧大連民族大學)
赫哲族伊瑪堪說唱藝術的傳承和保護
吳峒竺(遼寧大連民族大學)
赫哲族世代生活在黑龍江及烏蘇里江沿岸,是我國唯一的以漁獵為主的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赫哲語,屬“滿通古斯語族”。伊瑪堪這一名詞的發音與赫哲語中“魚”的發音“伊瑪哈”相近,同時伊瑪堪這一名詞的發音又和赫哲語中“捕魚”的發音“伊瑪卡乞”又非常接近,“卡乞”連讀成“堪”。所以伊瑪堪可以等同于“伊瑪卡乞”。在赫哲人生活的地區,人們管唱伊瑪堪的人叫作“伊瑪卡乞尼奧”或“伊瑪卡乞瑪卡”,漢語意思就是唱伊瑪堪的老頭。因此,“伊瑪堪”一詞最早來源于赫哲人的捕魚活動,伊瑪堪的原意接近“伊瑪哈”和“伊瑪卡乞”,最早的含義就是“捕魚人的歌”,也就是“赫哲人的歌”。伊瑪堪來源于赫哲族人的生活,更反映了赫哲族的生活,被譽為北方漁獵文明中的藝術瑰寶。
伊瑪堪說唱藝術是反映漁獵生活和風俗習慣的“百科全書”;是反映這個民族心中神秘而又古老的英雄史詩;是赫哲人民抒發情感、表現生活的途徑。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已形成完整的體系。就內容與篇幅而言,伊瑪堪可分為大型伊瑪堪、小型伊瑪堪兩大類。其中大型伊瑪堪多以贊頌英雄莫日根或反映民族的起源發展的故事為藍本,演唱者多為男性(且多為村子里德高望重的薩滿),說唱多在漁獵勞動閑暇之余,一般選擇在天黑之后開始說唱,有時說到天亮、有時幾天幾夜也說不完。大型伊瑪堪說唱結合,有說有唱,說一段唱 一段,以說和唱相結合的方式完成長篇故事。小型伊瑪堪多以說白為主,說一段唱一段,以抒發感情思想。故事內容短小精悍又生動有趣,大多講述生活中發生的故事,在今天更容易被赫哲族人所接受。就其分布而言,因為歷史因素的影響,赫哲人被分成了兩個大支,一部分在中國境內稱赫哲,還有絕大多數在俄羅斯境內的赫哲人稱“那乃”,因此伊瑪堪也形成了兩種風格迥異的形式。在那乃人之中也有類似于伊瑪堪的藝術形式,那乃人稱其為“寧格瑪”。其與伊瑪堪的相同之處就是在于都是長篇歌唱英雄的英雄之歌,是長篇講述英雄的故事。寧格瑪還有一種解釋就是薩滿在跳神的時候說唱,很符合伊瑪堪的說唱的情況,伊瑪堪早期也是一些大薩滿在祭祀時演唱。不同在于伊瑪堪保留了說唱兩種形式有說有唱,說一段唱一段,而寧格瑪只是說故事,或都是唱,把兩者分開了,這就是他們的區別。
伊瑪堪說唱藝術孕育于古老傳統的漁獵生活,其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口耳相傳,通過歌手說,學徒聽這樣傳承。通過家族傳承、師門傳承、社會傳承、活態傳承等方式,代代相傳,這一文化瑰寶已被現代人所知。伊瑪堪的第二個特點就是即興發揮。伊瑪堪有的情節板塊是固定的,但是在講述過程中內容上又有所差異,每一位伊瑪堪歌手都有自己的說唱風格,還有的歌手唱到一些地方會自己進行二次創作加入新的內容使其故事更生動、人物更形象、情節更豐富。伊瑪堪傳承中的第三個特點就是不斷完善,實際上就是伊瑪堪歌手的才華在演唱的過程中發揮出來,完善過程就是靠增加情節。所以一部伊瑪堪不是一成不變的,伊瑪堪在傳承過程中,同一部伊瑪堪在不同歌手的演唱中是不同的、是有變化的,加入了每一位歌手自己的創作的東西。伊瑪堪的價值可簡單概括為四點:第一,是歷史價值,赫哲族沒有正式出版的歷史文獻資料,伊瑪堪正好從語言上替代了赫哲族的歷史,反映了古代原始部落的征戰史、遷徙史、社會史,正好從伊瑪堪中反映了赫哲族古代的生活、古代歷史。第二,是語言價值,現在赫哲族人多數都不會講赫哲語,只會講漢語,但是伊瑪堪用赫哲語演唱,完整地保存了鮮活的赫哲語,所以我們現在要學習赫哲語拿來一部伊瑪堪就可以學到。第三,是社會價值,長篇伊瑪堪中我們可以看到英雄莫日根去怎么捉魚,怎么捉熊、射鹿,又是怎么比武招婿、跳神治病,怎么結拜兄弟復仇西征、徒手搏斗、凱旋而歸、祭祀神靈等等,這些真實反映了當時赫哲族社會生活。第四,就是學術價值,不光有民族學、民間文學的學術價值還有歷史學、人類學、宗教學、考古學、社會學、美學、文學等等多學科的學術價值。
黑龍江及烏蘇里江流域曾是赫哲民族文化的富集區,也是赫哲族伊瑪堪說唱藝術的發祥地之一。但該流域內赫哲族伊瑪堪說唱藝術發展現狀和趨勢卻不容樂觀,甚至一度出現了瀕臨滅絕的態勢,口耳相傳作為伊瑪堪最主要的傳播方式,卻逐漸不利于其在今天新媒體高速發展、文化多元化的條件下發展。不僅大部分傳承人年事已高,且相繼離世,導致一些優秀的演唱作品和演唱技巧瀕臨失傳,已經近乎失去基本的活態傳承,而且對于現今在世的傳承人的已會曲目,相關的搶救性保護工作及資料整理、錄制等工作,政府與民間都極少有人從事。赫哲族的年青一代族人,基本已被漢化,從小接受漢族文化教育,不會說赫哲語,更別提伊瑪堪的演唱了。伊瑪堪的搶救、保護工作始于20世紀80年代。當時,著名伊瑪堪歌手吳連貴深感身體每況愈下,唯恐自己時日不多不能將視若生命的伊瑪堪說唱藝術留傳給后人,便急迫地向中國民協(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的簡稱,下同)呼吁,請求他們抓緊時間搶救赫哲族伊瑪堪。正是應吳連貴老人的囑托,中國民協黑龍江分會成立了由楊晶、尤志賢、傅萬金、韓福德和黃任遠等人組成的赫哲族伊瑪堪搶救小組,對烏蘇里江、黑龍江邊的饒河縣、撫遠縣、同江縣進行調查,遍訪四排、八岔、街津口等地的著名伊瑪堪歌手,如葛德勝、吳連貴、尤樹林等。這個小組用6年時間(1980~1985年)采錄、整理出長篇伊瑪 堪曲目和伊瑪堪片斷共計14部120余萬字;搶救出珍貴的音響資料(錄制成盒式錄音磁帶)共計81盤。正是這一舉措,使得很多優秀的伊瑪堪作品得以保存,避免了失傳的危機。小部分赫哲族人以及民間文藝工作者進行伊瑪堪保護、搶救、采錄工作雖不遺余力,卻勢單力薄,而隨著2010年伊瑪堪申遺成功,逐漸走向了國際視野的伊瑪堪也迎來了其發展的“春天”。申遺成功后有了國家的重視,加大保護的力度,對伊瑪堪的傳承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國家興建了民俗旅游度假村發展當地經濟,通過舉辦賽事、召開研討會,拓展和深化調查研究與應用領域,積極營造健康的伊瑪堪說唱藝術傳承發展的氛圍,甚至還開辦了專門學習伊瑪堪說唱藝術的培訓班,由國家級、省級的伊瑪堪傳承人親傳,雖然響應號召學習伊瑪堪說唱藝術的年輕人寥寥無幾,且大多數為了所謂的“聽課補助”而被動的學習。但是卻使伊瑪堪這一說唱藝術最大程度上得以保存,并煥發生機。到今天更是走出國門,對周邊國家都有一定的影響,一些日本、韓國學者也將伊瑪堪與其本國的文化形式做了比對研究,將伊瑪堪不斷賦予新的藝術特征。
目前伊瑪堪后繼乏人、生存瀕危,現有傳承人年歲偏大且僅會伊瑪堪的部分片段,年輕人被漢化嚴重且掌握技藝吃力等原因,對傳承伊瑪堪熱情不高。促進伊瑪堪的活態傳承,是伊瑪堪保護的重中之重。關注現有傳承人的保護,首先伊瑪堪主要依靠傳承人口傳心授進行傳承,因此要把傳承人的保護放在關鍵地位。現在的伊瑪堪歌手有6名其中2個國家級傳承人,4個省級傳承人,應該對這6位傳承人給予保護。文化部門應該為傳承人配備一些年輕工作者對傳承人進行跟蹤調查,把傳承人會唱的曲目或者偶然想起的曲目都完整地記錄下來。否則一旦傳承人離世,損失則不可估量。其次國家應對傳承人高度重視,對傳承人給予高度的社會地位、給予充足的經費保障,建立傳習基地和培訓學校,鼓勵傳承人帶徒授藝。
在伊瑪堪的保護實踐中,我們不能只關注伊瑪堪內容和文化內涵,只保留伊瑪堪無形的傳統技能,而不保護直接相關的赫哲族的歷史建筑、村落環境等文化空間。實踐中,我們可以結合同江市街津口地區赫哲族新村建設,還原原汁原味,到赫哲漁鄉,建設生態民俗旅游村,建立赫哲族漁獵生態保護區,構建伊瑪堪的文化空間保護。
信息時代下,人們的生活與新媒體息息相關。雖然伊瑪堪的傳習形式為口傳心授,非赫哲族人可能學習起來會比較吃力且意義不大。但是可以通過擴大其宣傳途徑,使伊瑪堪為廣大群眾所熟知。建立伊瑪堪宣傳官網,拍攝伊瑪堪宣傳片、微電影,舉辦伊瑪堪文化節,開通伊瑪堪的微博、微信宣傳平臺等等,用人們熟知且樂于接受的形式宣傳伊瑪堪。
隨著赫哲族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已經很少有人會說本民族的語言、會唱伊瑪堪,具有內陸漁獵民族生產、生活特色的赫哲族語言藝術面臨消亡境地。伊瑪堪源于赫哲族的漁獵生活實踐,與赫哲族人的日常生活分不開,因此要盡可能運用生產性等積極保護的方式;伊瑪堪與依存的自然生態、人文生態緊密相關,關注伊瑪堪本身的整體性特征,采取整體性保護的方式。今后,應豐富宣傳教育活動,使伊瑪堪保護意識日益深入人心;充實機構隊伍建設和經費投入為伊瑪堪保護提供有力保障;加強對外交流合作渠道,提高伊瑪堪國際影響力;強化法律制度建設,保障伊瑪堪的傳承發展。
注:本論文為 “大連民族大學2016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省級項目淺談赫哲族說唱藝術伊瑪堪的傳承與發展(s201612026040)階段性成果。
[1] 凌純生.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2]劉雪英.赫哲族“伊瑪堪”的生存現狀[J].中國音樂(季刊),2010,(1).
[3] 徐熳.“伊瑪堪”說唱音樂探析〔D〕.中央民族大學,2007.
[4]根據黃任遠先生口述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