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曉后(德宏州傣劇傳承保護展演中心)
淺談傣劇唱腔的發展與演唱技巧
■龔曉后(德宏州傣劇傳承保護展演中心)
傣劇唱腔源于傣族民間文學,民間歌舞《仆冒仆少》對唱的形式,是傣族民間生活的結晶,它像邊疆絢麗多彩的山花千姿百態,豐富多彩,帶著濃郁的民族色彩和鄉土氣息,凝注著傣族人民的心聲和音樂創作者們的辛勤汗水,是我國文藝百花叢中一枝獨具特色的花朵。
古老的傣劇唱腔是較為單調的,表演的形式是前三步,后三步,只有傳統的男女唱腔兩種,到了后期才有老一輩的音樂創作者通過下鄉到傣族各地村寨音樂采風,體驗生活,不斷吸收本地傣族的民間小調來豐富傣劇,把民間特有的各種唱調不同風格的韻律用在傣劇上,搬上舞臺。
六十年代后,傣劇有了自己的專業團隊,各方面都達到一定的藝術水準,傣劇表演中,已由過去單純的詩歌性,坐唱為主的演唱發展到人物矛盾沖突復雜的表演型變化,已不能滿足劇情所需,因此近來年除了以男女兩大聲腔為基礎外,還穿插了大量的民歌用于傣劇中。形成了主要曲調和輔助曲調相結合的音樂結構,以唱段為主,采用了多曲連綴體的結構。
傣劇唱腔逐漸吸收各地傣族山歌、情歌在劇中演唱,它不但可以采用傣族的其它民歌來刻畫任務的思想內心表達。同時也能表現男女傳情對歌的場面內容,如喊馬勐煥(芒市山歌)曲調優美、婉約,喊同卯(瑞麗山歌)甜美、細膩可以用在傣劇中的男女主角表達內心的愛慕之情。如喊洛勇(孔雀調)、喊伴光(跟鼓調)節奏歡快、活潑,大多用在場面宏大,熱鬧的場景。如喊金會(敬酒調)用于反面人物的表現,表演扭捏做作,嗲聲嗲氣,夸張詼諧等等。
隨著時代的發展,新傣劇的展現,新內容、新的表演方式,我們大膽突破一些傣劇唱腔的改革,以傣劇特有的聲腔曲調為基礎進行拓展,比如旋律的節奏,節拍的變化進行突破,讓傣劇觀眾聽懂旋律是傣族的,風格定新穎的,合乎劇中人物的性格表演。即要合理又好聽能讓看戲的觀眾喜歡,旋律估然縈繞在腦海中揮之不去。在唱腔中,引進和吸收一些傳統的傣族小調和民歌元素,利用現代音樂和傳統的唱腔相結合,使原來只有民樂伴奏的傣劇唱腔發展到用管孔樂伴奏,只有男女對唱到分聲部,領唱、合唱,大大豐富了傣劇藝術的活力。
在傣劇唱腔中,所有曲目的演唱發音方法大致相同,但在歌曲的處理上依歌曲曲風的不同處理方法也各不相同,如城子山歌抒情優美,發音的位置是真假嗓結合,轉換時注意不要太明顯,瑞麗山歌曲風像江水清澈甜美,假嗓用得比較多,盈江山歌曲風豪放有力,在演唱時鼻腔共鳴朝上,本嗓使用的較多是所有山歌中最為豪放又有相當表現力的腔調。
傣劇唱腔本身是用本民族語言演唱,所以演唱的歌曲都必須是押韻的,有的民間曲調逐步成為傣劇中的重要唱腔,雖然民歌很多,盡管曲調不同,但超出八度的音很少見,演唱技巧時常使用顫音,早期的傣劇演員多是原汁原味的大本嗓,唱幾句就吃不消,整個嗓子都是沙啞的,沒有共鳴點,現在的傣劇演員在演唱中運用了科學發聲方法,在中音區和輔音區在氣息的輔助下,用本嗓演唱,在高音區就從本嗓轉化為假嗓,因傣劇唱腔吐字發音不同,發聲的位置也是不同的,如“mi”音如同民族練聲方法的位置加以訓練,又如“lo”音是要厚實的音頭位置利用這樣的音訓練,演唱傣劇唱腔就能達到很好的視唱效果。
在傣劇演員唱腔教學中發現,我們的演員有良好的聲音條件,因沒有較好的科學發聲方法,不能準確的掌握演唱技巧,即使有良好的條件也難以做到動人的歌聲,我們演唱任何一個唱腔都有一個研究理解處理過程,比如,唱腔的來源,時代背景創作特點、風格,以至于有關地區風土民俗有所了解,任何地區都有自己的風格特點,應在老師指導下有意識地熟悉各種風格的唱腔學習處理唱腔表現感情和掌握各種不同風格的本領。幾十種不同的唱腔、不同韻味、不同風格,如果將不同風格混淆起來,各地區的歌曲唱成一種風格,那就會破壞唱腔完美的藝術性。同時要多聽一些優秀傣劇老前輩的唱段,學習他處理唱腔的手法,吸收他(她)們的長處。
我們傣劇的表演藝術,除了注意唱功以外,形體表演也顯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舞臺上表演,優美的形體表演動作與動人的唱腔緊密結合,又唱又跳,又演又說,大大加強了傣劇藝術的表現力,而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
一個優秀的傣劇演員之所以能使廣大的觀眾喜愛,除了他們有良好的嗓音高超的技術外,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歌聲準確生動地表達了劇情的內容和真實感情勾起觀眾內心的共鳴,給予了聽眾美好的感受和情緒的感染,毫無疑問正確的發聲方法和歌唱技巧是一個傣劇演員必不可少的條件。
傣劇唱腔是一種藝術,而且是一種聲樂文化,僅僅學發聲方法和技巧是不夠的,還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提高自身文化修養和樂理知識,掌握好我們傣族的各種腔調韻味,多學、多練各個地方不同的曲調,這樣才能具備扎實的基本功,掌握好民族聲樂的精華,為我們傣劇更上一層樓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