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國資》記者 王 錚
新國資 新征程
——2016年上海國資高峰論壇側記
文‖《上海國資》記者 王 錚
2017年,全球政治經濟形勢仍不免波譎云詭,許多變局亦會始料未及。但希望和機會恰存于其中

剛剛過去的一年,經濟環境令人疑慮和焦灼。無論是經濟格局、產業格局還是市場格局正在發生讓人倍感陌生和不適的變化。而且,這種變化仍在持續。
但在這種大環境中,國企改革的戰果卻有驚喜之聲。從中央層面來說,隨著國企改革“1+N”文件體系完成,“十項試點”工作全面鋪開,央企加快了兼并重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和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加緊試點,目前試點企業已達10家,央企混合所有制企業占比更高達68%。
在2016年,上海國資國企改革成績依然獨步其他地方,無論在建設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戰略投資者引進還是推行員工持股和股權激勵方面幾乎均占鰲頭。
事實上,最近一年來,可以看出,上海國資國企改革手法已顯示其開始多路徑和大尺度創新,顯示上海國資改革利用資本市場手段嫻熟,技術超群,其并樂于展現其所長。
2016年12月22日,由解放日報社、上海國有資本運營研究院、上海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共同舉辦“新國資·新征程——2016年上海國資高峰論壇”,各位專家學者與國有企業負責人暢談國資國企改革與創新。
在此次論壇上,產融結合、國際化道路、員工持股與管理層激勵成為了炙手可熱的話題。與會者較為一致的意見是,國資國企改革由淺入深、由點及面的局面正逐漸形成,2017年值得市場耐心期待。
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在此次論壇上表示, 2017年世界經濟會顯現出一些深層次和結構性變化,這些變化給企業帶來不可預知的挑戰,但機遇亦存于其間。
他闡述,雖然距離2008年經濟危機已過去8年,但全球經濟恢復仍未見起色。按照IMF數據,2016年全球GDP增速仍只有3.1%,低于2009年以來平均增速,且全球商品貿易量的增長速度僅為GDP增速的一半,約為1.7%。這種現象已持續5年,而以往年度商品貿易的增長率總是GDP增速的1.5-2倍。
“不過,在這種現象背后,卻看到了美國的出口增速高于發達國家,發達國家的出口增速高于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這意味著,過去8年,世界經濟低迷的背后,呈現出來的卻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程度造成的差異。否則我們不能解釋在同樣貿易環境和經濟環境下,為什么發達國家的商品貿易量的增速高于新興市場。”張燕生表示。
他進一步舉例說,比如,從全球投資規模來看,盡管預見2017年甚至2018年都不會樂觀,但對全球有效需求能夠做出貢獻的,比如綠地投資、新建投資等,對發達國家均是呈現出正增長,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投資則是負增長。
“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不要被全球低速或者全球低迷所迷惑。其實,努力進行結構性調整的國家、地方和企業,現在的日子明顯好于調整比較遲鈍的國家、地方、企業。”張燕生總結。
市場多有預測,2017年,因結構調整效果差異,企業將出現顯著分化。
優秀的國企是否已把握機會?
對于已“走出去”的國企來說,“一帶一路”政策意義深遠。
“過去我們企業處于產業鏈的低端,下一步需要邁向中高端水平。對中國企業來說,形象地比喻是要從游擊隊轉變成正規軍。那么中國的企業是否具備在美國、歐洲、日本與全球跨國公司展開競爭的實力?相當部分企業實力其實是不具備的。不具備怎么辦?其中一個策略是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去,去競爭趨勢和產業基礎較為薄弱的地方完成調整和轉型。”張燕生表示。
國企已經有所行動。
上海紡織集團董事長童繼生在此次論壇上表示,多年來積累的成熟技術和全球營銷網絡,使得紡織業成為中國“走出去”潛力最大的產業之一。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目前正處在消費能力的騰飛期,這給中國紡織企業帶來了好機遇。
據介紹,上海紡織的戰略,第一,集中優勢,全國布局,海外發展。第二,戰略布局,利用非洲原料亞洲加工中國集成全球銷售。上海紡織計劃用5年時間,在東南亞的柬埔寨、孟加拉等國建立5—10個貿易加工基地。
此前,上海紡織已聯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投資10億美元在非洲蘇丹建設新型紡織產業園,園區涵蓋10萬公頃棉花種植和30萬紗錠產能。2016年7月,上海紡織成立了“6+6區域公司”,這是上海紡織集團實施全國布局、海外發展戰略的有力舉措。國內市場分為北方、南方、西南、華中、華東、新疆公司,境外則分別設立歐洲、非洲、拉美、美國、日本公司。
2016年12月22日,上海紡織旗下申達股份公告,擬以現金方式收購英國公司IACG SA之ST&A業務相關資產,交易對價預估為3.108億美元。公告顯示,收購標的業務為軟飾及聲學元件,產品覆蓋了美國與歐洲絕大多數的領先汽車品牌,包括通用汽車、寶馬、戴姆勒、福特等。
上海紡織的國際化布局已全面鋪開。
上海電氣集團亦走在前列。
這一方面是迫于國內市場形勢。
上海電氣集團必須“走出去”尋找市場。而從全球市場來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最具市場空間。
據測算,“ 一帶一路”覆蓋國家總人口達到46億,而絕大部分國家人均用電量和發達國家差距甚遠,這些沿線國家人均用電量在2000—5000千萬時,亦有很多國家在2000千萬時以下,發達國家人均用電量則通常在5000—1萬千瓦時。隨著社會發展,當地本身具有加大電力投資的剛性需求。
上海電氣集團必然深耕。
上海電氣集團在這三方面均頗有斬獲。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面,其利用產融結合優勢,通過拓展電站、輸配電、環保等成套工程業務,帶動設備銷售。比如總價約為30億美元埃及漢納維火電EPC項目;總價約為1.6億美元的古巴生物質焚燒發電EPC項目等。目前,在海外電站建設工程中,上海電氣集團足跡遍布巴基斯坦、印度、印尼、泰國、坦桑尼亞、伊朗、孟加拉國、伊拉克和博茨瓦納等17個國家和地區;EPC/能源島項目的總裝機容量為72.2GW。EPC項目海外總裝機容量為32GW。
在跨國并購方面,上海電氣集團根據自身戰略主動但不乏謹慎。董華介紹,“一帶一路”戰略啟動以來,上海電氣集團共完成了6項國際并購,包括并購意大利燃機安薩爾多40%股權,荷蘭汽車緊固件企業內德史羅夫100%股權,瑞士危廢處理企業CTU公司100%股權,德國風洞技術企業CFE公司100%股權;另有兩家德國自動化技術企業并購在2016年剛完成,上海電氣獲得德國BAW公司全部股份和MANZ公司19.67%股權。
事實上,產融結合,放大資本杠桿是目前大多數國企所看重的。
在上海國資系統企業中,上實集團的產融結合基因優質,亦由此作出表率。
上實集團執行董事、總裁周軍在論壇上表示,上海實業集團的產業是一直不斷和持續地進行更新重組和變革。“上海實業獨特的地方在于,我們是一家具有自我更新,自我重組,自我進化能力的投資型企業。”
上實集團善于資本運作已是業內公認,其善于收購兼并,尤其熟于海外融資。其目前的三大產業,醫藥、基建和地產無一不是通過融產結合方式形成。
比如在基建板塊,上海實業集團通過境外融資、境內收購的方式,實現了高速公路、環境水務和清潔能源的快速發展。其中,環境水務發展更具代表性,從2010年2.15億港元收購新加坡上市公司起步到最近收購黑龍江水務企業龍江環保之后,其水務日處理能力合計將達1700萬噸,躍居世界第6位,成為中國第二大水務集團。
“上海實業集團是少數能通過購并把兩三個產業做到中國領先的企業。”周軍介紹。
醫藥和地產莫不如此。
據了解,上實集團未來仍決定發揮自己獨特的優勢,利用資本金融手段,兼并收購拓展自身業務。
“未來3—5年,上海實業集團將圍繞融產結合、創新發展,深度資本化、再次國際化、拓展新邊疆、聚焦大健康。”周軍表示。
所謂再次國際化,意味著上海實業集團未來將在國際化方面有一些新舉措,而拓展新邊疆、聚焦大健康則代表著,上實集團旗下的醫藥產業和環境產業將面臨更快升級和擴張。
上實集團發展路徑已被市場同業視為樣本。
市場認同,與其他地方國企比較,上海國資國企其實都更善于利用資本市場和創新金融手法。比如,作為一家功能類的園區開發企業臨港集團,相比其他競爭類產業企業,亦不遑多讓。
臨港集團認為,功能類企業的身份并不妨礙自身建立引入市場配置資源的機制。
其于2015年6月牽頭發起設立總規模為100億元的上海臨港園區開發基金;2015年11月,臨港集團旗下園區資產成功借殼上市,實現競爭類“核心業務資產”上市目標,并且承諾將持續注入核心競爭類園區資產。最近,其正建設兩支產業投資基金。
“第一支作為母基金,我們正在篩選相關專業團隊,實現以投資促進招商,以招商服務投資良性互動。同時組建產業并購基金,為相關園區企業服務。”臨港集團副總裁翁愷寧在論壇上表示。
臨港集團的資本運作正持續擴張,臨港集團希望把園區運營和產業投資結合起來,打通國內外金融資源,在已有的園區開發基金、產業發展基金、小貸公司基礎上,成立以園區產業發展為基礎的臨港金控平臺。
據了解,“十三五”期間,臨港集團將堅持以土地和資金為生命線,開展多渠道融資、制度化投資,建立跨境投融資雙向拓展平臺,集聚國內外優秀的股權投資資產管理機構。
2016年,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建設進入實施階段。上海國企角色更加舉足輕重。
比如,臨港集團負責開發的臨港地區和漕河涇地區被上海市委確定為科創中心建設的重要承載區,2016年6月,臨港產業區被確定為科創中心主體承載區。
“承擔科創中心主體承載區、重要承載區的建設,對臨港集團推動產業轉型和園區轉型提出更高要求,也成為集團轉型發展新動力。”翁愷寧表示。
他介紹,未來臨港產業區將代表上海科創中心的深度、廣度和速度。
“最關鍵的,我們將抓好重大項目重點布局,比如會支持條件好,影響力大的企業,推動企業建設智能工廠和智能化車間。并利用已有的優勢,高度重視標桿性龍頭性項目落地示范,進一步形成產業群規模。”翁愷寧介紹。
另一方面,全球科創中心建設仍然離不開資本之手。
“服務上海的創新創業事業,助推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是上海科創集團的中心工作。”上海科創集團總經理沈偉國在論壇上表示。
上海科創集團于2014年整合上海科投和上海創投成立,這是上海市委市政府推進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戰略布局。
“我們目前形成了4個業務框架,即上海市引導基金投資管理平臺、戰略新興產業項目出資管理平臺、創新創業風險投資平臺和科技金融服務平臺。”沈偉國介紹。
他介紹了四大業務平臺的操作路徑。
“比如,我們作為引導基金投資管理平臺,運作模式是‘風險投資母基金+股權投資母基金+專項基金’,這種模式能讓我們吸引到全球投資團隊,投身科創事業。”沈偉國介紹。
據了解,目前,其作為引導基金,上海科創集團已對50只基金承諾出資50億元,基金總規模達260億元,投資規模放大5倍,并引進了42個基金投資團隊,共計投資590余家企業,戰新產業占比達到99.27%,早期、早中期項目占比9 0.4 6%。“對引導基金參與或支持的投資基金來說,我們的投資方向有明確要求,要投向上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比如要求圍繞信息技術、圍繞生物醫藥技術,圍繞節能環保技術,圍繞新材料技術,圍繞集成電路產業等。同時,我們對投資的階段也有明確的要求,要求招募的投資團隊多投資種子期和早中期。當然,成熟企業也會適當跟進。我們的引導基金運作已有多年實踐,應該說形成了一整套標準做法。”沈偉國表示。
與引導基金投資管理平臺一脈相承,上海科創集團嚴格恪守其他三大平臺定位。比如在創新創業風險投資平臺建設上,上海科創集團不僅重點聚焦早中期項目,且積極投資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轉化項目。目前,已有多個項目掛牌上市。“主板、創業板、新三板、海外等公開市場上市企業近100家。”沈偉國介紹。
展望2017年,全球政治經濟形勢仍不免波譎云詭,許多變局亦會始料未及。但希望和機會恰存于其中。國資國企惟有不斷深入改革方能突破重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