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少靜
綠翠小學在尊重學生個性的基礎上,從校情特點和學生成長需要出發,挖掘中國傳統“竹”文化的深刻內涵,開發了以“竹”文化為載體的特色校本課程,幫助學生們立于天地間,為理想不斷向上,成就更好的自己并造福他人、奉獻社會。
一、竹本固,課程理念固本樹德
學校因地處翠竹路而得名,而竹子又是中華文化中一個深具內涵的人格化符號,是高尚情操與理想人格的物象載體,這種獨特的地域資源與歷史傳統文化的自然融合,形成了學校的特色文化——“翠竹文化”,并打造出以“竹品教育”為理念的“立本”課程。“翠竹文化”體現出的是一種培育如竹般氣質與品質的人的特色辦學思想,旨在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等各方面均衡發展,成為具備健康身心、高雅氣質、寬闊胸懷、學識才藝不斷進步的棟梁之材。
二、竹性直,課程體系直以立身
學校基于“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理念建立了特色校本課程體系,包括學科性課程、活動性課程、環境性課程三大部分。根據學校“竹心竹韻 向上人生”的育人目標,構建了竹心、竹韻、竹風、竹品四大課程模塊。
(一)竹心養德課程模塊
竹心養德課程的課程目標是培養學生有一顆謙虛、寬容、保持健康心理狀態的“竹心”,通過以下課程內容實現。
1. 學科課程滲透。將“竹品教育”內涵滲透到學科課程中,學校的學科課程因內容而制宜,由科任老師適時對學生進行竹文化的滲透,培養學生的“竹品”;通過加深“對有需要的學生進行輔導”課題的研究,落實心理輔導的時間,上好健康教育課等,培養學生健康的“竹心”。
2. 活動課程拓展。成立志愿小組,是學校提升學生精神境界的一個重要舉措。學生自愿參加各類志愿小組,自主自發地開展各類志愿活動,在志愿活動中互相學習、互相幫助,成就自我,成就“竹心”。學校通過開展開學典禮、畢業典禮、入隊儀式、主題班會、國旗下講話等主題活動,鍛煉了學生搜集、整理、提煉各種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和人文修養。
(二)竹韻才智課程模塊
竹韻才智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具備豐富知識、有一種技藝特長的“竹韻”,通過以下課程內容實現。
1. 創新益智學科課程,拓寬達美藝術課程。學校開設了詩詞中的竹子、趣味數學、英語情景劇,以及《竹子的一生》《竹與環保》等學科課程。語文任課老師將關于竹子的詩詞搜集整理出來,帶領學生誦讀;在英語科中,師生們共同編導了與竹有關的情景小劇本,用英語來展現竹文化的民族特色。而在數學科中,教師們以趣味數學的方式,充分利用了“竹”這一物象,靈活地將之融入數學知識的學習之中。學校還通過將竹畫、竹笛融入藝術課程當中,使學生們感受到竹的氣韻、精神。
2. 開展興趣社團活動,搭建節慶活動平臺。其中特色社團包括志愿小組、竹竿舞蹈隊、竹笛隊等,興趣社團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為學校獲得豐碩成果。而以“竹樂系列節日”“竹文化藝術節”等特色節日為契機的主題活動,也開發了學生潛能,提升了學生們的特長與素養。
(三)竹風健體課程模塊
竹風健體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充滿活力、身體健康、飽含積極向上狀態的“竹風”,通過以下內容實現。
1. 打造竹竿舞特色,學校把竹竿舞納入學校特色體育項目,融入體育課程當中。為了切實有效地開展竹竿舞課程的教學,學校組織教師編寫了特色校本教材《翠竹舞影》,有計劃、有步驟、科學規范地開展這一特色舞蹈的教學。學校通過竹竿舞蹈隊,打造出特色品牌。
2. 舉辦年度體育節,學校一年一度的體育節,不僅有田徑、跳繩等各項傳統體育項目,學校還把竹筒傳球、竹高蹺、竹竿舞、竹竿拔河等特色項目列入比賽項目。拓展學生視野,在運動中強健身心,涵養“竹風”。
三、竹有節,課程實施思節踐行
學校倡導“善導、善思、互動、精練、評價”的課堂教學模式,通過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構建和諧的教學關系、師生關系,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善導、善思、互動、精練、評價”課堂教學模式的五個要求貫穿于學生學習的每一個環節。
學校通過對活動過程的觀察以評價實施效果,通過過程性結果整理歸檔,提交或展示成果,針對教師的個體評價以及學生參與度做出公平公正的評價。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