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連河
摘 要 在當前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敘事方式發生了一定的轉變,電視新聞敘事的開放性逐漸增強,甚至逐步形成了日益開放的話語空間。因此基于新媒體新聞敘事的分析,應該對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的轉變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進而明確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的轉變,為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的建設和發展提供相應的支持。文章就在充分分析新媒體新聞敘事模式的基礎上對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敘事的轉變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為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的發展提供相應的參考。
關鍵詞 新媒體;新聞敘事;新媒體語境;電視新聞;敘事轉向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22-0015-03
在我國電視新聞領域,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和相對廣泛的應用,傳統的新聞報道模式在對相關新聞信息進行轉播的過程中逐漸呈現出一定的問題,對受眾群體的觀看興趣產生了相應的不良影響,如形式單一,內容乏味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受眾群體的觀看積極性,甚至對媒體行業的現代化建設和發展也產生著一定的不良影響。因此,在當前社會背景下,為了能夠對新聞傳播的內容進行進一步豐富,電視新聞媒體工作人員在編寫新聞報道的過程中應該積極轉變傳統的敘事模式,以此提升新聞報道的狀態,促使電視新聞能夠實時、快速的完成對相關內容的傳播。唯有基于行業發展需求對電視新聞敘事模式進行合理轉變,才能夠為電視新聞行業的發展提供相應的保障,為行業的現代化建設提供特定的支持。
1 新媒體語境下新聞敘事的基本類型
就當前我國新媒體行業的發展現狀來看,在新媒體語境的不斷沖擊下,電視新聞敘事的基本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1)蜂巢型電視新聞敘事模式。蜂巢型電視新聞敘事模式具體來說就是通過對分散要素的利用完成對新聞事件發展狀態的報道,這種報道模式雖然存在一定的優勢,但是也具有報道內容不能夠進行實時驗證的弊端。如在馬航事件中,中央電視臺對其的報道就適當采取了蜂巢類型的新聞報道模式,并在第一次報道中明確指出了馬航事故的失聯人數,在第二次后續報道中對航班飛往地點和時間等問題進行了補充,在第三次后續報道中,還適當補充了飛機型號、中國乘客數量和人名信息等,逐步對報道內容和新聞報道態勢進行豐富[1]。但是在對這一新聞報道模式進行分析的過程中也應該注意到,蜂巢型新聞報道模式在具體應用過程中會表現出信息黑洞的問題,并且所報道的信息一般具有碎片化的特點,新聞工作者在后續報道中往往通過對信息黑洞的逐步挖掘來吸引受眾群體的注意力,取得良好的收視效果。
2)菱形電視新聞敘事模式。菱形電視新聞敘事模式具體指當代新聞媒體在對相關新聞事件進行報道的過程中為了迎合新時期新媒體語境的要求,在實際報道過程中適當的增加了新聞定制和互動方面的內容,并由此促使新聞媒體報道的整體效率得到了顯著的提升。例如針對巴黎學生抗議警察暴力這一事件的報道,央廣手機網就適當的在報道過程中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增加新聞媒體與觀眾之間的良性互動,在充分分析新聞事件過程的基礎上引導群眾在網民互動平臺上積極發言,對網民針對此次事件的意見和建議進行分析和整理,把握群眾的輿論動態。同時,隨著多種類型新媒體的發展,在開展電視新聞報道的過程中采用菱形新聞敘事模式,應該重視采取電視報道和微博報道同步的方式,盡量滿足群眾對相關電視新聞信息的獲取需求[2]。
3)鉆石型電視新聞敘事模式。在電視新聞中對鉆石型電視新聞敘事模式的應用主要是在當前新媒體語境的沖擊下,為了能夠進一步增強新聞報道的價值,新聞工作者在編輯新聞的過程中適當引入圖片、視頻等較為先進的信息傳播手段逐步對新聞報道的完整性進行適當的強化,并且在此過程中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為受眾群體提供良好的新聞報道服務,促使電視新聞對受眾群體的吸引力得到逐步的增強。
2 新媒體語境下我國電視新聞的轉向
基于上述新媒體語境下對電視新聞敘事模式的探索,在對新媒體語境下我國電視新聞轉向進行分析的過程中也將敘事轉向作為重點內容,從敘事轉向入手進行深入的探索,希望能夠為新媒體語境下我國電視新聞轉向提供一定的支持,為我國電視新聞行業的現代化建設奠定基礎。具體來說,在當前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敘事形態的轉向集中體現在3個主要方面。
1)電視新聞敘事轉向之即興的敘述。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在全新的媒介環境中,電視新聞經過初步的發展逐漸確立了直播日常化的基本發展理念,并且借助現場直播的優勢將生活的開放性以及新聞報道情節的完整性有機的整合在一起,促使電視新聞質量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在電視新聞直播節目中,兩種基本的關系會明顯的表現出來,一種是生活性的,具有不定型的特征,并且呈現出開放的發展趨勢,其最終結果表現為多種可能;另一種則是情節,電視新聞節目的導演將單個的、單項的新聞情節有機的聯系在一起,盡管迫于時間的要求這種組織和聯系是即興的,但是其最終所構成的情節仍然能夠促使敘事的進展一半表現出特定的藝術效果,另一半則以自然后果的方式呈現出來。在這其中,對相關新聞敘述進行技巧性的限定,并且在限定選擇過程中表現出一定的自發性,而這種自發性又在技巧的逐步形成過程中對技巧性產生著一定的引導作用。觀眾在觀看電視新聞節目的過程中能夠從其中看到按照媒體議程所設置的故事,也能夠充分的感受到事件在呈現過程中表現出的不經意戲劇性和偶然性,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受眾群體的獵奇欲望,也促使觀眾還原新聞事實的需求得到相應的滿足[3]。可以說,這種按照特定的原則對新聞事件進行敘述,并且按照個人的觀念完善這種敘述的方式就是即興敘述,這種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的敘述專項一般是現場直播敘事能力的集中表現。此外,在電視新聞稿件的搜集、整理和發布方面,電視媒體的優勢逐漸被弱化,但是電視媒體在直播過程中表現出的臨場性、及時性和真實性也促使電視媒體在新媒體語境分配格局中表現出特殊的優勢。特別是針對較為大型的新聞事件,采用電視現場直播的方式能夠實現對事件的高度還原,并且直播觀看者也能夠成為事件的第一見證人,因此可以有效杜絕相關謠言的出現。
2)電視新聞敘事轉向之超文本鏈接方式。在新媒體語境下,電視媒體在發展過程中與電信和網絡部門的廣泛、深入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新聞事件的呈現和傳播方式逐漸突破了傳統單一傳播方式的局限性,也成為一種類似于網絡媒體所廣泛使用的超文本存在,這一轉向的存在不僅能夠實現對電視新聞在搜集和發布方面信息不足的彌補,同時也能夠促使電視新聞傳播渠道和頻率得到一定的增加。從表面進行分析,新聞節目是對新聞事件進行客觀呈現的唯一文本形式,但是實質上,在整個電視新聞的信息關聯體系中,電視新聞節目是新聞信息傳播鏈中的一個特殊“中轉站”,將其作為新聞呈現的“源點”,觀眾能夠結合自身對不同類型新聞的喜好自由的選擇鏈接到其他網絡、報刊等媒介形式中,對新聞事件的背景材料和最新動態等進行充分的挖掘和分析。
以相關媒體事件的報道為例進行分析:發生在2011年10月份的“廣東小悅悅事件”就是較為典型的媒體事件,基于這一事件,境內和境外媒體、傳統和新型媒體在報道過程中相互引用和推進,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形成了一個具有全球性特征的超文本話語領域。最初這一事件由廣東省電視媒體率先報道出來,《廣州日報》和南方衛視也對此事件進行了追蹤報道,促使這一新聞事件逐漸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4]。此后,全國各地區和各個級別的傳統媒體和新型媒體對事件進行全面的跟進,致使這一事件最終演化成為全國性甚至全球性的重大媒體事件,境外媒體也紛紛對這一事件進行了廣泛的報道,并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為社會大眾提供了轉播和評論的平臺,促使這一新聞事件的影響進一步擴大。而境外媒體對新聞事件的關注又反作用于境內媒體行業,促使國內主流媒體開始針對這一事件所反映的社會現實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討論,并開展了一系列專題節目,逐步在全網絡內形成了主流媒體和社會大眾彼此呼應的開放性網絡空間,社會大眾對新聞事件的關注度進一步加強。由此可見,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的聯合為社會大眾參與新聞事件評論提供了一定的契機,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電視媒體的基本生存環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3)電視新聞敘事轉向之動態結構。在傳統的研究理論中一般將節目的接受者稱之為受眾群體,而今天,基于動態結構的變化,在分析和研究工作中研究者則更為傾向于將接受者當作相關產品或服務的消費者。這一變化從表層層面進行分析表現出稱謂的變遷,但是實質上卻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電視新聞節目接受者在新媒體語境下節目傳播和接受過程中自身角色的轉變,而觀眾群體主體意識的復蘇就是其中最為重要的轉變形式之一。實質上,在新媒體語境下,觀眾群體一直尋求更大的轉變,特別是當外部條件能夠為這一轉變提供特定支撐時,他們往往要求可以自主參與到對相關新聞事件的報道和傳播過程中。具體來說,就是電視新聞在對相關新聞事件進行合理建構的過程中,一方面由于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大眾的主流價值觀念呈現出缺失的特征,并且由此造成社會信任危機和反異化抗爭也頻繁出現,在此基礎上,社會新聞報道的受眾群體開始尋找并發現自我,并且對主體意識的強調也逐漸成為現代社會受眾的普遍心態。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媒體語態在新媒體語境的影響下逐漸發生一定的變化,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也日趨完善,電視媒體在新聞宣傳和信息傳播方面的崇高地位逐漸被弱化,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促使電視媒體日趨轉變為表現民眾精神思想的重要話語平臺,這就造成群眾在新聞報道中的主體意識進一步強化,對傳統媒體全知全能的新聞敘事方式較為反感,并希望能夠切身參與到新聞事件的構建和傳播過程中[5]。這樣,基于觀眾對新聞事件的介入促使新聞事件呈現出動態的發展過程,并且這一動態的過程反作用于新聞事件中形成了一個相對開放的召喚性結構,對受眾群體對新聞事件的參與表現出高度的關注。基于此,在媒體語境下觀眾對新聞事件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能夠主動參與到新聞事件過程中,甚至能夠對媒體的報道產生特定的影響,促使媒體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入的分析。這一現象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電視新聞議程設置的轉型發展,即傳統的接受者與信息傳播者之間的界限逐漸被模糊,并且接受者和傳播者在某些方面表現出一定的同一性特征,能夠促使新聞媒體行業在當前社會背景下獲得新的發展契機。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逐漸發生了一定的轉向,新聞敘事轉向就是其中一個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基于新媒體敘事模式對電視新聞敘事轉向進行分析,對電視新聞的現代化建設和發展產生著一定的積極影響,能夠為電視新聞行業的現代轉型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借鑒,促使電視新聞行業在當前社會背景下獲得新的發展契機。
參考文獻
[1]趙京梅.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深度報道探析[J].現代傳播,2015,37(8):164-165.
[2]王政江.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報道的問題和策略分析[J].新媒體研究,2015,1(21):5-6.
[3]王文軍.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如何講故事[J].傳媒,2016(14):73-74.
[4]邢民杰.分析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的報道策略[J].新聞研究導刊,2016(8):190.
[5]王峰.在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報道的改革和發展[J].新媒體研究,2015(8):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