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亦華
摘 要:工業化、城市化占用農田,在堅守耕地紅線的同時可通過都市農業、垂直農業、水上農業、循環農業、智慧農業、一二三產融合、多功能農業等途徑,多維度發展農業。國內外已有諸多成功的經驗。
關鍵詞:城市化 ; 農田減少;多維度農業
世界各國在城市發展中都必然占用農田。我國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占用農田較多,不少地方農業逐年萎縮。應該堅決守住耕地紅線,但農業的體量也并非僅僅取決于原來的自然空間,可以通過各種拓展空間、提質增效的辦法,向多維度、高水平發展,從而增加農業體量和農產品品質,滿足城鄉需求。這里介紹國內外的幾種做法。
一、都市農業
歐、美、日發達國家面臨城市化蠶食農地,興起都市農業。德國的都市農業發韌于19世紀中葉,為了讓住在狹窄公寓里的市民得到足夠的食物營養,建立“市民農園”體制,鼓勵市民在農園種菜、種花、栽樹,延續至今。其土地有一部分是基層政府提供公用地出租,市民與政府簽訂25~30年的使用合同,如果不想種可以轉讓。荷蘭農業緊靠大城市,在溫室里培養花卉,實現高技術、工業化生產管理,大批量出口到世界各地。
美國的西雅圖、舊金山等城市的居民,出于健康和減肥的考慮,自己掌握部分食物生產,在陽臺、露臺上搞盆栽,在屋頂建溫室種蔬菜。許多城市出現“市民農園”,請鄉下的農場派人帶著種子和技術來指導,由喜愛農藝的城里人侍弄。“市民農園”成了一道風景線,趨者漸眾,出現“耕種社區”。科學家在農園做露天試驗,上世紀80年代出現生物肥料、生物農藥、生物育種,與大農場互動,成為最早發展農業生物技術的國家。
日本從上世紀70年代城郊地價上漲,一些農戶不愿出賣土地,繼續耕種,從自家的園子獲得鮮菜。政府發現這有助于緩解決蔬菜、水果嚴重依賴進口,1990年實施《市民農園整備促進法》,推行“鑲崁式綠島”。市民農園淘汰了效益低成本高的老產品,生產新品種蔬菜、水果、保健品。都市農業在東京圈、大阪圈、中京圈內顯示了經濟的、生態的多重功效。
我國從上世紀90年代起許多城市不斷擴容,出現越來越多的“大城市,小郊區”。北京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在全國最早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2014年北京農產品的自給率,蔬菜30%、豬肉32%、牛奶45%、禽蛋、禽肉65%。農業還滿足了市民“養眼、洗肺、休閑”的需求,2015年北京市新建田園景觀點76個,1萬余畝,累計已建10萬余畝。北京郊區的一些村發現城里有一些懷念農業的人想來鄉下種菜嘗鮮,便劃出部分土地開辦農家小院,又稱市民菜園,準備好農具、種子、大棚、水肥設施以及休息的簡舍等,讓城里人駕車前來干活。市內來的人往往帶著孩子,體驗稼穡之艱辛與樂趣,培養對大自然和自然科學的熱愛之情。
二、垂直農業
當平面的土地收緊,人們將目光瞄向空中,建造大樓在溫室中栽培作物,發展垂直的、立體的、無土栽培的農業,即植物工廠。1999年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學家戴斯波米爾領導的團隊,用占地一畝的30層高的垂直農場,為1萬多人提供一年的食物。佛羅里達州有個農場被改造成室內水耕農場,采用滴灌、水培、氣培的技術大批量生產草莓,每一畝暖房能產出30畝地的產量。新加坡、日本、韓國、荷蘭等國都有垂直農場,生產的草莓、黃瓜、豆角、玉米在超市中銷售。
垂直農業建造成本和照明能耗很高,但我國學者還是主張在土地緊缺而資金、技術條件較好的地方試建。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的一個團隊自主研發的“智能LED植物工廠”,成果在北京展覽館亮相,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被稱為“土地利用和農作方式的顛覆性技術”。其優勢是由計算機對植物生育過程的溫濕度、二氧化碳濃度、以及營養液成分等進行全天候監控,周年均衡生產;多層次立體栽培,單位空間產出高;自動化程度高,勞動強度低;不施用農藥,產品無污染;與現代生物技術結合,可生產出稀有、價高、富含營養的高端植物產品。我國的植物工廠目前已有100座左右,不少是利用閑置的機關辦公樓宇和生意清淡的賓館、酒樓、度假村調整改造,大空間栽培植物,小空間做倉庫、辦公、住人。有的利用太陽能、風能、生物能降低照明成本。
三、水上農業
包括水產養殖和水生蔬菜。我國水生蔬菜栽培面積居世界首位。湖北武漢江夏區建有國家級水生蔬菜種質資源圃,保存1800多份,是世界上水生蔬菜種質最豐富的單位。許多水生植物、動物除可做菜,還可入藥或作生態凈化之用。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建有水產研究所,其成果轉讓給“漁大哥”或合作社,生產的羅氏沼蝦等,帶動農民每年增收5.6億元。湖州師范學院水生動植物研究也有多項突破,轉化為水產養殖優勢。
四、循環農業
都市農業、垂直農業和水上農業是在土地存量減少之后另辟新域,通過空間替代取得增量;循環農業則是在現有的存量土地上提升產出的數量和質量。江蘇省鎮江市的生豬發酵床養殖從丹徒區開始推向其他區縣鎮鄉,初步實現養殖過程清潔化,糞便下田無害化。太倉市將作物秸稈等制成有機肥每年6000多噸,種植冬綠肥1.2萬畝,綠肥草和秸稈飼喂牲畜過腹肥田。據報道,南京農業大學已尋找到將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病死畜禽三種農業廢棄物變成高效有機肥的技術途徑,在八卦州等地中試成功。浙江將微生物引入種植業與養殖業之間,分解農業廢棄物堊田。上海推行“一畝地一頭豬”,養殖場與蔬菜地掛鉤,糞便肥田。循環農業再上升一步是有機農業。不少地方多年來因工礦業的發展使土壤重金屬污染較重,有機農業還不能大面積推開,但經過上述綠肥輪作和種、養、沼循環改良土壤之后,相信自會逐年增進。
五、智慧農業
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浪費土地資源,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智慧農業先在發達國家崛起。美國已形成較完善的農業航空體系,日本大量使用微小型農用無人直升機,對農田集約化生產作出智慧控制。
北京在全國率先施行農業的信息化。科研院所研發的大容量、便攜式農業信息化產品囊括蔬菜、果樹、花卉、畜禽等產業,集動植物品種、種養技術、病蟲害防治、多媒體視頻于一體,融物種分類導航、在線遠程更新、咨詢服務于一身,讓“農業專家”常伴農民身邊。北京的“農信采”技術已在天津、河北、福建、廣東、等省市推廣應用。
上海推進物聯網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頗富成效。種植業方面已建設10多萬畝物聯網綜合應用示范基地,實現水稻生產、加工、流通、銷售各環節數據貫通。研發出移動式農情采集與指揮調度終端設備,以多功能背包為載體,傳輸實時圖像音頻,實現專家遠程診斷、指揮。蔬菜、花卉、食用菌等都可以利用信息平臺挖掘數據,求得解決方案。畜牧方面,對17.5萬頭母豬植入耳標,實行電子身份證管理。水產品的養殖環境、飼喂、疫病防治皆有全程監管,提高品質的可控性。目前上海正在運用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給農戶提供更多便利,農戶要做購、產、加、銷的各種咨詢,調用相關的云服務即可。
江蘇無錫愷易科技公司2012年與新疆天山畜牧生物科技公司合作打造“牛聯網”,形成奶牛行業全產業鏈智能網絡。錫山區2000畝水稻示范園運用遠程操控系統,可監控田間水位、墑情,實現自動化灌溉。宜興茶場在茶樹防霜和茶園噴灌中應用物聯網技術實現實時監控,精準防霜和噴灌。亞夫農業聯手日本歐姆龍株式會社,共建智能農業示范園,其技術濃縮在一個1立方米的智能控制柜里,控制200多個大棚的溫度、濕度、光照、土壤PH值等,一旦某項數據不達標或超標,控制柜會向農民的手機送出信息,提醒他操作。浙江的蕭山、余杭、安吉、海寧等地的“互聯網+農業”在農村已相當普遍,提升了農業集約化水平。
六、一、二、三產相融合中的農業
農業只有與加工、營銷及高端服務業相融合,才能提質增效。一、二、三產的融合與十幾年前農業產業化有所不同:農業產業化的上下游企業之間是買賣關系,農方雖有訂單,但遭遇市場挫折總是農方吃大虧。買賣關系是協作,不是融合。現在要達成一、二、三產的融合,農、工、商以及科研人員都應是持股者,以股權結成利益共同體。福建安井食品股份公司做得較好,與江蘇、安徽、河南等地的農民合作社對接,建立了5家股份制分公司,指導其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有基地6萬多畝,按單采購糧食、蔬菜和其他農產品,全部制成速凍食品,供給國內外市場。
大批量買進外地農產品在本地加工,供給國內外市場,是農產品加工的常態。江陰麥芽廠在全國收購小麥生產啤酒麥芽,做成全國老大。常州一家企業購進泰國榴蓮加工成榴蓮干,價格低于進口貨。天津聚龍集團購買東南亞棕櫚果煉油,用棕櫚油制成的麻花等食品,保質期得以延長。
據《中國科學報》報道,江南大學的研發團隊,對深度加工碎米取得成果。我國碎米總量每年1100萬~1200萬噸,大部分做飼料。研發人員運用生化分離法從碎米中分離出大米淀粉、米淀粉糖、大米蛋白,其中大米蛋白是一種高營養、低過敏的優質蛋白,出口價格25000元/噸。該研發團隊與無錫金龍生物科技公司等企業實行技術成果的對接轉化,已有不同類型的大米蛋白粉面世。
七、多功能農業
農田銳減的認識根源,是不懂得農業的生態功能。一個城市的農田減少并不馬上使這個城市難堪,因為空氣在城市群的上空流動,周圍幾個城市的較好的空氣會稀釋一個城市的壞空氣。但既然是壞空氣的發源地,到時候無疑是自食其果的受害者。故無論什么城市、鎮、村都沒有理由削減農業,指望由周邊的農業為自己送來好空氣。上海保留了160萬畝水稻作為季節性人工濕地,南京用稻田、公益林、濕地形成9.7萬公頃的城市綠腎,皆出于生態考量。
在相同面積的土地上,做農業比做工業的經濟效益低。然而生態農業做得好經濟效益高于工業的也不乏其例。江蘇常熟虞山鎮中涇村跳出“無工不富”的思維,淘汰落后的工業產能,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合作“土地生態利用”項目,開發出火龍果、甜櫻桃、蝴蝶蘭、黃鱔苗等40多種新品,收入超過原先的工業,村級可用財力776萬元,人均3萬元。
生態農業的一個重要抓手是鄉村旅游,國內已有許多成功范例。浙江的農家住宿有的已被政府采購用作為職工休假。鄉村旅游還具有文化功能。城鎮近郊的村落都已消失,變成一式的樓房,遠郊的村落亦已不多。保留村落就是保留農業文化,城里人領著孩子下鄉扶犁耕作、推磨碾米、踏水車灌田、摘瓜果、捕魚蟹,觀看從古到今的農業變遷,識史認今,鑒往開來,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吳德慧:《國外都市農業發展研究》,載《世界農業》2012年4期.
[2]李俊超:《融合發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載《江蘇農村經濟》2016年5期.
[3]郭少雄:《領跑現代農業新征程》,載《農民日報》2016年4月26日.
[4]胡擁軍:《“互聯網+”助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載《農民日報》2016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