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強

摘要:對一例疑似綿羊痘病例的發病情況、診斷過程及防控措施進行了介紹。旨在為相關疾病防治提供參考。
關健詞:綿羊痘;診斷;防制
中圖分類號:S858.2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6)09-0023-02
隨著我國肉羊異地育肥方式的興起,羊原產地的一些疫病開始在育肥地流行,這給我國羊的疫病防控工作帶來了更大的挑戰。綿羊痘是由綿羊痘病毒引起綿羊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該病最典型的臨床表現為在全身無毛或少毛的皮膚上依次發生紅斑、丘疹、水皰和膿皰等特征,嚴重者會在全身皮膚出現。該病在我國東北三省和內蒙古常年流行,給我國養羊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1 病例介紹
山東某養殖戶于2015年3月中旬從遼寧阜新引進400只小尾寒羊公羊育肥,每只25 kg左右。引進第13天早晨發現有6只羊食欲廢絕,精神不振,體溫全部在40.5 ℃以上,有2只達到41.5 ℃。其中有5只羊在嘴唇、耳朵、尾部內側及會陰部、四肢內側、腹股溝部等無毛或被毛稀少部位出現黃豆至蠶豆大小的紅斑,有的凸出于皮膚表面形成丘疹(圖1至圖4)。其中1只體溫升高到41.5 ℃的羊全身皮膚出現蠶豆大小的丘疹。對部分羊進行剖檢發現咽喉、氣管、食道等部位有大小不等的圓形結節;肺部有大量灰白色的結節性病變;真胃和瘤胃黏膜有大小不一的結節,個別病例見有糜爛或潰瘍。
2 初步診斷
結合臨床表現及羊群來自遼寧疫區,初步診斷為疑似綿羊痘。因實驗室條件所限未進行采樣作進一步的確診。
3 處置措施
3.1 立即上報隔離
當懷疑綿羊痘后立即向當地動物防疫監督機構作了報告。由于此養殖場周圍全是農田,方圓1 km范圍內既無村莊也無別的養殖場,對該病的隔離撲滅提供了便利條件。
3.2 撲殺病羊,無害化處理
對6只病羊全部進行撲殺,并運送至指定地點,挖坑2 m以上,底層倒入生石灰和消毒藥,羊尸體投下再澆柴油焚燒,掩土深埋。
3.3 消毒
對發病羊場的圍欄、圈舍墻壁以及可能被污染的場地進行徹底清掃后,用20%生石灰乳全面消毒,清理出的糞便采用堆積發酵。然后用0.5%過氧乙酸和1%復合酚交替噴灑消毒,每天2次,連續1周。對所有人員、用具和車輛也作了嚴格的清洗消毒工作。
3.4 緊急免疫
對未發病羊用山羊痘活疫苗 (哈藥集團生物疫苗有限公司,規格50頭份/瓶)實施緊急免疫注射。尾部內側皮內注射0.5 mL。
4 結果
在緊急免疫接種過程中又發現有3只羊尾部內側皮膚有痘疹及體溫升高情況,對這3只羊同樣進行了撲殺和無害化處理。在接種疫苗后直至飼養至4個月育肥結束出欄未再出現發病情況。
5 討論
(1)本次病例由于發現較早,羊群還處于發病初期,只出現了紅斑和丘疹,未出現水皰和膿皰等病理表現。該病雖然易與羊傳染性膿皰病、口蹄疫、羊潰瘍性皮炎及壞死桿菌病等相混淆,但通過流行情況、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不難做出診斷。
(2)綿羊痘是我國規定的一類動物疫病,需要采取緊急、嚴格的強制預防、控制和撲滅等措施。按照《綿羊痘/山羊痘防治技術規范》,采取了上報、對發病羊只進行了撲殺和無害化處理,全場進行隔離和消毒,對未發病羊實施緊急免疫注射,效果比較理想。
(3)近年來,我國綿羊育肥方式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形成了東北內蒙產羔,然后長途運輸到河北山東等內地育肥,育肥后的羊再轉運到江蘇福建等南方省份進行屠宰加工的模式。1只羊從出生、育肥、到屠宰出售可能會流通大半個中國,這給羊疫病的預防和控制增加了許多難度。2014年我國大面積暴發小反芻獸疫疫情正是與綿羊特殊的育肥方式有關。因此對于我國規定的口蹄疫、小反芻獸疫和羊痘等重大疫病在東北內蒙應做好免疫接種工作;檢疫部門要加強流通環節的檢疫和監督管理;養殖戶應加強學習,出現疑似病例立即上報、配合政府部門做好隔離、撲殺和消毒等工作,防止疫情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