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
摘要:引進長順綠殼蛋雞40日齡雛雞600羽,采取林下養殖飼養管理模式,放養后4~5 d開始發病并出現死亡,診斷為雞球蟲病,經采取雞群病健分群隔離、圈舍及活動范圍消毒、健康雞群藥物預防、患病雞治療等防治措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分析此次疫病發生的原因,主要是應激反應和氣溫影響、養殖環境因素及飼養管理因素等。
關鍵詞:長順綠殼蛋雞;球蟲病;防治;分析
中圖分類號:S858.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6)09-0041-01
長順綠殼蛋雞是貴州省優良的地方雞種,因其產蛋蛋殼呈均勻的翠綠色而得名,主產于黔南州南部的長順縣,惠水縣、羅甸縣也有飼養。雞球蟲病是由艾美爾屬球蟲一種或多種寄生蟲引起的急性流行性腸道寄生蟲病,對雛雞的危害較為嚴重,以30~50日齡雞發生率最高,現將一起綠殼蛋雞雛雞球蟲病的發病與診治情況報道如下。
1 發病情況
2016年9月23日,羅甸縣龍坪鎮大關村林下養殖項目配套發放每戶200羽40日齡長順綠殼蛋雞苗,10月2日,上耐組有1戶、石板井有2戶養殖戶報告所飼養的600羽綠殼蛋雞有65羽出現少食或不食,喜飲水,患病雞出現拉水樣紅色稀糞的情況。據了解,大關村屬典型的喀斯特山區地質地貌,本地有林下放養的養殖習慣,養殖戶在領取到項目配套雞苗后均在自家雞舍內過渡飼養7 d后逐漸放養,放養4~5 d開始發病,死亡雛雞18羽。
2 臨床癥狀
發病雞精神沉郁,縮頸閉眼,羽毛蓬松,食欲減退,飲欲增加,不愛活動,喜打堆;抓握后鳴叫聲嘶啞,雞冠及眼結膜蒼白無血,糞便稀溏,偶混有少量血液,有的糞便呈深紅色,肛門被糞便污染。
2.1 病理變化
剖解病死雞16羽,病變主要在腸道。小腸廣泛性出血,腸壁腫脹,腸黏膜上有針尖大的出血點,盲腸腫大變粗,腸腔內充滿棕色血樣內容物。
2.2 診斷
根據該雞群的發病情況、臨床癥狀和解剖病理變化,診斷該起綠殼蛋雞雛雞疫病為球蟲病。
3 防治措施及結果
對該村民組3戶發病雛雞群分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3.1 病健分群
將全群雛雞進行患病群和假定健康群分圈飼養,7 d內禁止放養,預防患病雞糞便等排泄物污染環境。
3.2 消毒
更換圈舍內所有的墊料并進行集中堆肥發酵,噴灑消毒藥水,對圈舍及雞群放養活動范圍內林下、山石進行徹底消毒,每天1次,連續噴灑7 d。
3.3 預防
對假定健康的蛋雞群早上禁水2~3 h,使雞產生渴感,用2.5%百球清(主要成分:托曲珠利)1 mL加水1 000 mL,讓雞自由飲用,連續飲用2 d。
3.4 治療
對患病雞除給予百球清稀釋飲水2 d之外,同時用磺胺二甲氧嘧啶按照首次0.2 g/kg體重拌料飼喂,第2次以后維持0.1 g/kg體重拌料飼喂,每天2次,連續5 d;每天至少保證投喂鮮嫩多汁的青綠菜葉子1次。
3.5 治療結果
經過采取以上防治措施后,3戶養殖戶假定健康蛋雞群未發現患病雞;患病雞共65羽經過5 d治療后,有41羽采食飲水恢復正常,10羽在采取治療措施前2 d死亡,14羽治療效果不佳,嚴重消瘦,已無繼續治療的意義,淘汰;死亡雛雞按照無害化處理要求全部丟入沉尸井。
4 致病原因分析
長順綠殼蛋雞屬于地方雞種,抗病能力強,具有對貴州高濕氣候條件適應性強的特點,但因雛雞個體較小,對環境適應能力比較弱,飼養管理不到位造成此次疫病的發生。
4.1 應激反應和氣溫影響
雛雞從孵化溫育室轉移到養殖戶圈舍需要6 h,此期間得不到飲水和進食,長途運輸過程中擁擠、暴曬,雞體會產生應激反應;雛雞生產廠家按照工廠化生產標準孵化和飼養,其生存環境較好,養殖戶的圈舍大多數是用閑置的房間改造,經過消毒后用作飼養場所,雛雞直接接觸地面,且9~10月貴州山區氣溫開始轉涼,晝夜溫差大,達不到保溫要求,導致雛雞的抵抗力降低。
4.2 環境因素
潮濕陰暗的林下環境有利于球蟲的生長和繁殖,雛雞經過養殖戶一周的過渡飼養后,即放養于叢林下山坡上,雛雞自由活動刨食蟲蟻增加了感染球蟲病的風險,飲水和飼料容易受到糞便的污染,當雞群中有一只患病,疫病就會迅速傳播蔓延。
4.3 飼養管理因素
根據一般的養殖習慣,養殖戶上午把雞驅趕到山坡上,每天只補充飼料和飲水,因飼養管理經驗缺乏,未認真觀察雛雞的采食、活動和糞便,不能及時發現雞群的異常情況,導致當發現雛雞出現死亡時往往錯過最佳治療時間,從而造成較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