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云
朱熹: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
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在回答他為什么可以做出科學創造時說:“我沒有什么特別的才能,只不過喜歡尋根刨底地追究問題罷了。”
可見,“疑”是培養一個人數學素養的最根本元素之一。我常常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教師是思考怎樣把知識點講清、講透;還是思考怎樣設計障礙、陷阱,讓學生質疑、探究、反思?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主動質疑
主動質疑就是讓學生敢問、愛問、善問。
“疑”就是指“人們面對不知表現出來的一種最直接的反映狀態,即困惑、迷茫、不解”。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學生主動質疑是思維主動性的充分體現。
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時,課前讓孩子們自制完全一樣的平行四邊形框架和平行四邊形紙板各一個。課始,讓孩子們想辦法把這兩個完全一樣的平行四邊形分別轉化成長方形。學生動手操作的同時不由自主產生許多質疑:老師讓我們做這件事有什么目的?轉化過程中發生了哪些變化?兩種轉化一樣嗎?有怎樣的區別和聯系?
有疑才會有思,而有思才會使有疑者變無疑。開始讀書學習的時候,一定要能發現問題、提出疑問,并在學習中解決這些疑問,形成新的更高層次的疑問,這才是真正長進了。
教學“數的奇偶性”時,老師課始設計一個抽獎游戲,獎品讓人心動。可是,不論怎么抽都抽不到獎!這是為什么呢?孩子們開始質疑游戲規則:盒子里有許多數,任意抽出兩張,算出和。和是奇數獲獎,和是偶數沒獎。通過一番交流溝通,大家認為規則沒有不妥之處。這時,有人質疑盒子里裝的數有問題!有什么問題呢?這個質疑讓孩子們接下來的學習主動而富有成效。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漫不經心,是大腦皮層處于抑制狀態的表現;而敢于質疑問難,大腦皮層則處于亢奮狀態,這是深入鉆研、積極思維的表現。
只有主動的、發自內心的疑問,才能充分激發起探索求證的動力。
二、組織合作學習,引導學生互動釋疑
互動釋疑就是讓學生敢學、愛學、善學。
合作互動是解決問題、發展能力、落實四基的重要手段。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教學“近似數”時,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老師通過黑板上的一個數軸組織學生合作學習,學生通過在數軸上描出近似值是“3”的各個點進行交流溝通。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互動,解決了如下質疑:究竟有多少數的近似值是“3”呢?“2.5”的近似值是“2”還是“3”?“3.5”的近似值是“3”還是“4”?最后達成共識:近似值表示了一個取值范圍;“四舍五入”是一個人為的、約定俗成的規定。
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處理好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數學知識與技能,體會和運用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基本數學活動經驗。
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對于命題“3.7÷0.9=37÷9=4……1”的錯誤性學生提出質疑:因為3.7÷0.9=37÷9;又因為37÷9=4……1,所以“3.7÷0.9=37÷9=4……1”應該是正確的。面對如此嚴謹的三段論推理,老師讓學生展開討論交流。①37÷9表示什么?②什么是商?③被除數=商×除數+余數,這個關系式給了我們什么啟發?④余數屬于商的一部分嗎?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爭論辯論,得以釋懷:原來“余數”不屬于商的一部分,它是“被除數”的一部分。它是用“除數”去除“被除數”過程中其中某一步的剩余部分。
三、關注差異特點,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個性發展就是讓學生敢闖、愛闖、善闖。
小平同志說過:“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
在課堂上教師的絕對權威很大程度上壓制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數學教學中應該避免學生“跟著走”,鼓勵學生“帶頭闖”。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認知結構、自己的獨特視角,大膽地詰問任何現成的東西,形成自己具有個性的解讀,從而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
在教學圓的周長時,孩子們經過動手操作,形成了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的初步概念時,我像往常一樣利用這個時機介紹圓周率的意義及取值。當我講到“圓周率是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它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時,一位學生舉手了:“老師,我們量得的圓周長和直徑肯定是整數或有限小數,用圓的周長除以直徑,不可能得到無限不循環小數呀!”學生的這一質疑將課堂引向縱深發展。我帶領學生深入討論,直徑是一條線段,它的測量結果應該是準確的,肯定是一個整數或無限小數,但圓的周長我們采用的是化曲為直的方法測量的,測量結果是不是整數或無限小數值得懷疑……雖然討論最后無果,但孩子們的批判性思維得到了保護和發展。
數學課程應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老師沒有肯定也沒有否定,只是讓孩子們自己思考、討論、尋找答案。學生在尋找爭論算法合理性的過程中,思維獨特性得到了充分肯定和發展。
一位特級教師這樣說過:“每個孩子都有潛能,都能創新,主要看他愛不愛問為什么;每個孩子都有渴求,只有一個有思考才華、善于引導孩子質疑的老師,才能將孩子創新的心靈火花點燃。”
因此,數學教學應該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質疑、釋疑的習慣,改變傳統做法,激發學生學習動機,鍛煉學生追求科學的精神,促進個體思維能力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