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蔚
摘 要: 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受到廣泛關注,實現教學有效性提升應當重視課前準備和課堂互動,并且將信息手段和分層要求引入教學,同時對課堂教學進行充分拓展延伸,構建課內外一體化教學體系,從而為課堂教學效率提高發揮積極輔助作用。
關鍵詞: 高中歷史 教學有效性 分析研究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工作中有效性是評價教學效率的主要標準。教師可以立足教學實際抓住幾個方面重點提升教學有效性。
一、課前充分準備是課堂效率提升的重要前提
教學設計和教學準備工作是確保歷史課堂教學有效進行的重要基礎,教師一定要在課前做好精心準備,設計好教學流程的同時安排學生主動開展學習。首先,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方案,不僅深入研究歷史教材,整理篩選出對教學有價值的補充資料,學習借鑒先進經驗,從先進模式中獲得靈感、吸取精華,運用到自身歷史教學設計活動之中,還是確保整個歷史教學高效開展的一項基礎性準備工作。其次,高效開展預習很重要。教師應當要求學生在平時歷史學習中堅持自主預習,并且變成一種自覺學習習慣,熟悉歷史教材內容的同時進一步明確學習重點要點。如《洋務運動》課前預習可以圍繞這一場運動的背景與起源、發展與結局,以及洋務運動必然失敗的根本原因、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的積極作用等方面進行,這樣的課前預習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熟悉教學內容,在課堂學習中提高參與有效性。
二、課內良好互動是課堂效率提升的重要平臺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課堂互動是最主要的陣地,教學目標任務主要在課堂互動中完成,因此教師要重視互動設計與組織,借助學習平臺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特別通過小組學習、合作研究等多種形式,讓課堂互動變得更生動活潑起來,這是提高學生能力的有效措施。在《“一國兩制”和祖國的統一大業》教學中,我重視發揮互動作用,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研究,合作討論分析一國兩制提出的原因、產生什么樣的影響與意義,分析一國兩制對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發揮怎樣的作用,分析港澳回歸與一國兩制的重要性、對祖國未來統一發展趨勢的認識。這樣的思考題既囊括教材中的知識要點,而且對學生又是思維能力與分析能力的訓練。學生在相互探討研究中逐步解決這些問題,擺脫單純依靠教師講解實現學習目標的境地。學生可以相互交流,教師在班級組織匯報活動,一位學生匯報交流,其他學生完善補充,從而使教學活動更生動活潑,理解效果得到增強。最后,針對學生理解不夠全面的個別難點,教師還要組織學生討論,循循善誘引導學生把握正確的答案,這是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輔助措施。只有抓好課堂互動,才能使學生思維真正活躍起來,有效兼顧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能力培養。
三、信息手段運用是課堂效率提升的重要手段
信息手段指借助多媒體和網絡為基礎輔助教學設備,在近年來得到廣泛推廣與普及。廣大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要認真分析研究信息手段運用的原則、時機、頻率,既要充分運用,又要科學運用,使其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首先,在信息手段運用上要堅持自主創新原則。除了教材配備教學課件之外,教師要盡可能自主設計教學課件,從網絡中下載視頻,搜集文字圖表,運用軟件制作出和教學方案高度一致的多媒體課件,讓多媒體課件和教學工作聯系度更緊密。其次,在信息手段運用時機上要掌握。可以在開頭教學導入時創設情境,也可以在課堂分析中補充信息,還可以在思想教育環節升華情感。另外,在使用頻率上要加以控制,保證不喧賓奪主。在《甲午中日戰爭》教學中,將多媒體演示時機選擇在課堂分析環節,通過多媒體向學生演示中日甲午戰爭時期中日兩國在經濟軍事實力上的巨大懸殊,向學生播放甲午海戰影視作品中的壯烈場景,讓學生內心的澎湃情感呼之欲出,進一步增強學生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受到較好的效果。在多媒體手段的輔助下,整個教學情境非常濃厚,教學互動過程非常熱烈。
四、分層分類要求是課堂效率提升的重要支撐
在歷史教學中,分層分類要求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學生因為理解能力、記憶能力的差距及學習基礎的不同,導致在歷史學習中表現出不同狀況。教師要充分兼顧這樣的差距開展分層分類教學,在歷史現象、歷史問題、歷史規律分析研究中,要有意識地設置不同的提問,優秀生研究較為深奧的問題,學困生研究較為淺顯的問題,大家在課堂上都有參與平臺空間,既活躍歷史課堂教學氛圍,又使每一位學生找到歸屬感,避免部分學困生被邊緣化的尷尬境地。落實分層分類要求還應當體現在記憶方面,歷史教學中要求學困生只記憶基本知識點,通過降低學習要求的方式緩解學困生對歷史學習的畏懼情感,特別注意避免學習要求過高、學習任務過重,導致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喪失興趣。
五、課外專題研究是課堂效率提升的重要延續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并非完全將目光局限于課堂,教師要善于立足課堂放眼課外,特別在當前素質教育背景下,課內外一體化已經成為重要趨勢,廣大教師在組織開展歷史課堂教學的同時,要堅持將課外專題活動作為課堂教學重要補充,將課堂上未完成的任務在課外充分研究,將受制于課堂時間地點因素制約的研究內容延伸到課外自主實踐,提高學生分析研究能力,同時加深對歷史學習內容的理解。如在《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的進步》教學之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教材內容回顧自己生活,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分析研究,從自己家庭生活等小角度分析改革開放帶來的顯著變化,從自行車到摩托車再到小汽車,從手搖電話到程控電話再到4G手機,透過這些發生在身邊的變化,更直觀地了解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樣的課外專題研究活動對歷史教學內容而言是強有力的補充,對學生能力的發展是一次有效的鍛煉,讓學生學以致用,思維能力與分析水平都得到提高。
綜上所述,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關鍵在于教師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揮啟發引導的重要作用,同時充分整合資源、拓展空間,讓學生具有更良好的學習條件。
參考文獻:
[1]晏偉鋒.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優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
[2]張迎.文博資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開發與運用[D].江西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