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香
摘 要: 歷史教學的意義在于教會學生以客觀、全面及辯證的眼光看待世界,提升其人文精神、人文素養。因此,我們要倡導這樣的高中歷史課堂,以激發學生對傳統知識和既有觀點的批判為目的,不斷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學貴有疑,有質疑才有創新。通過批判思維的教學,學生對待任何言論都不致全盤接收,從而擺脫狹隘,走向全面。
關鍵詞: 高中歷史 批判性思維 歷史教學
高中歷史教材是由史學研究專家們經過長期分析研究而編成的具有權威性的成果,其結論大多得到公認,因此教材是值得我們尊重和理解的,這一點無可厚非。然而,倘若在高中歷史課堂里,教師只是將這些歷史結論當做經文一樣簡單地講解,學生簡單機械地接受和背誦,這樣活生生的歷史變成了教條,學生很少批判和分析,思維被極大地束縛,創新性被扼殺。基于此,我就如何在高中歷史課堂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高效提問,激發學生的批判思維
在高中歷史課堂中,學生的思維是否活躍、能否思考和批判,同班級的氛圍密切相關。融洽活躍的班級氛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其思維始終處于主動活躍的狀態。因此,教師要積極帶動課堂學習氛圍,其中巧妙設問、使問題高效化將有利于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問題不是簡單地提出問題,最重要的是創造質疑思考的環境。
例如在講解“十月革命”這節課時,根據教材的講解,首先是從十月革命的背景講起,然后分析當時俄國的社會性質、階級力量及發展狀況等方面,揭示十月革命爆發的必然性。這就產生了幾個啟發:一個是俄國在十月革命成功后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另一個則是新的社會形態取代舊的社會形態必然的歷史條件是舊的制度嚴重阻礙經濟發展,這符合唯物主義的說法。然而,當時的俄國是否真是如此?我將這個問題留給了學生,給予他們自由的表達空間。通過查閱相關資料,一些學生給出自己的看法,其中我認為較為有代表性的一個觀點是:自1861年改革以后,俄國逐漸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到了20世紀初期,俄國已經具備帝國主義的種種特征,資本主義壟斷形式也發展起來。然而,俄國的壟斷程度遠比不上英、美等國,說明它的資本主義制度還沒能阻礙經濟的發展,甚至起到促進的作用,單從這一點看,十月革命不具備必然性,資本主義還沒發展到非鏟除不可的地步。
可見在課堂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不被教材束縛,無疑極大地促進學生智力的開發和批判思維的養成。在熟悉的主題中,學生更容易批判;在平等、融洽的氣氛中,學生不但敢于思考,積極思考,更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繼而具有批判和接受批判的勇氣和信念。
二、多元解讀,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
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對閱讀文本進行多元化解讀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是歷史教學新的方向。在對文本進行多元解讀的時候,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便體現在學習過程中,懂得思考的價值,對現有的結論進行了反復揣摩和思考,即便是暫時走偏,也能體驗到批判美的力量,等再次閱讀教材中的結論,對歷史便有更深的思考。因此,對閱讀的多元解讀是學生批判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方法。要實現這一點,教師要懂得寬容,肯定學生的所思所想,借以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
例如在“戊戌政變”這一課的教學中,教材闡述了戊戌變法失敗的諸多原因,最后得出的根本原因是這場變法的領導者資產階級維新派勢力過于弱小。顯然,這種說法只看到失敗的外部因素,僅僅著眼于兩派勢力之間的斗爭。因此,根據教材,學生將認識到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是封建頑固勢力的阻隔與反對。然而,倘放在批判思維的視角下,我們就能看到不一樣的東西。歷史的發展是有內因和外因共同實現的,外因通過內因起到它的作用,卻無法左右事物的發展方向。教材極少提及變法失敗的內因(變法存在的內在缺陷),倘若一味按著教材講解,而不懂批判和分析,學生將難以意識到這一點。
因此,教師在要求學生尊重教材的同時,進行多視角引導和解讀文本,通過廣泛搜集資料,多角度分析思考,學生將更好更明白地解讀歷史。
三、兼容并蓄,正確處理寬容與批判
對歷史的解讀本身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同一事物,由于觀察者思維方式不同、角度不同、知識結構不同等因素的影響,其所理解的事物將有所不同甚至千差萬別,而且隨著了解越深入,思想沖突越明顯。因此,在歷史課堂中,教師要謹慎處理批判和寬容的關系,教會學生懂得兼容并蓄。
例如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和向社會主義過渡”這一課的教學中,有學生便將《馬關條約》和《布列斯特和約》拿來比較,并認為列寧和李鴻章都是賣國者。事實上,這位學生有此觀點的緣由主要是對歷史背景的忽視。李鴻章簽訂恥辱條約,并非他談判的失利,乃是由于國家的衰敗,“弱國無外交”即是這個道理,真實的李鴻章并非賣國者,甚至在洋務運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愛國的表現。列寧簽署《布列斯特和約》顯然是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的。因此,在歷史教學中,背景的講解極其重要,很多時候歷史人物僅僅是完成對歷史使命的完成而非個人價值的實現。可見寬容不同的觀點,既是對別人研究成果的尊重,又是對自己思維的一種反思。只有寬容,我們才能了解到與自己不同的觀點甚至是對立的觀點,在了解和檢討這種不同和對立的同時,檢討、修正、完善或否定自己的觀點,而不論完善或否定,對自己而言都是一種進步。
當然,寬容不是無為,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寬容是另一種批判,而無為則意味著放棄批判。懂得兼容并蓄,在寬容中對比自己同他人觀點的不同,將更有效地展開批判。因此,教師要教給學生尊重歷史的意識,切忌激進和簡單看待,培養其虛懷若谷的品格。
總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積極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意識,立足歷史事實,從表層思維出發,不斷挖掘,由再認識到回歸認識,不斷開發歷史教學中的批判思潮,實現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潘承生.淺談高中歷史教學如何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意識[J].教育教學論壇,2011(14).
[2]劉錦鵬.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J].學周刊,20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