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祥
摘 要: 病理生理學理論性強,難教,難懂,學生普遍反映學習起來比較吃力,這就更需要教師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利用科學先進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對病理生理學的學習熱情,強化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
關鍵詞: 教學 方法 效果
病理生理學是一門研究疾病發生發展規律和機制的科學,是醫學基礎理論課程之一,也是溝通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課,在醫學教育體系中有著特殊的重要性。然而,該課程理論性較強,比較抽象,而且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遷移、聯系能力有較高要求,學習難度大,易造成學生的厭學情緒。筆者認為,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才能提高教學質量。下面就如何提高教學質量,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1.采用問題為主的教學方法
依據教材及學生實際,提出疑問,設置問題,啟發學生主動思考,讓學生自己分析、總結和解決問題。如在講解缺氧章節時提出疑問:為什么煤氣中毒會引起死亡?煤氣中毒的人有什么體征?為什么死者的皮膚黏膜呈現櫻桃紅色?把這些問題與缺氧相聯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自主地思考,解決問題。在此講解過程中不斷提出新的問題,如大家都知道紫紺是缺氧的表現,那么缺氧的人一定表現為紫紺嗎?缺氧的皮膚表現還有哪些?為什么會呈現出這些五顏六色的顏色?提問-啟發-總結,讓學生不斷思考,提高學生主動學習能力。
2.病例討論式的教學方法
病例討論式教學方法是最能體現出病理生理學“橋梁課”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通過將抽象的內容感性化,將理論與臨床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與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病例的采集主要來自各種醫學參考資料,在病例篩選過程中,要做到典型性、相關性和實用性。也就是說,選擇的病例要緊扣教學大綱,力爭做到課本重點,臨床常見,學生理解。在講解前,提前發資料給學生預習,在病例后提出問題,從而引出新課的內容。如講解休克一章節時的病例:王某,男,30歲,因車禍多處創傷伴大量出血,入院后經清創手術及輸血、輸液處理后,血壓一直不能恢復正常,搶救中應用去甲腎上腺素(促血管收縮),開始為2㎎%后因血壓難以維持,漸加大劑量8㎎%,最后搶救無效而死亡。圍繞病例提出來的一系列問題,引出本章節需要學習的新知識:這個病人的死因是什么?引起休克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應用去甲腎上腺素搶救無效而死亡?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休克的原因,分類,休克的發展過程和治療。將問題逐一解答,深入淺出,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積極性的同時,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習臨床課程及臨床工作奠定基礎。
3.優化教學手段
現有的多媒體教學有著自己特有的優勢,特別是多媒體特有的聲音動畫效果,能把原本抽象、枯燥的字符轉化為形象有趣的內容;并且能夠利用動畫效果展示給學生一個動態、連續、形象的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使學生感受到一個多重感官刺激下的精彩世界,生動活潑的教學過程能夠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有了很大地提高,對于學習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有了很大程度地提高,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能夠接收到更多更前沿的知識。但是對于多媒體教學來說,課件的制作對于教學效果來說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要想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好的課件制作必不可少。條理分明、重點突出是優秀課件的基本要求,筆者認為要取得好的效果,課件制作同樣非常關鍵。好的課件要做到條理分明,重點突出,盡量用簡潔的表格、圖片、動畫等表現形式,一些需要學生注意和記憶的重點部分可用下劃線、粗體字或醒目字體顏色等方法強調,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大量比較,發現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效果要明顯強于傳統板書教學模式,因此多媒體教學受到師生的共同歡迎。
4.對教師及教學的要求
由于病理生理學主要探討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與機制,需要將正常人體中形態、功能和代謝各方面有關知識加以綜合、分析并運用到患病機體,正確地認識疾病時患病機體內出現的各種變化,因此眾多醫學基礎學科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就要求授課教師不但有扎實的本專業理論知識,還要全面熟悉和掌握與病理生理學相交叉的其他各門基礎學科知識,做到學科間的融會貫通,真正做到溫故而知新。另外,教師應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重視教學方式、教學手段以外,還應不斷拓展知識面,接受學習更多更先進的專業知識和臨床相關病例,成為教育科研“雙手抓,兩不誤”的優秀教師。
綜上所述,病理生理學教學應當根據課程自身的特點,以培養思維能力為中心,以為臨床服務為宗旨,從知識、思維和運用能力等多方面為臨床課程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造就全面發展的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崔芳芹.對提高病理生理學教學質量的幾點體會.醫學理論與實踐,2012年第22卷.
[2]王萍.關于病理生理學教學改革的探討.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1.04-0405-0.
[3]周青.淺談如何提高學生在病理生理學課堂上的主觀能動性.井岡山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13.04-01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