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曉英
藝術是幼兒感性地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是表達對世界認識的另一種語言。在美術活動中,正確理解幼兒在創作過程中的行為表現及其作品,讀懂幼兒、看懂作品并合理評價反饋,是實施有效教育的關鍵。筆者從一線教師在美術活動中對幼兒及其作品評價反饋的案例中感悟到:只有教師從孩子身心發展特點入手察其言、觀其色,合理評價,才能有效促進其在自主表達中獲得發展。
一、聆聽心聲,轉變觀念
在美術活動中,總會有孩子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攪擾我們原本順利的教學。面對孩子的問題,不應簡單地從問題本身評價和反饋,而應善于聆聽這些問題背后孩子們的情感和需求,從而真正改變教師評價的理念。
更重要的是,當孩子不會畫時,往往只是不會用老師教的方式畫,并非不會表達。幼兒的感受被先入為主的教師教授的繪畫形式阻礙,孩子享受不到自由表達的樂趣。事實上一旦在教學和評價的過程中過于強調“技能”的時候,幼兒的興趣就已經喪失。長此以往,孩子非但無法畫出有創造性的作品,反而容易喪失活動興趣,變成不愛畫也不會畫的孩子。所以教師對幼兒創作,應以“主求其意,不嚴求其形”作為評價標準,教師評價反饋應該是引導孩子觀察、啟發孩子創新,而不是引導幼兒模仿成人,更不能為追求結果的“完美”而對幼兒進行干預,造成幼兒作品千人一面。
二、把握癥結,呵護心靈
美術是幼兒感性地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是表達自己內心對世界認識的獨特語言。成人可透過幼兒的美術作品了解其心理發展。所以新時期的教師要善于從孩子的畫中找到孩子的喜怒哀樂,從對孩子作品的正確評價入手找到打開孩子心靈的鑰匙,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成為孩子的朋友,繼而正向影響并促進孩子的個性健康發展。
案例1.用紫色和藍色的皓皓:復活節快到了,中班美術區讓孩子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輕泥、彩色筆等裝飾復活節彩蛋,經過一周觀察,林老師發現新來的皓皓幾乎每天都只玩裝飾彩蛋。別的孩子都樂于用多種顏色搭配在一起裝飾,使彩蛋鮮艷好看。但教師反復引導鼓勵,皓皓完成的彩蛋都只有單一的黑色或紫色,每個蛋都未出現第三種顏色。
為了解開孩子獨鐘于黑色和紫色的秘密,我們開始關注這個孩子。經了解知道孩子是因父母離婚而轉學到本地,之前父母的每次爭吵孩子總不可避免地成為目擊者,對孩子造成了一定傷害;而轉園后陌生的環境更加劇了孩子內心的恐懼感。而孩子的這種心理恰恰在最喜歡的美術區個別化活動中通過自主用色流露了。于是老師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系,在一日活動中對皓傾注更多的愛心,皓皓很快有轉變。
幼兒自由涂鴉最能反映他們的內心世界,其用色習慣和構圖特點等往往映射出他們的心態特征。我們可能會遇到類似皓皓這樣到了中大班仍執迷于單一用色或者習慣性地把人畫得特別小且放在畫面的某一角落上的孩子,或者畫面線條始終雜亂張狂的……面對孩子的隨性涂鴉,教師不能僅僅單純從美術技能的角度評價孩子的發展,還要善于透過畫面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及時發現問題調整教育策略,使每一個幼兒都能身心健康地發展。
三、讀懂作品,啟發創造
字如其人,孩子的畫往往反映了孩子當前的心理狀態和能力水平。對同一個孩子不同作品的分析反饋,對教師實施教育評價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
案例2 樂樂的“概念畫”:一頭短發的中班孩子樂樂對長辮子異常癡迷,她筆下的人物,無論媽媽、好朋友或自己,幾乎都是一個模樣:長辮子,笑臉、美麗的花裙……這樣重復的畫面讓老師們擔心不已:她為什么總是畫相同的形象,會不會形成“概念化”的繪畫模式?
指南指出:教師要尊重幼兒自發的表現和創造,并給予適當的指導。正確認識樂樂愛畫長辮子的“奇怪”現象,才能給予最接近正確的教育引導。所以說欣賞幼兒美術作品應該建立在對兒童身心發展認識的基礎上,只有真正了解和理解幼兒,讀懂孩子的內心,懂得幼兒美術發展的規律及幼兒美術的特征,才能真正認識幼兒的美術作品,準確地評價他們的作品。
四、著眼發展,共同評價
指南強調,藝術教育應以形成幼兒完整和諧發展的人格為終極目標。在美術活動中,我們的評價從應關注作品本身逐步轉向關注活動中的孩子。通過有效的評價策略引領幼兒個性品質、情緒情感、能力習慣等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同時,美術活動中評價主體應由教師逐步轉為幼兒。教師要靈活設計與內容相適應的多形式評價組織幼兒對自己或同伴的作品及付出的努力進行評價,培養幼兒積極的審美體驗及自我反思的習慣。
案例3 新故事還是老故事:在欣賞繪本《裴澤提諾》中的“飛毛腿”和“游得快”后,教師嵐借助白板和幼兒一同討論了方形組合的方法,并讓每個孩子用36片1厘米見方的方塊紙組合粘貼成佩澤提諾遇到的“新朋友”,創造新圖像。在孩子創作的過程中,嵐不斷地啟發幼兒想象“天空中,水里……會遇到哪些新朋友”。最后嵐把孩子的作品都貼到展板上,讓孩子們講佩澤提諾的新故事。當每個孩子講完后,嵐都會將該幼兒創作中的亮點放大,并組織其他孩子評價其表現和描述的故事是新故事還是老故事,對新故事進行表揚。
《指南》要求教師欣賞和回應幼兒的活動,贊賞他們獨特的表現方式。教師應從幼兒的作畫態度、年齡特點、表達方式、獨創性等角度評價,從關注“畫”本身真正走向關注過程中的“人”。大班處于圖示期的幼兒開始運用繪畫方法有目的地再現周圍事物和表現自己的生活經驗,在繪畫中有強烈的主觀愿望。
英國詩人威廉·華茲華斯在一首名為《彩虹》的詩里這樣寫道:“兒童是成人之父,我希望在我的一生里,每天都懷著對兒童天然的虔誠?!苯處煴仨殤阎鴮⒆蛹捌渥髌返某浞肿鹬兀尯⒆痈矣诋嫵鰧儆谧约盒闹械漠嫞處煵拍苡袡C會從孩子們創作的過程和最終作品中真正理解孩子,才能有機會發揮教育評價這一反饋手段在美術活動中的積極作用,最終讓孩子們自信涂鴉、夢筆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