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伊娜
摘 要: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家長對孩子的成長十分關注,由于缺少科學方法的指導,導致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最終使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普遍較低。為提高幼兒自理意識和能力,游戲法可以有效增強幼兒主動參與意識,激發動手欲望,實現自理能力提高。
關鍵詞: 幼兒 游戲法 自理能力
目前,幼兒園孩子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可以說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得到長輩的過分“愛護”,家長包辦孩子的一切,任勞任怨,結果使孩子失去自我成長與發展的機會。最終導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對家人有很強的依賴心理,有的幼兒連吃飯、穿衣都不能自理,不能適應集體生活。自理能力培養是為了滿足生存和社會生活的發展要求。穿脫衣服、用餐、整理床鋪、自理大小便等生活技能是幼兒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衛生學研究表明,小班幼兒身體發展已適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教幼兒學做一些簡單的生活自理是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生理衛生特點的。因此,培養幼兒自理能力成為小班幼兒保教目標中的重要方面。偉大教育家高爾基曾說過:“游戲是幼兒認識世界的途徑。”游戲是幼兒主要的活動形式,是向幼兒進行教育的手段之一。比其他活動形式更能促進幼兒身心健康。著名幼兒教育家陶行知推出“活教育”理論:“幼兒是在不斷活動中學習的,他們在玩中學、動中學、動中求進步?!彼晕疫x用游戲形式培養幼兒自理能力。
一、豐富游戲形式,調動幼兒動手樂趣
通過活動區角游戲形式,激發幼兒自我服務興趣,從中培養幼兒自理能力。如在活動室窗臺上掛上幾個鉤子,將動物的頭飾戴在晾衣架上披一件小衣服,鼓勵幼兒餐后或游戲時給小貓、小狗扣紐扣。這樣幼兒既感興趣又節省活動室空間。再如在“娃娃家”游戲中,教師可以多放置一些物品,讓爸爸“切菜”(樹葉當青菜、小草當蔥)。媽媽包餃子、做元宵(用油泥捏成),妹妹為娃娃疊被子(毛巾代替),姐姐給娃娃洗澡(方型積木當肥皂),在游戲中培養幼兒動手能力。
二、玩具投放合理,游戲內容接地氣
小班幼兒以獨自游戲、平行游戲為主,一般各玩各的,每一個人都需要一份玩具,所以活動區玩具的投放應符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在選擇玩具材料上,要注意趣味性、啟發性、多變性、有效性,應注意安全、無毒、無害、衛生。特別廢舊材料與自制玩具要把好消毒關。
內容要來源于生活,體現新穎、新奇的特點,有利于幼兒擺弄和創新,材料和玩具便于清洗和消毒。如活動區“小巧手”活動,教師根據小班幼兒小肌肉群發展水平,從觀察幼兒興趣出發。投放彩紙、圖片、剪刀、膠水、紙板做成小鞋、廢布上釘紐扣、舊襪子等。這些材料和物品讓幼兒練習沿直線剪彩條。沿斜線剪三角形,剪簡單造型:小花、小鳥、小房子等。還指導幼兒用一些廢紙練習學折紙工,如輪船、小魚、郁金香、小桌子、小青蛙等。用紙板做成小鞋子練習穿鞋帶、拉拉鎖。用不同形狀的硬彩紙拼貼一些小動物,如蝴蝶、小狐貍、小貓等,還給襪子配對,讓幼兒從中找出顏色、花紋一樣的襪子并把它疊好。
三、布置游戲環境,激發幼兒自理意識
皮亞杰認為:“幼兒是在積極生活中獲得認識,在與環境的作用中發展能力的,環境對人的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睘榇?,在創設環境過程中,老師要認真研究游戲活動的內容,巧妙布置環境,將活動教育意圖貫穿在游戲環境中,在各活動區粘貼一些美麗的形象表示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圖片。如“好孩子不要媽媽抱”、“我會自己吃”、“做個愛勞動的孩子”、“小小值日生”等。不僅可以吸引幼兒注意,引起幼兒興趣,同時調動幼兒積極性。再如自然角里,飼養一些小金魚、蝌蚪、泥鰍等小動物,讓幼兒學習掌握給金魚喂食的方法及喂食數量,知道小金魚不能多吃,每次只能拿3~4粒魚食,并及時提醒老師幫忙給小動物換水,再種一些幼兒較熟悉的大蒜、蠶豆、青菜等農作物,讓幼兒注意觀察,并學習澆水,養成從小愛勞動的習慣。
四、教師指導,掌握自理技巧方法
首先讓幼兒自愿參加活動,幼兒在活動中最容易受到老師的暗示。幼兒大部分喜歡聽“好聽”的話,教師要從正面鼓勵引導,發現幼兒點滴進步及時表揚,讓大家向他學習。
教師要以游戲中的角色和幼兒一起玩,指導幼兒完成某一項活動。如“娃娃家”游戲教幼兒給娃娃穿衣、洗臉、梳頭。我邊說邊示范:“小寶寶快起床,媽媽教你穿衣裳,先穿上衣再穿褲,然后再把頭梳洗。”幼兒覺得很有趣,愉快地跟著老師一起練習,對能力弱的幼兒,教師要手把手地指導和幫助,讓他們給娃娃穿得又快又好。有時指導方式應靈活應變,如建構區,幼兒用插塑插小花時,需要插的技能,這些技巧幼兒還沒有掌握好,小班幼兒以模仿為主,所以教師應采取直接指導的方式教幼兒方法、技巧。
總之,通過活動游戲的開展,讓幼兒體驗動手的樂趣,滿足幼兒游戲活動的心理需要。既能培養幼兒興趣和動手能力,又能發展幼兒創造力、觀察力和思維能力。當然還需要家園共同培養,定期組織家長開放日活動,讓家長觀察幼兒在園活動內容。建議家長在家多讓幼兒做力所能及的事,幼兒會做的事絕不包辦代替,家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