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葉
泥塑藝術是我國傳統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制塑造,或素或彩,以人物、動物為主。我將這類活動稱為“玩泥活動”。我認為:泥塑是一種有趣的美術游戲活動,孩子們應該從中享受樂趣,沉浸在玩泥的歡樂之中。而小班幼兒的注意力都以無意注意力為主,所以他們的注意力持續性較低,一般只有三五分鐘,所以我必須根據幼兒們的實際情況從以下方面進行指導:技能水平、興趣、需求,以延長他們的注意力時間。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幼兒積極參加泥工活動的前提,對于小班幼兒來說,要激發他們玩泥的興趣,最好的方法莫過于創設情境。而我認為情境教學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具體化活動場景
在泥塑活動中,要為幼兒創造有利的具體化活動場景,而增添輔助材料就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環。通過為幼兒提供各種豐富的輔助材料,讓泥塑活動成為幼兒的創造樂園,讓幼兒可以自主選擇,自如制作。這樣新穎、獨特的作品讓幼兒體驗到成功,同時提高他們創造表現的能力,興趣、創造能力大大提高。在這種輕松、快樂的氛圍中,幼兒不知不覺喜歡上泥塑活動。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說:“怎樣的環境就能得到怎樣的刺激,得到怎樣的印象。”如在上次玩泥活動中,教師在教室里創設了一個有情節的動物園情境,帶領幼兒參觀,并給他們講解不同小動物的外形。他們立馬被這有趣的情景吸引住,也都產生好奇的心理。各個都爭先問著:“老師,今天我們要做什么小動物呀?”“是小豬嗎?”“老師,我覺得是小鴨子”,“老師,我們今天是不是捏小雞呀?看著他們各個都興致勃勃的樣子,教師出示今天要制作的小動物:小雞。”咦,你們看看今天我們要做的小動物是什么呢?請你們細心地看一看,這個小雞長什么樣子?”剛說完,他們就立即舉手了小手想要回答。緊接著我補充道:“要捏出形象、好看的小雞,一定要看好老師是怎么樣捏小雞的哦。”幼兒各個都用認真的目光注視著我,然后用心地操作,很快一個個生動可愛的小雞形象躍然板上,臉上充滿成功喜悅感的笑臉。泥塑活動有了充滿誘惑的情境后,就能將幼兒的創作激情都釋放出來。
二、游戲化過程情境
小班幼兒缺乏獨立從事活動應具備的社會性經驗與能力,他們非常渴望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這就使他們的實踐與經驗之間產生重大矛盾。而游戲化教學過程正是解決這一矛盾的主要形式。小班幼兒無法區分教學活動與游戲,所以他們常常把教學活動當成是一種游戲,因此教學活動可以作為幼兒的實踐與經驗之間的矛盾,從而借用這種方式表達自我的一種游戲。于是,在泥塑活動時,教師就把幼兒所要塑造的活動內容或主題轉化為游戲,使游戲和泥塑融合成一種活動、一個過程,通過游戲和泥塑的相互結合滿足他們的愿望和需要。具有可以闡述為:
1.幼兒玩泥的動機源于生活環境的驅動。在生長過程中,環境對于幼兒的成長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游戲卻是他們在適宜的環境中獲取愉悅感的一種間接方式。“泥土”是人類生活的直接產物,幼兒正是通過在“玩泥”的游戲過程中受到“動作”和“能力”的刺激,從而發展他們的能力。也就是說:泥塑活動實際上是一種游戲。
2.在泥塑活動中,幼兒創造性表現的內部心理因素之一是愿望,也是他們內心創造力表現的一種需求。為了滿足他們的需求,達到他們內心的愿望,教師可以借助游戲的藝術性特質幫助他們。“想象借助于這種游戲,企圖創造一個自由的形式”,游戲的愿望成為幼兒創造性心理發展的重要心理因素。
3.幼兒泥塑活動開展的出發點是描述某人物、動物的外部特征。在幼兒的創作過程中,他們往往會一邊動手操作,一邊嘴巴里發出不同的動物叫聲,如“小雞嘰嘰嘰”、“小鴨嘎嘎嘎”、“小狗汪汪汪”、“小貓喵喵喵”……他們在制作過程中還會有一定的言語交流,會講述自己的制作方法與作品。隨著交流越來越熱烈,往往會忽視泥塑人物或者動物的外形特征,部位外形是否形象,部位位置是否適宜,他們忘了是在學習本領,如同在創造性游戲活動中一般進入角色。
4.幼兒泥塑活動的過程就是游戲的過程。小班幼兒對什么都感到新鮮與好奇,他們隨性地拿起一坨彩泥,放在手里揉弄。對于他們來說,手中的彩泥就是一種玩具,毫無任何學習價值可言。他們不介意如何使用手里的工具,不介意操作的方法,不介意活動的成品如何……他們享受在游戲活動中獲得的愉悅感。
可見,游戲是幼兒教學實施過程中最能夠受到孩子喜愛的一種方式。實施泥塑活動游戲化既符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又能充分滿足幼兒的內心需求,充分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流露他們心中最真實的情感,在活動中體驗游戲活動的快樂。
三、多元化情境手段
蘇霍姆林斯基說:“不要使掌握知識的過程讓孩子感到厭煩,不要把他們引入一種疲勞和對一切漠不關心的狀態,而要使他們整個身心都充滿快樂。”為了提高幼兒的活動興趣,教師在組織教學過程中應該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如游戲法、操作法、觀察法、實驗法、點化教學法等。這些方法會讓靜止的內容變得有趣,它們形象、具體、生動、富有極強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深愛幼兒的喜愛。而利用故事、兒歌開展活動,是游戲化情景教學的一種。
在泥塑活動過程中,可將語言滲透到泥塑活動中,把要塑造的活動內容與主題編成一個小小的故事或者一首好聽的小兒歌,使得幼兒在輕松自由又愉快的氣氛中提升自我的動手操作能力。如上次泥塑活動《小鴨》,可以編創一首小兒歌以感知小鴨的具體外形:
小小鴨子真可愛,
頭小屁股翹呀翹,
扁扁小嘴吃蟲子,
蒲扇腳丫啪啪啪,
小小的眼睛骨碌轉,
看見地上小蟲爬,
連忙搖擺把蟲抓!
一首兒歌讓幼兒既了解了小鴨子的基本特征,又告訴了他們在操作過程中的步驟,讓他們具體感知第一步要做什么,第二步要做什么……在活動過程中,教師邊念兒歌邊示范。他們顯得很認真的樣子——認真地看著,認真地操作著。很快一個個生動、可愛的小鴨形象躍然板上。看著他們臉上那充滿著成功喜悅感的笑臉,我感受到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喜悅。
通過一年實踐,學生一雙雙稚嫩的手里,蹦跳出一個個可愛、童趣的造型。它們安然地站在桌上、躲在瓶子里、躺在紙上,就好像是一群機靈、可愛的小精靈,呼之欲出,就好像是它們隨時都會起來跟你熱鬧一番。這是一群可愛的孩子給予了它們生命,創造了精彩。
總之,幼兒潛力很大,但這種潛力的激發需要教師去引導,耐心地啟發,多多帶幼兒觀察、感知事物的變化,并將游戲融入泥塑教學中,促進幼兒全面素質提升。而情景化教學正是促進幼兒學習發展的一種特殊途徑。相信幼兒在情景化的泥塑活動中,一定會玩出智慧、玩出創意、玩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