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煥枝
中圖分類號:G846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7)01-000-02
摘 要 目前,世界乒壇各種打法技術中臺內球技術日益被重視,本文揭示了臺內反手側擰技術的運動特征及發展過程,對其實效性進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訓練方法,從而指導運動員更合理有效的運用此技術,也為臺內反手側擰動作技術教學、訓練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 乒乓球 臺內球 反手側擰 實效 訓練方法
乒乓球是技術性及技巧性很強的競技體育項目之一。隨著乒乓球運動的發展,新的技術理念不斷涌現。臺內反手側擰技術是目前世界乒壇處理臺內球的先進技術之一,是爭取主動的很有效的方法。運動員若充分掌握這項技術并靈活運用到日常實踐比賽中,可以很快地提高自身的乒乓球技術水平。但由于該技術動作大而獨特,不容易掌握好。下面,就相關技術問題進行探討。
一、乒乓球臺內反手側擰技術的概述
(一)乒乓球臺內反手側擰技術的簡述
乒乓球技術優劣與乒乓事業的發展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就目前而言,乒乓球技術發展很快,對各種打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臺內反手側擰技術作為目前世界乒壇中的一項先進的臺內球技術,在我國乒乓球運動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乒乓球臺內反手側擰技術要求運動員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對防守方進行進攻,采用積極猛烈的方式對防守方產生強有力的打擊。乒乓球臺內反手側擰技術要求運動員有強大的殺傷力,在短時間內找到防守一方的不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防守方進行猛攻。運動員應在日常訓練中不斷地改善乒乓球臺內反手側擰技術,彌補乒乓球臺內反手側擰技術中存在的不足,積累經驗。乒乓球臺內反手側擰技術的不斷發展對我國乒乓球運動事業發展有深遠的意義。
(二)乒乓球臺內反手側擰技術發展過程
運動員在日場比賽活動中,經過不斷地探索,發明了很多乒乓球運動的先進技術,運動員憑借豐富的經驗和閱歷不斷地改進乒乓球運動的技術。在1990年的一次世界級比賽中,捷克代表隊首先將乒乓球臺內反手側擰技術運用到比賽中,他們憑借乒乓球臺內反手側擰技術的優勢取得了比賽的最終勝利。經過捷克代表隊運動員不斷地研究和探索,一項完整的乒乓球臺內反手側擰技術終于展現在世人面前,這項技術很快在世界各國廣泛流行開來。這項乒乓球臺內反手側擰技術剛剛被運用到國際比賽中的時候,觀眾認為這是普通的下旋球,但當觀眾了解到運用乒乓球臺內反手側擰技術的選手不僅可以打出與眾不同的下旋球,而且也可以打出側拐方式的上旋球時,觀眾對乒乓球臺內反手側擰技術的熱情更加高漲。
最近這些年來,中國運動員不斷地學習乒乓球臺內反手側擰技術,在乒乓球臺內反手側擰技術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乒乓球臺內反手側擰技術靈活運用到乒乓球運動中,可以充分實現球臺無死角。中國運動員在日常比賽中發現,過去乒乓球臺內反手側擰技術過于死板,無法將手腕的力度完全發揮出來,后來經過馬琳、王皓等國內知名乒乓球運動員的鉆研和改進,終于發明了直接發力擰擊的國內領先乒乓球搶攻技術。在2004年的比賽中,中國乒乓球運動員將這項改進的乒乓球臺內反手側擰技術亮相在國際級比賽中,取得了非凡的成績。乒乓球臺內反手側擰技術符合人體力學的要求,經過改進的乒乓球臺內反手側擰技術進一步推動了乒乓球運動的發展,乒乓球臺內反手側擰技術的進一步改進和創新將使運動員在比賽中獲得更好的成績。
二、乒乓球臺內反手側擰技術的實效性研究
(一)乒乓球臺內反手側擰技術可以讓運動員打出“S”型的軌跡
充分掌握這項技術并靈活運用到日常實踐比賽中,運動員可以打出“S”型軌跡。這種“S”型路線的球可以在球桌任意地方降落,使對手很難預測球的下落位置。運動員在打球時右腳略上前,前臂處于高度緊繃狀態,手腕隨時轉動以迎接對手發球的變化。“S”型球軌跡的發球與普通的發球用力方式有很大不同,乒乓球臺內反手側擰技術要求運動員有很好的手腕靈活性,在擊球時需要運動員將手腕的力道巧妙地拍打在乒乓球上。通過從人體力學角度進行深入分析,這種復雜的拍球旋轉方式相比于普通原有的拍球方式有很大的優越性。乒乓球臺內反手側擰技術可以使選手和運動員在瞬間迸發出驚人的速度,使得運動員和教練員通過打出難以估摸的拍球軌跡狠狠地壓制競爭對手。
(二)乒乓球臺內反手側擰技術可以讓運動員在瞬間擁有驚人的速度
通過物理學知識的研究分析,我們知道乒乓球從靜態變為動態需要一定的加速度。物體的運動是絕對的,在動靜變化的過程中物體的速度是不斷增加的,尤其是物體在由運動狀態發展到速度逐漸增加的狀態時。根據這一原理,我們應該明確,速度改變頻率相同的情況下必然會引起加速度的大小和距離發生改變。這就啟示我們可以通過提高加速度的長度來增加球拍所能達到的瞬時速度。
因此,技術要領之一便是充分保證加速距離和足夠的長度,這是加快擊球瞬時速度的重要途徑之一。乒乓球臺內反手側擰技術動作的揮拍軌跡有其特殊的幾何特征,在揮拍過程中以弧線的形式呈現出來,形成一個類似于半橢圓彎曲形狀。乒乓球臺內反手側擰技術要求運動員和教練員將手腕上的力道通過一定的角度回擊在乒乓球上。通過手腕的內收和肘關節收縮用力可以使運動員和教練員打出一個“S”型弧線的球技。運動員和教練員運用乒乓球臺內反手側擰技術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使乒乓球獲得很快的初速度。
(三)乒乓球臺內反手側擰技術可以讓運動員揮拍的力量充分發揮
乒乓球臺內反手側擰技術要求運動員在揮拍前有一個適當的引拍動作,通過引拍動作,使得乒乓球和球拍之間會產生一定的距離,運動員和教練員可以在這段距離內收縮肌肉,將作用力傳遞給乒乓球。運動員和教練員通過合適的拍球方式,在最短的時間內給乒乓球一定的加速度。球拍的起始狀態為相對靜止的狀態,其在準備擊球之前的瞬間,瞬時速度很快,速度出現了瞬時迅速增大。擊球的速度和旋轉是訓練的重點,必須保證在增大擊球力量的前提下實現引拍距離作用力的增加。
(四)乒乓球臺內反手側擰技術的訓練方法
間歇訓練法、重復訓練法和循環訓練法是目前乒乓球臺內反手側擰技術使用頻率較高的訓練方法。間歇訓練法要求運動員反復地練習同一動作時要有一定的間歇時間。間歇訓練法對每次練習時間沒有嚴格的限定,只是要求在兩次練習之間有一定的間歇時間。在練習的過程中,運動員要注意乒乓球練習的重復時間、次數強度和休息時間等情況。
重復訓練法的基本特征是重復訓練,在訓練、間歇、訓練中不斷重復。看似簡單的訓練方法有著嚴格的規定,尤其是在時間方面,間歇時間的長短應該以運動員能否恢復體力,滿足下一段訓練為前提。但是,這種方法缺陷較大,對心臟、血管刺激明顯。
循環訓練法是一種綜合訓練法,其理論基礎是運動生理學,這一方法在發展運動員的專項身體素質方面成效明顯,通常在專門身體訓練、戰術訓練等幾個方面得到廣泛的應用。練習的主要內容包括每站練習的負荷量和強度、站與站每次循環之間的間歇時間、站的數量和循環的次數。循環訓練法的優勢在于更加靈活地處理對于站的訓練,站的練習形式和內容都比較靈活多樣,可以減弱運動員身體的疲勞度。
三、結語
綜上,該技術具有合理性以及實效性,對我國乒乓球運動事業發展有深遠的意義。但乒乓球臺內反手側擰技術是一項對運動員和教練員技術動作要求很苛刻的技術,只有根據其技術特征,加強訓練,才能更快更好更安全地學習運用該項技術,共同推進乒乓球的發展。本文重點對乒乓球臺內球反手側擰技術的特征、發展以及改進后技術的實效性及訓練方法進行了研究分析,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曹家凌.乒乓球臺內反手側擰技術動作的力學分析[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5(6):177-178.
[2] 楊毅男.乒乓球運動員臺內反手側擰技術的運動學分析[D].北京體育大學.2014.
[3] 向祖兵.乒乓球臺內反手側擰技術的生物力學分析[D].武漢體育學院.2009.19(10):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