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麗
《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學習方式,強調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生活背景出發,為學生提供充足的進行數學活動和數學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數學經驗。為了滿足這種需要,數學教學過程應從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創設符合學生學習的良好教學情境。我在平時教學實踐中積累了以下幾點方法:
一、注重設“疑”
現在教育心理學認為,“疑”能使學生在認知上感到困惑,產生認知沖突,引起定向探究性反射,有了這種反射,思維應運而生。如學習“2,3,5的倍數”時,教師可以采用“布謎”的方法設置“疑”點。課伊始讓學生隨便說出一個數或幾個數,老師都知道這個數是“2,3,5”中哪個數的倍數,教師判斷得又對又快,學生既驚訝又佩服,就開始琢磨老師到底是怎么判斷的,有的疑問,有的親身驗算,最后發現教師的答案準確無誤,課中更好地積極學習。這樣設“疑”情境,學生就有了一種急于探索“謎底”的迫切心理,主動參與求知的思維熱情被激發出來。
二、注重立“障”
教師有意識地設置思維障礙,讓學習者在學習中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困難,是有必要的。因為這一過程往往能激起更大思維火花,更主動地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體驗到學習喜悅和成功感。如教學“分數的減法中被減數部分不夠減的例題”時,教師可以這樣出示教學情境,分別出示:①5/8-1/8;②1-3/4;③2-7/8;④10-9/11。第一道題學生很快就做了出來,到第二道題“卡住了”,遇到了障礙,此時學生的思維是積極主動的,想方法排除這個障礙,接著教師及時引導學生討論:“1”不是分數怎么辦呢?學生經過討論思考后得出“1”可以看成分母、分子都是相同數的分數,如1/1,2/2,3/3,4/4…設障也需排障,經過老師“點石”,學生恰到好處解決了第二道問題,接下來解決第三道、第四道有路可尋,自然水到渠成,這樣立障,學生從中找到解題方向與辦法,積極主動獲取新知識,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
三、注重施“問”
小孩子喜好挑戰。教學中,老師給他們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不但能打破學生原有平靜的學習認知,而且能激起積極思維的力量,提高認知注意力,主動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設計觸及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問題,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如學習了“萬級的數的讀法”后,再學習“億級的讀法”,可以先問問學生應該怎么讀,能否運用學過的方法學一學?學生腦子里就會搜索前幾天學過的“萬級的數的讀法”,順藤摸瓜模模糊糊自言自語:萬級的數讀好后加一個“萬”字,億級的數讀好后那就是要加一個“億”字吧。如此,學生學得輕松,教師不用費很大勁,讓學生學到新知。又如執教《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時,先用面積單位直接丈量平面圖形面積的方法,緊接著提問“如果量水池底的面積或者高建筑物的墻壁面積,同樣用面積單位直接量適合嗎?有沒有更合理更簡便的方法呢”?造成學生認知沖突與矛盾,產生新一輪學習需求,自然而然思考“有什么的方法呢”?從而點燃學生求知欲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這些問題恰好提在點子上,問在關鍵之處,積極促動學生思維的神經,使他們主動參與學習,具有積極樂學思維情境。
四、注重誘“錯”
誘發犯“錯”就是教者根據不同教育教學內容,事先評估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同失誤和思維偏差,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設計一些容易出現的錯誤點,讓學生的錯誤在老師善意的布局中逐一“曝光”,從而使學生在學習中“當頭一棒”,從不同角度強化刺激學生思維,使他們“吃一塹、長一智”,最終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如教學“判斷一個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這一課時,教師針對學生容易忽視“一個最簡分數”這一要點提出這樣的誘錯題:“4/12能否化成有限小數?為什么呢?并說出理由。”學生就會不假思索地說:“分母是12,分母中只含有質因數2,所以能夠化成有限小數。”這時老師把4/12化成最簡分數,即1/3。學生這時一愣,怎么不行?產生了疑問,促動了思維,迅速找到了錯誤的源頭及緣由,最后判斷4/12能否化成有限小數。這樣教學,學生深刻領悟“判斷一個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應著重注意的前提是“一個最簡分數”,通過一番犯“錯”和糾“錯”,學生思維的批判性和嚴謹性得到提升。
五、注重求“變”
學習情境應當為每一個學生提供自由思想空間,積極引導學生大膽想象。求“變”就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變化題型設計,變異表達形式,變更理解角度,變遷思考方法等,給學習者提供不同形態的求知信息,創造多元化的思維環境,開拓解決問題的新思路,促進內容深化和理解深入,從而提高學生思維靈活性和思維廣度。如教學簡便計算24×25時,可以鼓勵學生大膽思維,可以有幾種算法,看一看同學們的方法多不多,誰的方法好?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思維踴躍,方法一個接著一個:①(20+4)×25;②8×(2×25);③6×(4×25);④24×5×5;⑤2×(8×25)……最后大家總結誰的方法好,并加以表揚,激起學生積極思維的向往。
總之,一線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只傳授本領和灌輸做法,要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不斷激勵、喚醒和鼓勵他們,在教學中積極地創設更多更好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積極性,促使他們主動思維,真正提高學習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