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燕萍
摘 要: 傳統的數學作業不適應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學生對作業的態度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為此提出調整作業結構改革傳統作業的弊端,以學生認知結構變化過程作為分類標準,把小學低年級數學作業分為鞏固性作業和研究性作業。新型小學低年級數學作業不僅是知識的鞏固和運用,還反映出學生智能結構的發展。
關鍵詞: 小學低年級數學 作業結構 研究性作業 鞏固性作業
作業被視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現在小學生實行的是素質教育,每門學科從上課到作業都應該以此為依據,為此很多老師對傳統小學數學作業進行了分析、反思和研究。我國學者吳也顯在他的著作《教學論新編》中把教材分成三個系統:課題系統、圖像系統和作業系統。“作業系統如果安排得好,對學生自學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有利于教師改進教學方法”[1]。
傳統小學數學作業以教材為中心,以考試為目標,由教師按習題的難度組織布置給學生,組成一個基礎型、提高型、競賽型的訓練鏈,通過機械復復習加強記憶,鞏固課堂教學知識點。
小學低年級數學作業結構調整的嘗試:“數學學習內容我們已知可分為三類: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和創造性數學活動經驗。這三類內容處于不同層次,有相應的彼此關聯的三個層次學習。前一層次學習是后一層次學習的基礎;后一層次學習是前一層次發展。新的數學認知結構就是在這三個層次學習基礎上形成的。”因此我們可以以數學認知結構的變化過程為分類標準,依照作業設計的目的性、針對性等把小學低年級數學作業分為鞏固性作業和研究性作業。
一、實踐探索:小學低年級數學作業新模式
1.自選作業
做法:教師按教學單元提供大量數學鞏固性作業,教師只提一個每天完成作業的最低量要求,讓學生自由選擇完成,單元學習結束時進行批閱和交流。這種做法在低年級學生中需要家長的監督和配合。
特色與優勢:尊重學生的選擇,增強作業效果,學生享受到做作業主人的快樂,并且讓學生鍛煉分配時間和任務的能力。
如學習《認識人民幣》這一單元時,這單元本身就比較有趣味性和富有生活經驗,但又很容易混淆。學習本單元之前,老師可以把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匯聚起來,如人民幣的單位、人民幣的面值、人民幣的換算等,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既可以鞏固基礎知識,又可以對下一課要學的內容進行預習,在課堂上聽課更有效率。
2.分層矯正作業
做法:教師在一個教學單元結束時進行“形成性測驗”,根據測驗結果將學生分成“合格”和“需努力”兩個層次。教師提供矯正作業,要求“需努力”的學生獨立完成后交給“合格”學生批改講評。
特色與優勢:班級授課制下學生的學習結果不會整齊劃一,教師不在教學單元開始時將學生按層次劃分,而在教學單元結束時劃分。有利于學生在單元學習過程中學會自主選擇作業。而矯正作業的分層次要求,有利于形成互幫互助的學習風氣,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還可以讓每個學生思維和評講能力得到培養。
3.趣味性作業
趣味性數學作業是學生再次學習、再次創造、再次發展的樂園。我們應該把培養學生學習情感、學習興趣、創新意識、質疑能力、動手能力等融入作業中,使每一個學生都喜歡數學作業,讓他們在數學作業這個樂園中全面發展。
如布置“比高矮”作業時,老師可讓學生回家和家長排排隊,看看誰最高誰最矮;布置“前后、左右”作業時可設計:請家長坐好,說說家長及自己前后、左右有些什么;布置“10以內的加法”作業時,可讓學生回家和爸爸媽媽玩湊數游戲;在學習加減乘除后可以布置算“24點”的游戲。
4.研究性作業
做法:①教師給定范圍或專題,學生選題;②學生搜集整理資料;③反饋與修正;④形成作業成果;⑤匯報交流,進行評價。
研究性作業是對傳統作業的結構性調整,針對傳統作業的弊端而設計的作業模式。我們借鑒英特爾未來教育理念,為學生提供與學習內容緊密相關的研究課題,學生帶著問題邊學習邊研究,提高數學學習層次,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與同學交流、共享,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念,培養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如學習簡單四則運算及人民幣后,可以讓小朋友在家長的幫助下當一天家,布置“今天我當家”的研究活動,體驗一下家長的滋味,感受生活,進行勤儉持家思想教育。學了“認識圖形”后,教師可布置如下作業:發揮自己的想象,用這些圖形畫出心中美麗的圖畫。
二、小學數學作業的批改和反饋:
1.用“?”或寫評語等代替“╳”、“√”。
2.改作業由教師一個人評判為教師批改、學生互批、學生講評交流等多種方式。
這樣做有利于啟發學生開動腦筋,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有利于幫助學生尋求疑問及改正錯誤,逐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自控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主體意識。
新型的小學數學作業結構實踐表明:新型小學數學作業結構中不僅有知識的鞏固和運用,還反映出學生智能結構的發展。這項實踐可以達到師生雙贏的目的,讓師生共同發展。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要真正做到這三句話,真的很不容易,需要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和合作,從而大力挖掘學生的潛能,使作業不再是負擔,成為學生自由發展的平臺,讓他們在作業中迸發出智慧火花。我們的探索僅是成為開始,還將不斷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吳也顯.教學論新編.教育科學出版社.
[2]曹才翰,蔡金法.數學教育學概論.江蘇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