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芹
摘 要: 文章針對高中語文教學較普遍存在的忽視學生思維品質培養的現象,簡明清晰地分析思維品質培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培養邏輯思維能力的方法,以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 高中語文教學 邏輯思維 培養方式
張為民先生曾強調說:一張語文試卷,無非包括兩樣東西:一是語文知識,二是思維方法。“邏輯以思維為研究對象,思維以語言為物質外殼,語言是思維的直接現實”。文學作品主要表現為形象思維,科技文章主要表現為邏輯思維,作文的立意深淺是思維的差異造成的。句子銜接與病句修改、語序調整與句式變換、仿造句子與修辭辨析、文章信息的篩選與整合,無不與思維有關。當然,高考不是指導教學的唯一正確的方向,但它卻能充分顯示語文教學對本身發展的思考。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語文素質直接影響人的其他素質的發揮。因此,中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語文知識的傳授,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更應該注重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即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比較能力、概括能力、推理能力、論證能力、判斷能力等的培養。列寧曾說:“任何科學都是應用邏輯。”“學習邏輯是很重要的。”否則,在現代社會里,各種信息鋪天蓋地,學生如果缺乏邏輯思維能力的話,說起話來或寫作文往往語無倫次、詞不達意,甚至使人不知所云,或者不能理解別人所說的話,甚至理解錯誤,從而影響言語交際活動。高中語文課程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一、通過掌握教材的邏輯體系,形成邏輯思維能力
教材是發展學生思維的主要材料和主要依據。高中教材中往往包含許多思維因素,而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不可能從天而降,主要是通過對教材邏輯體系的掌握,對教師教學中邏輯思維的模仿而形成的。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發掘教材中有利于發展學生思維的因素,要發掘、把握并表現出教材的邏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至五,每冊共4個專題,5冊共20個專題。每個專題都包含“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綜合,都力圖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但是同一專題在不同的學齡階段應該形成和培養的思維能力是有區別的。
如必修一第一專題中的第一單元是現代新詩。高中必修一是高中必修課起始階段使用,所以在選文撰寫及確定題目上,都力求照顧高一學生初始階段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體現初高中語文在學習方法和學習目標上的異同,以便明確師生在認知上的定位,促進教師教法和學生學法的轉變,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使教和學在效果上得到本質的增強。而第一單元作為學生升入高中接觸語文的第一塊知識,重點是“情感與意象”,力求借助無太大語言障礙的現代詩歌中典型的、具體的意象倡導學生、教師、教科書、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從而通過多種形式的語言交流建構心靈的聯系,實現對學生形象思維的培養。在必修二第一專題中同樣有詩歌教學任務,選擇的是從先秦到南北朝時期的詩歌,重點是“含英咀華”,即通過反復吟詠,體會詩中思想感情,注意不同作品在創作手法上的獨創性和不同詩體的節奏,以及由此產生的不同情趣,重在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歸納概括比較能力。所以,在必修一第一單元現代新詩的教學過程中,要以“誦讀”為主,讓學生知道意象的概念,引導學生通過意象,發揮想象力感受作品的情感。而必修二的古代詩歌,除“誦讀”外,還要學會找出詩歌中的意象,比較不同時期詩歌的不同特點,并感受詩歌的情感。
即使同一冊書,不同類型的文章應該形成和培養的思維能力也有所不同。如注意引導學生推敲名篇佳作中的語句,啟發他們把握作者的思路,促使學生對文章的各種材料與各層意思進行比較、分析、綜合、判斷、推理,引導學生學習、掌握、積累更多的詞匯、語匯,以培養學生的記憶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比較能力。或學習一篇文章后,引導學生通過這篇文章的特點認識同類文章,根據某類文章的特點閱讀分析更多的文章,這是進行“個別—一般—個別”的思維訓練。教學論說性文章,要著力進行分析、歸納、綜合、判斷、推理等邏輯思維訓練,教學記敘性文章,要著力進行想象、聯想等形象思維訓練。
二、通過聽、說、讀、寫訓練,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高中語文學科是以培養學生閱讀、寫作、聽話、說話能力為主要目的和主要內容的文化基礎課。從信息論角度看,語文的讀、寫、聽、說訓練是和思維訓練同步進行的。而邏輯思維訓練與語文能力的訓練之間可以從語文領域的這四大要素聯系起來。聽、說、讀、寫是語文基本能力,這四種能力都是以思維,包括邏輯思維為基礎的。寫是說的書面形式,作者想把意思表達清楚,必須遵循人類共同的思維規律,沒有邏輯思維,是不可能把復雜的道理和感受講清楚的。至于讀和聽,如果弄不懂人家話語間、文章中的邏輯架構,實際上就是沒有真正聽懂、讀懂。從心理過程看,語文的讀、寫、聽、說訓練就是由理解到表達的過程。由理解到表達,需要通過注意、感知、觀察、比較、辨識、想象、分析、綜合、判斷、抽象、具體、系統、概括等心智活動完成。語文的讀、寫、聽、說訓練伴隨著復雜的智力活動。所以,我們應將邏輯思維訓練與語文教學活動相結合,在語文的讀、寫、聽、說的訓練中傳授邏輯知識,把邏輯思維訓練內容滲透到學科邏輯規律過程中,從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就《林黛玉進賈府》這篇文章而言,在學生看完以后,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討論后探究一些問題:小說為什么安排賈母第一個出場?為什么把賈寶玉的出場安排在最后?而且出場兩次?這樣安排人物出場的原則是什么?有什么樣的效果?林母說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黛玉是從哪些地方看到、感受到的?作者為什么要濃墨重彩地描寫王熙鳳的服飾?表現出她什么樣的性格特征?小說中哪些言行體現出她的八面玲瓏?黛玉聽到的寶玉是怎樣一個人?和她實際看到的有何區別?兩首《西江月》到底是如何評價賈寶玉的?寶玉“摔玉”這一行為反映了他什么思想?讓學生對所有問題都認真地討論,讓他們在聽、說、讀中提高思維能力,練就了學生理解問題的深刻性、獨立性和敏捷性。
總之,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高度重視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我們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應該扎實有效地訓練學生掌握思維方法,提高思維效率,提升思維質量,增強思維效果,完善思維品質,從而抓住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呂世虎.劉玉蓮.新課程與教學研究[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
[2]田運,主編.思維辭典[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
[3]丁潤生,著.現代思維科學[M].重慶出版社,19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