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長春
前幾天,參加了某數學名師工作室開展的同課異構活動,來自三所不同學校的老師進行《橢圓及其標準方程》同課異構教學教研活動,在聆聽三位老師的課后,大家對三位老師精彩的表現給予充分的肯定,對本次活動給予高度的評價,我從這次活動中受益匪淺。但對于這節課的導入部分,三位老師的處理似乎還不夠完美,還有改善的空間。
《橢圓及其標準方程》是人教版選修2—1第二章的內容,教材是從探究活動導入的,活動內容是:“取一條定長的細繩,把它的兩端都固定在圖板的同一處,套上鉛筆,拉緊繩子,移動筆尖,這時筆尖畫出的軌跡是一個圓。如果把細繩的兩端拉開一段距離,分別固定在圖板的兩點處,套上鉛筆,拉緊繩子,移動筆尖,這時筆尖畫出的軌跡是什么曲線?”由此得到橢圓并歸納出橢圓的定義。三位上課老師對導入的處理大體是這樣的:從我國神舟飛船或人造衛星的運行軌跡,或生活中常見的橢圓輪廓物品引出橢圓的感性認識,進一步問橢圓的具體定義是什么,帶著問題把學生引入書本探究活動,得到橢圓定義。這樣的教學導入設計創設了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習興趣,并且進行了一番愛國教育,培養了民族自豪感,教學流暢,課堂氣氛活躍熱烈,得到了聽課老師的一致好評。我認同大家的評價,但覺得還不夠完美。細細品味這幾位老師的導入部分,老師一上課就出示課題,甚至前一天就讓學生預習并完成了該課的導學案,那么在探究活動中問“這時筆尖畫出的軌跡是什么曲線”就有點明知故問(課堂實錄:學生還沒動手實驗操作,就齊刷刷回答“是橢圓”),失去探究的意義。是不是每節課都有必要讓學生預習呢?我覺得不盡然,如這節探究性課大可不必,學生預習了,就像猜謎語時事先知道答案,就失去興趣。為此,在三位老師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我同年級備課組經過探討研究,重新設計了本節課的教學導入,并進行了教學實踐,僅供探討。
一、研讀教材,設計課題書寫時機
重新研讀教材,教材設計的教學過程條理十分清晰。教材因為章節排版需要,課題出現在章節的最優先位置是理所當然的。在教學過程中大可不必先寫課題,等探究結果出來后,再書寫本節課題——“橢圓”,點出本節學習內容后,自然會想知道它的方程是什么,再接著寫課題“橢圓及其標準方程”,這樣課題的書寫不會有突兀感,也讓學生有自己獲取知識的成就感。
二、類比導入,做好知識鋪墊
分析教材“探究活動”內容,橢圓與圓的知識關聯度最高,采用類比導入比較恰當。由圓的相關知識的復習,遷移到新知識的學習導入新課,不僅復習舊知識,而且在老師的引導激發學生的聯系思維,把新知識由淺到深、由點到面地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從而促進新知識理解和掌握,以舊拓新、溫故知新。為增強知識的實際應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決定重新創設問題情境,以“牛吃草”為例,先得出圓的圖形、定義,指出由定義發明的畫圓工具——圓規,復習“曲線方程得出的步驟”,進而得出圓的方程。這一系列環節為橢圓的圖形、定義、方程得出,誘導學生思考、探究設計畫橢圓的工具等做充足的準備。
三、完成設計,課堂實踐
教學設計完成后,在自己任教班級進行實踐:
課堂開始,課題先不寫,也不要求學生預習,講授新課時不讓學生翻看課本(也可避免聽課分心)。先創設問題情境(幻燈片展示):“有位放牛娃,一大早牽只小牛犢去放牛,到了一塊平整的草地,在地上打個木樁,套上牽牛繩就忙其他事去了。等到他回來時,發現小牛把它能夠得著的草都吃光了,請問:被小牛吃光的草的草地的輪廓是什么圖形?”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圓”,接著復習如何歸納圓的定義,得出圓的定義:平面內與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常數)的點的軌跡。提問學生:“根據圓的定義,我們如何設計畫圓的工具?”得出圓規的工作原理。接著復習求曲線方程的步驟和方法,建系設點—寫出點集—列出方程—化簡方程—檢驗,求出圓的方程。這樣設計是借助已有知識準備獲取新知。
接下來提問學生(幻燈片展示):“這位放牛娃,第二天一大早又牽這只小牛犢去放牛,到了一塊新的平整的草地,這回他覺得一個木樁栓不牢,在地上打兩木樁(有間距,幻燈片圖示),套上繩(繩呈圈狀把兩木樁都套圈內)就忙其他事去了。等到他回來時,發現小牛把它能夠得著的草也都吃光了,請問:這回被小牛吃光的草的草地的輪廓是什么圖形?”學生由于沒事先準備,沒有出現齊刷刷回答“是橢圓”的一幕,而是沉浸在思考中。這時,讓學生動手進行課本探究試驗活動,得出橢圓圖形,引導歸納移動的筆尖滿足的幾何條件,類比圓的定義,引導學生歸納說出橢圓的定義(此時,繩長的情況與教材有所不同,注意對學生進行引導探究)。適時提問:“你能根據定義制作出畫橢圓的工具么?”并作為課后作業讓學生課后動手制作。接著,類比圓的方程得出過程,引導學生動手推導出橢圓的標準方程,此時,寫上本節課題。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創造知識的成就感,而且對相關知識及運算印象深刻。
四、教后反思,整理總結
改進后的教學,學生的思維被老師牢牢牽引,從圓的圖形形成直到橢圓方程得出,各環節緊密相扣,教學過程自然流暢、一氣呵成。反思改進后的教學設計,創設情境部分教師營造一種貼切實際的探究背景,使探究學習呈現趣味性,找準思維引導與教材內容之間的結合點,創造出良好的探究環境。學生通過類比,自主得出橢圓的定義和推導出橢圓的方程,是教學的最大亮點,效果大大好于預期,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展示,達到“授之以漁”的效果。
“處處留心皆學問”,通過這個案例,提醒自己在教學中不斷改進,相信學生的潛能,堅持培養學生自學探究能力,琢磨教育教學方法,走素質教育之路,并努力完善自我,實現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