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立
摘 要: 感恩不僅僅是一種品德,更是一種生活的哲學與態度,它是發揚文明之風,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內核之一。作者就圍繞如何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談幾點看法。
關鍵詞: 感恩之心 文明 滲透教育
感恩是對別人的幫助表示感謝的一種發自內心的情感,人們只有心懷感恩,對別人的付出、對他人的善意懷有感恩之心,才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才能在此基礎上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氛圍,形成文明之風,創建文明社會。然而,當前很多學生在感恩的問題上需要“補課”。如今大多數孩子都是家里的“獨苗”,爺爺奶奶寵,爸爸媽媽愛,一個家庭幾代人圍繞著一個孩子轉的情形比比皆是,過分的關注和溺愛導致孩子情感上麻木,把他人的寵愛和關心視為理所當然,毫無感恩之心,長此以往,就會形成情感道德上的冷漠,這種發展趨勢對孩子來說顯然是“致命”的,因此,及時幫孩子補上這一課,教會孩子感恩對他們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一、以師長的垂范進行感恩教育
孩子天生就有很強的模仿能力,不管是行為還是品德,很多孩子都是有樣學樣。要想讓孩子學會感恩,作為教師和家長,其首先要從自身做起,讓孩子在自己行為和意識的潛移默化下懂得感恩。有一個公益廣告很火,內容是一個媽媽給自己的母親洗腳,這個場景被年幼的孩子看在眼里,于是孩子趁著媽媽不備也端來了一盆洗腳水給自己的媽媽洗腳,看到年幼的孩子認真仔細地洗腳,媽媽的眼里透出了幸福、欣慰。試想一下,當時這個媽媽的心里一定非常慶幸自己平日的行為,因為正是自己做出的垂范,讓孩子意識到孝敬長輩的理所當然,要用自己的行動來表示對養育自己的長輩的感恩之心。這樣一種以身作則的感恩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是最為顯著的,教育的效果也是最好的。
二、利用講故事來進行感恩教育
愛聽故事是每個孩子的天性,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有趣而又富含哲理的寓言、童話,乃至一些名人大家的故事進行感恩教育,遠的可以講一些“程門立雪”、“臥冰求鯉”的故事,近的可以說一說當代大學生帶著生病的母親一起上大學的故事等,也可以通過一些“反例”來說明感恩的意義和作用。筆者就曾經在課堂上給學生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北京某大學的門口,無論春夏秋冬都會看到一個老人站在門口拉小提琴,經過了解才知道,原來老人站在街頭拉小提琴是為了給自己的女兒籌措上大學的學費和生活費,而對于這一切,老人的女兒毫不知情。聽完這個故事以后,很多學生都被老人這種“無聲的愛”給深深地感動了,但筆者卻提出了不一樣的看法,筆者認為,老人的這種行為雖然很無私,卻不可取,老人的女兒已經讀大學了,她已經到了能夠承擔一定生活壓力的年齡,應該讓女兒知道父母對自己的付出,這樣才能讓她更深刻地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激發她的感恩之心,激勵她努力的工作和學習,這樣家庭的貧窮就不會變成女兒的負擔,而可能成為她將來走向精彩人生的“財富”。通過這些真實的故事,可以讓學生的內心受到更直觀的感化和震動。為了強化教育的效果,教師可以在講完故事以后組織學生對故事進行討論評價,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讓學生在故事的啟迪和積極的討論下能夠對感恩有一個更加客觀的認識,這樣才能為感恩意識的形成及日后的感恩行為打好基礎。
三、利用日常生活進行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并非語數英那樣專業的課程,感恩應當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全面的教育過程,很多時候,感恩教育都不是在課堂上完成的,而是在課堂以外的生活中完成的。如果我們能夠將感恩教育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這樣所收到的效果往往是非常喜人的。例如,可以鼓勵家長讓孩子在家里嘗試著做一些簡單的家務,讓學生體會一下家務勞動的辛苦,這樣他們就不會對父母長輩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而會對他們的辛苦付出心存感激。這樣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點滴滲透,學生才能真正地將感恩融于心靈之中,并在生活中將感恩之心付諸實踐。
四、通過角色互換進行感恩教育
很多人不知感恩,沒有感恩之心,大多是由于缺乏了解,沒有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難以體別人的付出與艱辛,這樣自然難以產生感恩之心。因此,我們可以適當地開展一些角色互換活動,讓孩子通過“角色扮演”來體會不一樣的生活角色,體味其中的酸甜苦辣,這樣才能更好地撼動他們的心靈,為感恩提供情感依據。我們可以通過一些節假日、紀念日為契機來開展此類活動,例如,在“教師節”的時候,可以請學生暫時替代“班主任”的工作,讓他們過一把當老師的癮,在“交通日”可以讓學生到街頭當一天“小交警”……這樣的角色互換活動比起傳統的感恩教育,學生會感覺如同做游戲一樣有趣,從而激發他們積極參與的興趣,就在這有趣的游戲活動中,學生能真實地感受到別人的付出與辛苦,為激發感恩之心提供了一個肥沃的土壤。
五、通過實踐活動進行感恩教育
比起口頭上的說教,以身示范,通過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進行感恩教育,會讓學生處于一個無聲的教育環境之中,對他們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更容易直擊學生內心,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為教師,其可以利用班集體的力量,多開展一些以“感恩”為主題的活動。例如,在班級中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創辦以“感恩”為主題內容的小報,在報紙專欄撰寫“感恩”的案例,讓學生定期都能看到有關“感恩”的正能量。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到學校之外的環境,將這份“感恩”之情和溫暖的心直接送到社會上那些需要關愛的陌生人的手中,讓“感恩”的對象由個人升華到整個社會,培養學生的“大愛”精神。例如,可以協調相關部門,組織學生參與為孤兒院小朋友、養老院老人“送溫暖”活動,也可以利用課余的時間帶著學生到街頭清清理“白色污染”、墻上“牛皮癬”小廣告等,將“感恩”的范圍擴大到對環境的感恩上。這樣一步步遞進式的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的“感恩”意識和行為不斷地成熟與升華。
學會感恩是完善提升道德品質的前提條件,只有學會感恩的人,才愿意反過來對別人施以援手和幫助,這樣整個社會才會形成和諧溫暖的文明之風,為文明社會的創建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潔萍.初中思想品德課中感恩教育的現狀及實施策略[J].學苑教育,2012(20).
[2]肖艷.青少年感恩缺失與學校感恩教育策略探微[D].湖南師范大學,2008.
[3]杜建華,徐念農,學生感恩意識的缺失與培育[J].教學與管理,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