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嘯宇 路 鈞 黃 聰
(西藏大學,西藏 拉薩 850000)
西藏高校大學生假期生活現狀研究
楊嘯宇 路 鈞 黃 聰
(西藏大學,西藏 拉薩 850000)
民族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高校大學生假期生活現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然而,關于西藏高校大學生假期生活現狀調查的研究少之又少。本項研究表明,西藏傳統的高校大學生假期生活模式不能滿足社會與高校辦學層次發展對新形勢下大學生的素質要求。因此,從高校、家庭和學生三個維度出發,三管齊下、組成合力,才能更好地促進西藏高校大學生的成才成長。
西藏高校;大學生;假期生活;現狀
做好大學生假期生活安排的引導工作一直是高校學生工作的重點。西藏高校地處祖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由于特殊的歷史、地理、環境等因素,客觀上決定了西藏高校大學生假期生活具有其獨特性。據統計,西藏區內高校大學生一年的寒暑假、周末、法定節假日等假期累計約為190天,僅寒假就有70天左右的假期,共占全年總天數的51.2%。假期生活是大學生整個大學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假期生活過得是否安全、充實、文明和有意義,對其接下來的學習、就業和成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目前,國內學者對于高校大學生假期生活現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校管理模式、學生假期兼職及學生假期生活安排。吳小彥從學生在假期中生活方式的視角對大學生假期生活安排做了詳細介紹;邱志軍從學校管理育人方面提出要加強對大學生假期生活安排的正確引導,并強調了學校管理在大學生假期生活安排中的重要性;曹明星等從大學生假期兼職視角對大學生假期生活中兼職特點和兼職現象做了詳細的研究。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1)當前研究默認了大學生假期生活現狀的不理想,但對于不理想的實際原因如何產生、其內在側重和對策建議等基礎問題缺乏相應討論。2)學者更為關注沿海和內地教育發達的地區,較少關注不發達地區,更鮮有對西藏高校的分析。基于上述認識,本文嘗試從高校、家庭和學生三個維度出發,三管齊下、組成合力,以促進和改善西藏高校大學生假期生活現狀,為接下來開展的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一)總體方法與研究問題
鑒于以上背景,以當前國內相關的研究為基礎,以學生、教師(含管理者)和家長為調查對象開展調查活動,本文選取西藏地區六所高校開展大學生假期生活現狀方面的相關問卷調查并進行梳理分析,采用問卷法與訪談法相結合的方法著重探討下列問題:大學生對自己假期生活現狀的態度和看法;大學生假期生活現狀的特征;大學生假期生活現狀中存在的問題;大學生假期生活現狀的對策探討。
為了獲取當前西藏高校大學生假期生活的真實現狀,本次調研從西藏大學、西藏藏醫學院、西藏農牧學院、西藏職業技術學院、拉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以及西藏警官高等專科學校6所區內高校隨機抽取教師(含管理者)、學生及其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100份,回收1063份,樣本回收率98.81%,經過篩選,剔除不可使用問卷32份,剩余有效問卷1031份,樣本有效率93.72%。
從學生樣本的情況看,漢族學生占42.4%,藏族學生44.3%,其他少數民族學生13.3%;區內生源52.3%,區外生源47.7%。在每一份問卷中,我們還設計了學生對自己假期生活現狀的基本描述和總體評價等問題,請學生自主填寫。
(二)假期生活現狀
對學生層面的調查共設計了26個問題,主要包括假期生活現狀總體評價、假期中主要從事活動、從事兼職活動情況和高校相關職能部門對學生假期生活的安排等,用于了解西藏高校大學生假期生活真實現狀(如圖1)。

圖1 西藏高校大學生假期生活現狀
調研結果顯示,總的來說被調查的學生對其假期生活現狀總體評價不高,做出負面選擇的超過1/3。他們在假期中主要從事活動多為做兼職(如圖2)和宅在家里,面對較長的假期,大學生普遍感到假期生活單調,“幸福感”減弱。部分學生宅在家里刷朋友圈、打游戲和上網聊天,一定程度上封閉了自我與外界的交流,經常“廢寢忘食”,較大地影響了身心健康。同時,由于長期待在家里“不作為”,大學生與家庭親人之間的矛盾沖突不斷發生。而選擇假期中以學習為主導的學生較內地高校明顯偏少,僅占12.2%,大部分學生假期里缺乏總體規劃,假期生活單調甚至不健康。西藏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本次所調研的6所高校均位于拉薩,由于西藏特殊的區情,出于維穩等因素考慮,校方一般會規定在短期節假日期間,無論區內外生源一律不準離開拉薩城區,且6所高校均有規定每天晚上實行諸如查寢等維穩制度,故在校期間,大學生群體能夠外出旅游休閑的機會并不多,而到了寒假等較長的假期,大學生群體受約束能力相對減弱,旅游休閑便成了學生們假期生活的第二大選擇。對于兼職一族,區外學生所從事的兼職行業多以家教為主和餐飲服務業為主,其他還有產品銷售、辦公文職、配送快遞等多種形式,工作地點多以學生本人居住地及大城市為主;區內學生兼職一族較區外學生比例明顯偏少,從事行業主要集中在餐飲服務業、網管等,部分牧區學生也會和家人一起上山挖蟲草來增加家庭收入,在學生兼職活動中,存在上當受騙現象(如圖3)。

圖2 目前西藏高校大學生假期從事兼職的目的

圖3 大學生假期兼職上當受騙情況
高校相關職能部門對學生假期生活的安排多局限于傳統假期管理模式,缺乏對大學生假期生活的重視及調研,存在過于粗放的現象,較內地多數高校重長假、輕短假的假期學生管理模式不同,因西藏地理位置以及特殊區情,另外逢短期假期的時候多數區內外學生并不選擇回家而是待在學校,所以多數西藏高校注重非寒暑假的短期節假日管理,很大程度上重短假、輕長假。學生假期分為周末、法定節假日和寒暑假,部分高校相關職能部門把短期節假日作為學生管理的重點,比較之下忽視了寒暑假返家學生的管理,認為長假期間學生們絕大多數選擇返家,并已簽署了返家協議等材料,管理的必要性不強。甚至少數管理者觀念上認為假期中學生的生活不應該在管理范圍之內,放假前的班會上強調一下假期安全問題就草草結束,殊不知對大學生假期生活的管理同樣是高校管理者對大學生生涯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假期管理缺失是大學生假期里問題多發的一個重要原因。與此相比,部分高校對學生的假期管理存在著兩頭緊、中間松的現象,即重視放假與臨近開學時學生們的各種問題,假期過程中不管不問,在管理形式上基本是委托班級學生干部來聯系學生,導致校方對學生假期規劃、假期去向與動向掌握不足,作為學生也很少把假期問題反饋到學校,這樣便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脫節現象。西藏高校大學生一年的周末、法定節假日、寒暑假假期累計約為190天,占全年總天數的一半多,寒假時間最長,平均放假天數60天。根據調研,所調研的6所高校在寒暑假時都會布置社會實踐、調查報告之類的假期作業,放假前要求學生開學時上交假期作業。但是,開學后,由于職能部門工作重心的轉移、新任務的出現,學校以院系為單位將作業收起來卻很少進行認真的核對,甚至敷衍了事地擱置起來。假期作業考核方式單一,僅憑上交的書面作業判斷學生是否參加了社會實踐和實踐效果的好壞,這種重布置、輕考核的管理方法不僅導致高校美好的初衷被打折扣,同時也導致了學生假期里放松對自我的要求,假期生活利用不規范、效率低的結果。
基于問卷調查分析、文獻回顧和訪談研究,我們發現西藏高校大學生對自己假期生活現狀普遍評價不高,這個原因主要來源于學生自律性不強、家長監管不到位和學校引導不合理等綜合性原因。本研究對促進西藏高校大學生假期生活安排和創新高校假期學生管理模式具有重要啟示。
第一,高校相關職能部門在假期中應該創新假期學生管理模式。多措并舉,充分創新發揮“三聯三進一交友”結對幫扶活動,學生與結對教師之間相互聯系,教師與學生家長之間相互聯系;近些年,西藏各高校以二級學院或系為單位,陸續與校外企事業單位建立大學生實習基地。實習一詞,顧名思義就是在實踐中學習,在現有西藏各高校對口實習基地利用率普遍不高的情況下,高校管理者可以牽線搭橋為學生假期實習建立用工信息平臺,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探索假期社會實踐與學生專業學習關聯、與勤工助學聯系、與創新創業結合、與擇業就業契合的四位一體的假期中學生社會實踐的管理新模式;創新現有的對學生假期作業的考核方式方法,建立系統科學考核體系;扭轉重短假、輕長假,重布置、輕考核,兩頭緊、中間松的對學生的假期管理模式,利用政策傾斜,增加自治區或高校組織的集體活動或項目,采取社會實踐學分制或量化制;立足網絡媒體,打造學生的“第三課堂”,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不斷被改變,信息有著高頻次、全天候、碎片化的特征,網絡媒體已經成為影響當代大學生思想的第三課堂,因此共青團中央近幾年提出的“大力運用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工具,逐步建立起傳統手段和新媒體充分融合,多層次、廣覆蓋的引導動員體系,更加主動和有效地運用新媒體做好新形勢下的引導青年工作”為今后西藏高校開展大學生假期生活的管理和引導工作提供了思路。
第二,家長應積極配合學校對學生的假期指導,在沒有老師監管的情況下,學生基本學習和社會實踐的主動性和有效性較低,主要原因是沒有在學校時規范的制度以及老師的威嚴,這個時候家長需要從學生監護人角度出發,正面引導、提供機會、合理安排,和諧地幫助學生進行假期生活安排,以提高學生假期生活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促進學生的成才成長。
第三,孔子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生在放假時應該制定合理可行的假期計劃,對假期生活要有一個合理、理性的認識和期望。為保證計劃實施,學生群體之間可采取建立學習會等之類互督互促的學習型組織,成立各種微信公眾平臺、APP、QQ或微信群等新媒體和自媒體,組織內成員每天固定時間打卡,在群里分享今日任務等,這些能極為有效地促進學生假期生活的主動性;參加社會實踐,增長見識,拓寬視野,盡管互聯網的發展日新月異,但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西藏高校學生接受信息的廣度與深度較內地還是有些差距,學生可以利用假期時間以社會實踐等形式去接觸更多有益的信息,了解認識自己生存空間的真實性,在畢業就業時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從而提升自身競爭力;學生的天職就是學習,假期里的學習要求相對輕松,作為學生仍然不能放松對自己的學習要求。而且,不同年級的學生應有不同的學習側重,比如大一、大二的學生適當側重基礎知識的學習,大二、大三的學生可適當側重專業知識的強化與拓展,或者準備考研和考證的學習;社會實踐要有針對性,學生利用假期兼職,尤其是那些高年級且掌握一定科學文化知識和研究技能的學生,應該把所從事的兼職工作與自己的專業緊密結合起來,堅持理論聯系實踐,并指導實踐,使自己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更好地運用與鞏固;假期生活要勞逸結合,不能因為一到放假就完全放松對自己的要求,作息時間要科學,時間利用合理才是假期生活有意義的保障,從而以飽滿的精神狀態迎接新學期的到來,減少開學時的不適應癥狀。
[1]李欽,陳雅楠,宋顯瑞.關于大學生假期生活的調查研究[J].學周刊,2016(4):217.
[2]劉軼,孫錦強.創新大學生假期管理研究[J].科技風,2014(12):274.
[3]吳小彥.大學生假期生活現狀概述及建議[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3):238-240.
[4]丘志君.淺談如何創新大學生假期管理工作[J].創新,2008(4):32-34.
[5]葉濤.對大學生假期生活的探討[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4(3):16-17.
G646
A
西藏自治區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項目編號:2015QCX060)階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