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電影《入殮師》的主題分析"/>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楊永強
(韓山師范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廣東 潮州 521041)
“惜生崇死”與“隱忍忠孝”
————日本電影《入殮師》的主題分析
楊永強
(韓山師范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廣東 潮州 521041)
電影的價值在于它能引發人的思考,引起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鳴。日本電影《入殮師》的成功在于其立足于東方文化和本民族特色,將國人的“生死觀”與“職業觀”滲透進影片。影片所展示的主題為“惜生崇死”的生死觀及“隱忍忠孝”的職業觀。
《入殮師》;死亡;佛教;心理;職業
電影《入殮師》根據日本作家百瀨忍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影片的主人公小林大悟從小學習大提琴,留學歸來之后與妻子美香一起在東京生活,在一個不知名的管弦樂隊當大提琴手。但由于管弦樂隊解散,他不得不跟妻子回到老家山形。在老家找工作的時候,他誤打誤撞地成為一名入殮師。當妻子、朋友知道這件事之后,他們的不理解給小林大悟帶來了很大的打擊和困擾,直至最后,朋友的媽媽以及小林大悟的父親的逝去終于讓他得到了妻子和朋友的理解、支持。《入殮師》獲得過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第32屆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高大獎、日本電影學院獎等多個獎項。這部電影的成功在于其主題的獨特性,它通過主人公的入殮師經歷向人們展示了日本民族的“生死觀”與“職業觀”,即“惜生崇死”與“隱忍忠孝”。
日本是個多宗教信仰的國家,6世紀中期,佛教傳入日本。日本本土的神道教和經由中國傳入的佛教構成了日本兩大并存的主要宗教。尤其是7世紀初的時候,日本的圣德太子大力倡導佛教文化,讓佛教通過憲法政令的方式快速普及開來。而基督教則主要是在明治維新之后,其人道主義、人人平等的精神影響了很多日本年輕人。雖然中國也是佛教、道教、儒教、祖先崇拜長期同時存在,但是比起日本,其融合度卻少了,日本人將多種宗教融于一體,并且形成了有本民族特色的宗教體系,幾種宗教并不排斥,形成了一國多教、一家多神的特點。比如,在日本,剛出生時可能參拜的是神社的神道教神明,結婚時參拜的是基督教的神靈,到了命終時又是佛教的儀式。各種教派沒有清晰的界限。這與中國的儒家排斥性的思想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也深受這幾個教派的影響,形成了文化主義傾向的儒教武士道和佛教武士道,以及軍國主義傾向的神道教武士道。摒棄“二戰”時期為日本發動侵略戰爭而起了巨大作用的神道教武士道不談,日本的民族精神和價值觀至今深受佛教、儒教、神道教、基督教的影響。通過影片的敘事和對日本喪葬禮儀、入殮儀式的細致的刻畫,可以看出這也直接影響了他們日常節慶婚喪的儀式。
(一)佛教對日本人生死觀的影響
1.凈
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以潔凈為榮,家庭中的擺設、衣物都要保持整潔。在思想上,“日本人把陽間視為‘穢土’,而把陰間看做‘凈土’;有一種不在乎‘今生今世’,而期待‘來生轉世’的心理期待,以為不‘潔’比死還可怕”[1](P37)。這樣一種價值觀影響到他們對待死者的方式。電影《入殮師》當中,死者入殮時,要去凈死者身上的污穢,幫死者擦拭身體,不僅是入殮師要幫助死者擦拭,死者家屬也要形式化地幫助死者擦拭,送別死者。就連送別時的器皿擺設也要講究潔凈。這從物質形態上,認可了入殮師的工作:這并不是一項骯臟的工作,另外一方面從精神上認可了入殮師的高尚:這是幫助死者啟程,走向另外一段旅程的工作。這表達的是導演或者著述者的主觀態度。從更高的層次上看,頗有“質本潔來還潔去”的意味。佛教認為人的精神分為“魂”和“魄”,人死之后“魂歸蒼天,魄歸塵土”,既然當世為污,來世為凈,那死亡就是從一個污穢的世界到往另一個潔凈的世界的過程,所以人死后,靈魂需要接受洗禮,體魄也要保持潔凈。靈魂上通過念經誦佛超度亡者,體魄上通過入殮師的清潔化妝來完成。
2.寂
佛家子弟無論做什么事情,對自己的要求都離不開“寂”字,這個字時刻約束著他們,無論是念經、打坐、參禪、飲食、休憩都要安靜,不能大聲吵鬧耳語,從外在行為規范自己,達到內心的寂靜平和的修行。這也在日本人送葬時的表現中體現出來:影片中,那些死者的家屬看著親人入殮時,很少有嚎啕大哭的,在他們看來,死亡是一個嚴肅的事情,送別親屬時保持安靜也是對親屬的一種尊重,這是死者的新的旅程。這樣的場面在中國很少出現,可以說根本不可能,因為在中國,為了表現出自己的孝道,必須哀嚎,也期望通過這種方式喚回亡故者的魂靈,期望見上一面。另外,中國要請很多僧侶為亡者超度。而日本亡者超度時只有一位僧人。畢竟中日兩國對佛教教義的取舍是不同的,所以,在風俗上同受佛教影響,卻采取了相反的方式。日本傾向于安靜地送走親人,也與國民教育有關。日本人對子女的教育上總會強調“有淚不輕彈”,武士道精神強調人要學會隱忍,“忍”字一直影響著日本人的性格,也造成了其喪葬中“寂”的傾向。
(3)空
佛教中,“按照十八空的空觀,從空間到時間,從有為到無為,從世間到出世間,從事物到概念,從廣度到深度,從各種視角去觀,一切皆空,一切都不可得”[2](P184)。即人類本就兩手空空而來,也將空空而去。這是佛教對“人類從何而來,到哪里去”這個所有哲學的終極問題的解答。電影的開端那個畫面就很好地詮釋了日本民族的“空”的生死觀念:大雪紛飛,渺渺茫茫地一大片,就像佛經里所說的人類亡故之后的另一個世界,人們從混沌的世界而來,死后也會回到那個混沌的世界當中去。這樣的環境描寫也是工作了兩個月之后,小林大悟對死亡的理解:死亡就是一種回歸到“空”的境界的過程。因此,電影中可以看到送別時沒有大操大辦,都是幾位親友相送,一切遵循著簡潔的形式,不注重器物的貴重,這也是和日本的茶道相通的。
(二)儒學的影響
孔子雖然強調“不語怪力亂神”,但是不排斥拜神,而是排斥祭拜邪教神靈。因此這和他的“祭神如神在”的觀點是不沖突的,這里的“神”不是邪教的神靈。“孔子強調‘祭神如神在’,但其主要重點,乃在追求精神之至誠、禮儀之莊重。”再加上日本在吸收佛教文化時摒除了來世世界觀,只有現世,所以,在日本人的眼中,亡故的親人無論生前如何,死后都會升往極樂凈土,從此保佑全家人平安。而家人亡故后就成了他們的神靈。所以,他們在送走亡者時更多的是以對神靈的尊敬的方式來對待的。入殮師的眼中要滿懷對亡者的尊重,動作輕柔地像一種藝術,整個氛圍顯得莊重不失禮儀。
(三)神道教的影響
神道教雖然讓武士道落入一種極端的民族主義深淵,但是在美學觀念上確實對日本本土的文化影響深遠,讓日本民族在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沒有喪失本土的文化根基,有了自己的文化辨識標志。比如菊花。日本人認為一切自然物都是有神靈的,包括菊花。這與其獨特的地理環境有關。地震頻發,四季多變,對大自然的依賴造就了崇尚自然的民族文化。電影中,入殮的時候,死者的旁邊總是有一朵白色的菊花插在花瓶中,期待花神庇佑。另外,菊花也是以前日本皇室的標志,就像中國的龍圖案,只有皇室才能擁有使用這個圖案的權力。因此,菊花又是高貴的象征,代表著莊重和圣潔。
那么為什么日本人不是用黃菊而用白菊呢?這與日本人對顏色的理解有關。日本文化崇尚白色。“神道認為,色彩皆污,唯白純潔,可表神儀,神與人相通,系于此色。故雪、月、花等,均以白為美,以白為高貴”[3](P152),即使是戲子的裝扮也以涂上厚重的白色為美。古代日本人用白色來表示美的理想,“白色是象征清明、純潔的,同時又代表生命的力量。他們以白表示潔白的善,表示和平與神圣,它與黑表示惡形成強烈的對比”[4](P49)。而日本人認為自己的國民都是善的,無須像崇拜儒學的中國人,一樣通過內省發現自己心中的惡念和不足。所以,日本民族常用白色來表示自己的高貴,也就以白菊表示對死者的尊重。
(四)武士道的影響
櫻花是日本的國花,是其民族性的象征。日本人認為,“花當櫻花,人當武士”,是說“櫻花初開即盛,盛則隨風而逝,因沒有纏綿,沒有眷戀,自始至終始終保持了美的形態。這也被認為是武士對待死亡的態度,而這種態度中又隱隱透出了禪的精神”[5](P260)。武士道這種死亡觀影響著日本民族對死亡的審視,使之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東亞其他國家,顯示出獨特的死亡美學。日本人他們認為,人沒能控制自己的出生,但是可以控制自己的死亡,死亡要死得其所,死得有意義,為“忠孝”而死也要尋求一種高貴的方式。日本人對美的渴望勝過許多國家,即使是充滿殺戮的武士,每次出征也要仔細裝扮自己,出戰之前總要在頭盔盔甲上插一支蘆葦或者花朵,以迎接隨時隨地可能出現的死神,保證自己在美麗中死去,這是死亡的終極追求、終極目標。電影中,小林大悟在河邊看著為了繁殖后代奮力而上的鮭魚,感嘆道:“為了死而努力,終歸是一死,不那么辛苦也可以吧。”老人回答:“這是自然定理吧,他們天生就是這樣。”這正表現出一種視死如歸的價值觀,人終究要經歷死亡。而現代,日本武士的死亡觀以另外一種方式呈現:死時要死得高貴和美麗。于是就有了替亡故者化妝的入殮師的存在。雖然電影中也道出了人們對出生和死亡無法由自己掌控的無奈,上村百合子在向小林大悟介紹公司的棺木時就說:“人一輩子買的最后一樣東西也是由他人決定的”。但這樣一種無奈也吐露出對把握自己人生的最后一點渴求:人死后,終究要別人替自己完成“美麗的死亡”這樣一種追求。因而,日本人的死亡離不開鮮花,棺木中的花簇、尸體旁邊的鮮花,都是這個民族對死亡的要求:要像櫻花那樣,死在盛極之時。美麗的鮮花也代表一種新生的力量,死亡也是新生。
小林大悟在影片當中可以看作是一個從凡間的紛擾中脫離開來,進入到一個僻靜的地方得到修行機會的頓悟者。小林大悟開著汽車行走在茫茫大雪中的鏡頭出現了兩次,此時他的內心獨白是:從東京回到山形鄉下快兩個月了,回想起來,每天都過得平淡無奇。但是,在一般人看來,每天的工作就是幫人入殮,這樣的生活何來平淡無奇呢?況且,從他一開始接受這份工作的情況看,過程是很坎坷的。“平淡無奇”這幾個字其實是他這兩個月來對生死的頓悟,參透了死亡和生存,看淡了生死別離。
總之,日本人以“‘寂滅為樂’,即欣喜于死,否定了生,而欣求凈土。凈土不離現世主義,日本人的現世主義,其實是一種生的理想,即在明朗朗的大太陽下生存的國民性”[6](P59)。也就是說,死亡是另一種形式的存在,這是這部影片最明顯的主題,通過在火葬場工作的老人之口已經明顯地說明了: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并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通過一個外化的故事——小林大悟的入殮師這份工作,從被周圍的人嘲弄、看不起,到后來得到周圍人的理解,得到逝者親屬的認同——詮釋了主題。
這部影片的第二個主題是對人性和人的心理的剖析,不僅是對日本民族心理的剖析,也包含了對現代人心理的剖析。
首先,它從每個角色身上展現出了日本民族隱忍的性格,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體現出這樣一種隱忍。女性角色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小林大悟的妻子美香以及澡堂的老太太。美香一直在扮演著一個賢惠妻子的角色,無論大悟做出什么決定,她都默默地點頭贊成,默默跟隨;澡堂老太太獨自承擔自己內心的孤獨。男性角色中,小林大悟和佐佐木在內心也承擔著很多不為人知的痛苦。從東京到鄉下,大悟在做出重大決定的時候都是獨自承擔壓力。為了生活,他作為一個男人,為這個家付出很多,但是他從來不會在妻子面前表露出他的困擾和痛苦;佐佐木一直以幽默剛強的形象出現,可是他內心一直思念著他的妻子。他們極不善于溝通和表達自己的情感。在小林大悟和妻子美香之間,在澡堂老太太和他的兒子之間,小林大悟和他的父親或者母親之間,都存在一種因各自隱忍而互不相知的現象。小林大悟不知道美香其實很痛苦,美香也不知道大悟在接受入殮師這份工作的過程當中經歷過哪些痛苦。
這樣的溝通障礙源于日本的教育。他們的人生發展曲線是呈U字型,幼年和老年期的個體自由度最大,而中年時期的自由度最小,這時候他們對自己的克制力最強,做事往往要考慮很多的因素。這與美國人的自由度呈倒U型的人生發展軌跡恰好相反。在一個日本人的受教育過程中,“家長和老師會用越來越苛刻的條件約束他們,使他們逐漸走向社會化的道路”[7](P17)。這讓他們即使面對很多困難,也不太愿意與別人傾訴,即使對方是自己的至親。
日本人把報恩和忠孝看得很重,提倡對自我的約束,把日常生活的許多事情都當作人生的修行,從而鏟除內心的私欲,這頗有苦行僧的意味。這跟傳統古典的佛教教義是不謀而合的。“但是,日本人卻對感官享樂持寬容態度”,“他們追求享樂,尊重享樂,但又認為享樂要適可而止,不能干擾到人生重大事務”[8](P113)。影片當中,小林大悟想跟佐佐木談辭職的事情的時候,佐佐木一邊吃著海豚的魚白邊說:“吃的話,好吃的才行”;在圣誕夜里,入殮公司的這三個人大口地咀嚼食物的鏡頭持續了很長時間,并且用了幾個特寫鏡頭。縱情享受人世間的美好,這是現世的欲望的釋放。另外,這一點是對日本文化中頗受爭議的飲食習慣的正面描寫,比如獵殺海豚。佐佐木的一句話很能代表日本人支持獵殺它們的理由——“動物吃著其他動物生存下去”。在日本人的眼里,這是正常的,是符合自然規律的。
其實這也是對現代人心理的描摹,為了生活,很多人跑到大城市去拼搏,他們成了城市化的犧牲品,為了“理想”失去了人生真正的意義,人和人之間缺乏溝通,因為他們都在各自的崗位上忙碌著,從沒有停下來說出自己的想法或者理解別人的想法。澡堂老太太和兒子的爭吵也是因為他們相互不理解,這也是現代社會常見的一個問題:老人們愿意留在鄉下過生活,而子女們卻想把他們接到城里享福,這是兩代人觀念的沖突。這在現代社會中具有普遍性。因為“在欣賞的接受過程中,通常有‘同化’和‘順應’兩種心理方式”[9]。所以,當這種具有普遍性的現象出現在銀幕上時,就會引起受眾的心理共鳴。從傳播學上說,這是認同所起的作用。這也是影片被認可的重要原因。
這部影片當然也是對日本喪葬文化的展示。通過每次入殮時必然出現的一朵菊花和艾草、女兒節娃娃餅加以呈現。同一形象的聚類是某一文化符號的表征,這些物品的組合就代表了日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在影片中的顯影。并且,這些物品在數量上都是單數:一支菊花、一枝香,女兒節娃娃也都是單數的。他們注重物質的意向性、代表性,而不注重器物的實體性,體現了日本文化傾向于內在精神的追求,不在乎外在事物的貴重與否,又是目“空”萬物的體現。
這部影片同時也表現出日本人專注認真的職業觀。入殮時,每一個動作都那么專注、唯美,這是日本人對職業本身的熱愛、對人本的尊重的體現,也是日本人職業觀的第一個層次。小林大悟一開始的職業是大提琴手,外表風光,但是內心壓力很大,高額的房租和一把昂貴的大提琴已經讓他在經濟上吃不消了,最初的那些無關金錢的理想都隨著生存的壓力而漸行漸遠。在這種狀態下,工作只是為了生存,所以,盡管他很努力、很專注地完成自己的工作,還是沒有得到應有的快樂和滿足,時間長了,會忘了自己到底為何工作。這也映射出日本人普遍的職業觀念,工作就是為了不斷地獲取更多的金錢,過更好的生活。
日本人職業觀的第二個層次是上升到個人內心的滿足的,這也是影片倡導的一種對待職業的態度。日本人總是樂于奉獻,奉獻給家庭、集體,卻往往忽視了自己的存在。他們工作的時候并不會首先考慮到自己是否能從工作中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就像小林大悟的入殮師的工作被朋友和妻子發現之后,他猶疑不遲,最終深陷痛苦之中。
著名影評人Mark Schilling曾說:“《入殮師》是一部非常棒的電影,影片里包含了喜劇因素和各種情感,它所反映的問題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然而《入殮師》用一種不同尋常的而且很有趣的方式來表現它。” Mark Schilling的評價很中肯。《入殮師》不像它的名字那樣令人生畏,相反,盡管影片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死亡、葬禮與遺體,但是導演卻在很多地方用一種輕喜劇的方式,來展現入殮師的工作以及他與周圍人的情感故事,使得影片溫馨而感人。但是,另一方面,影片以“入殮”為主要故事情節線給觀眾造成的情感基調,并沒有被影片中的那些喜劇成分破壞掉,這正是影片最難能可貴的地方。以喜劇的方式來表現葬禮與死亡,最終卻沒有止于笑聲中,而是依然讓觀眾感悟到死亡的悲痛,乃至于由此產生的對生存寄予的深沉冥思。在這一點上,導演瀧田洋二郎對喜劇和悲劇的界線以及觀眾的情緒拿捏得非常的準,幽默處令人忍俊不禁,感人處卻又令人動容不已。 以喜劇的方式來表現死亡,顯然是為了讓人們不要畏懼死亡,正如影片中對于死亡的理解:“這是很普通的事。入殮師給予已經冰冷的尸體重新煥發生機的機會,給予了他們永生的容貌。以大悟為代表的職業入殮師,懂得了在逆境中如何面對世俗的目光生活,從在乎別人的眼光,到最后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價值,高度認同它,與世界溝通,還有寬恕他人,從而找到自我的新生。從某個方面講,它也是一部勵志的電影,給人心靈的洗禮。
[1][3][6]李冬君.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方立天.佛教哲學[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6.
[4]葉渭渠.櫻花之國[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
[5]陸揚.死亡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7][8][9][日]新渡戶稻造等.日本人四書[M].張銘一,李建萍譯.武漢:武漢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景虹梅)
10.3969/j.issn.1002-2236.2017.01.022
2016-11-20
楊永強,男,韓山師范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講師。
J905
A
1002-2236(2017)01-01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