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鳳
(福建工程學院,福州 350118)
理性與感性的融合
——關于平面構成與圖案課相兼并融的思考
林玉鳳
(福建工程學院,福州 350118)
平面構成和圖案課程在現代設計基礎教學中有著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在培養適應當今市場需求的設計人才方面卻存在著各自的弊端與不足,教學已滯后于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發展的需要,因此,尋找兩者之間的交匯點,將二者整合,建構統一的教學體系將是一種嘗試和改革。
平面構成;圖案;設計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作為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平面構成承載著重要的基礎教學任務已30多年,對于現代設計教育的建立與發展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但是,回顧平面構成課程走過的歷程,我們發現也存在著許多弊病和問題,是我們必須進行反思和探討的。
西方的工業革命帶來了大規模的批量生產,需要有相適應的新的審美樣式和標準,因此以理性的、數理的方式去探究形態間基本審美關系,形成簡潔的程式化的審美原則成為必然。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人們開始發現,那些所謂的現代時尚設計,語言千篇一律,形式大同小異,缺乏感人的特別是富有地域性文化的設計語言。全球經濟一體化雖不可逆轉,但文化必須要有它的民族性,作為文化重要體現的當代設計也開始有了這樣的覺醒和立場,當今設計已走向多元的文化交流與溝通。因此,作為設計的基礎課程——平面構成在教學內容設置、教學形式和手段上都要進行重新審視和思考,不能繼續停留在構成課固有的教學模式里,能否嘗試著將平面構成與圖案課融合,將中國傳統圖案中感性的造型語言以及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注入到平面構成的課程教學中,達到相輔相成的教學目的是值得我們探討的。
今天,各藝術院校普遍存在著同時開設這兩門課或只開設平面構成課兩種情況。如果只開設平面構成課,勢必導致過于強調理性分析及抽象性思維訓練而忽略了生活原形對直觀感受的啟發,致使學生的設計思維不能在真正意義上得以全面開發,而這一點從藝術設計教育的長遠來看,具有不利的潛在因素,已經被學界所詬病。如果同時開設兩門課,又因二者相對獨立的教學觀點和教學內容使其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又各自為政,以上情形反映出平面構成和圖案課的教學已滯后于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因此有必要尋找到兩者之間的交匯點,建構一個完整統一的課程體系。目前,兩門課雖各成體系,但卻殊途同歸,因此將二者合一將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和改革。
(一)有利于感性與理性思維的統一
在平面構成的學習與設計訓練過程中,學生在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上,自始至終伴隨的是一種理性的情感體驗,學生體會到的是抽象性的畫面,感知到的是秩序之美、理性之美、抽象之美。圖案課程是從事物的具象形態出發,側重的是形象思維,這種源于生活,源于自然的形象,展現的是一種生動的感性之美,追求的最終目的是生動活潑的具體形態,而理性和感性的思維方式恰是設計思維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
平面構成不能解決自然具象形象的變化和裝飾方法,而設計是不可能離開充滿人情味的具象形的運用,因此,平面構成無法取代圖案課。如果是平面構成和圖案課程同時開設,固然可以解決感性和理性兼顧的問題,但各自為政的教學設置,無法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好地建立起感性與理性統一的思維方式。因此,只有將二者合二為一,模糊界限,教學內容相互延伸,交疊,在設計訓練中實現從具象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象的思維訓練過程,使學生能夠在抽象與具象之間游走,做到兼收并蓄,不斷豐富,以此擺脫程式化、概念化和單一化的思維模式,并且,將平面構成與圖案課巧妙結合,可以各取所長,開拓圖形的表現視野,還可衍變出一種介乎兩者之間的新的圖形形式,為專業設計創作打下堅實的思維基礎。
(二)有利于傳統與現代的交融
隨著21世紀的到來,經濟的全球化使人們意識到現代設計必須從科學理性、崇尚功能主義的局限中走出來,注重將民族文化的精神內涵融入現代視覺設計的審美觀念中,在形成經濟一體化的同時,實現文化的多元化,使現代設計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創造符合時代精神的本土化設計風格,正在成為世界現代設計的趨勢。我國的現代設計起步較晚,因此在現代設計教育中有許多的教育思想和觀念都受到國外設計的影響,以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設計中人文內涵的忽視,因此,將平面構成與圖案課相融,可以將傳統圖案中的自然觀、意象性、含蓄美帶入平面構成課堂教學中,也是順應了今天設計文化本土化語言構架的需求,在充分了解現代西方設計理念的基礎上,更好地提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兼收并蓄,在傳統文化藝術精神與現代設計理念的相互交融中培養學生視覺創造的新思維。
(三)有利于東方與西方文化的交融
從平面構成和圖案兩門課程的文化內涵來看,圖案(強調中國傳統圖案)由于受到特定的地理、自然環境和地域的影響,形成其特有的傳統內容和形象特征,從而充分地呈現出東方文化的內涵,而平面構成則可以說是超越了地理、自然環境的影響,在人的邏輯思維中形成對事物的內在普遍性規律的認識,因此,平面構成在文化內涵的表現上帶有國際化和現代感,具有著西方現代的審美特點。所以,將兩門課程相融,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進行東西方文化的學習與比較,從而尋找到更好的國際化交流的語言,在視覺語言的學習和設計創造上不至于偏頗,學會將中國傳統美學與現代國際審美意識相結合,尋找二者在設計中的契合點,才能創造出既與國際設計精神接軌,同時又富于民族特色和風格的現代視覺設計作品。
兩門課程雖各成體系,但同樣作為視覺語言都必須遵循形式美的基本法則和形態構成的基本規律,在培養學生的造型能力方面有著殊途同歸的作用,因此為兩門課程的整合提供了可能性。
(一)兩者在形式美法則上存在相同點
雖然平面構成注重抽象思維,與圖案課側重形象思維在設計思維的邏輯起點上存在根本的不同,但兩者在構成形式美法則上存在共同點,為兩課程的整合提供了可能性。平面構成課程中所強調的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對比與調和、變化與統一等審美形式法則同樣適用于圖案美的形式探索。
(二)兩者在造型空間、源頭和構成形式規律上存在相同點
首先,圖案的具象造型強調的是應物象形,來源于豐富多彩的自然物象,平面構成的抽象形態也是來源于自然的原生形態,是建立在對自然形態觀察的基礎上,抽取出形態的最本質最普遍性的變化規律,是對自然物象高度的概括、解構和重構。且平面構成與圖案中圖式紋樣部分所探討的都是關于二維空間的造型語言問題。其次,平面構成的重復、漸變、發射與密集、變異與特異、肌理等空間排列和構成組合形式規律與圖案的構成形式特別是其所包含的幾何圖案構成形式規律是相同的。
(一)注重課程內容的銜接與整合
平面構成與圖案課程的融合并非簡單的內容合并,而是要注意兩者之間知識的銜接與取舍。比如在“形式美法則” 和“構成形式”這兩章的內容上兩門課程之間都存在著較多的共性,因此可各自整合在一起,以不同的形象特征和經典實例來闡釋形式美的基本規律和構成形式的基本組合方式。雖然平面構成與圖案課在造型設計的思維基點不同,但卻是同樣來源于對自然原生形態的理解與感動,只是前者采用抽象的方式提取和發現事物內在的本質和規律,后者采用具象的方式概括和表現事物的特征與意趣而已。因此在設置基本造型內容時,要注意內容的銜接,注意從自然物象——感性生動的具象造型——理性幾何的抽象造型的變化過程的前后順序。因受學時的限制,圖案授課內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須有所取舍,應盡量減少陳述性的內容,將重點放在文化理念性內容的探討與研究上。
(二)以主題性訓練促創造力培養
現代設計是多元化的,既有具象的表達也有抽象的表現,既有文脈的傳承也有材料質感的演繹……因此設計基礎課程的訓練也應該以多元、開放、動態的綜合形式才能適應現代設計教學的需要。所以,將兩門課整合將避免課程訓練要么局限于抽象形態或具象形態的創造與表達,要么用簡單的模仿復制到變化構成的組合方式追求畫面圖式美感這種單一、表層和狹隘的訓練模式,轉向充分挖掘傳統圖案元素,以有針對性的主題性訓練,學科競賽、模擬項目和真實項目來進行課程訓練,通過鼓勵學生學會觀察,收集可作為素材的傳統圖案,使設計訓練建立在鮮活的具體可感悟的基礎上,有體認、有聯想、有發現,有文化這才是培養創造性思維應有的基本方式。比如,可應用傳統圖案中某一圖式,利用其包含的文化信息,按照現代的審美標準進行解構與重構,進行生活中有實用價值的創意圖形的設計訓練。也可進行不同語言方式的轉換練習,比如,可以進行音樂語言到視覺語言的轉換,或文字語言到視覺語言的轉換練習,以達到提高視覺語言表達能力的作用。設計基礎課學習不僅是認識了解基本設計規律的過程,也是提高審美判斷與分析能力,學會善于聯想、發現,懂得突破的創造性思維的養成過程,所以兩門課整合后,要盡量避免單一偏頗的內容與形式訓練,以主題性的訓練方式為主才能使兩者之間更好地相融與借鑒,更有益于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
(三)建立與后續專業課的密切聯系
以往無論是平面構成還是圖案課教學與后續專業課的學習或多或少都存在著脫節,那么當兩者合二為一時,這個問題更應該引起重視。作為設計的基礎課程,它的任務不僅僅是一種設計思維的訓練 ,一種造型能力的培養,它還擔負著引導學生從基礎走向設計的橋梁作用,讓學生更好地領會基礎課程的學習目的,所以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更多地用實際的典型設計案例來分析枯燥的點、線、面,用經典的富有傳統文化語言的設計案例來說明傳統圖案語言如何轉換成符合現代人審美的現代設計語言。在設計內容的設定上也盡量與實際應用的創意思維相結合,在圖案設計練習中避免單純的從寫生到圖案設計的過程而忽視了信息傳達意義的部分,盡量從中國傳統的圖案素材中挖掘原有的文化信息進行有目的性的語言解構與重構,形成在教學與實訓的內容和教學方法上與后續的專業課程學習建立關聯,才能更好地探索既適合現代設計又有本土化特點的設計語言與語法。
平面構成和圖案課程在承擔現代設計基礎教學中存在著各自的優勢與不足,我們可以將兩者看做是事物的兩個方面,如果將其分開或只取其一,都是不完整的。只有將兩者對立統一在一個整體中才能做到互補,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因此將兩門課相兼并融是個很好的嘗試,如能在教學上進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應該是很有意義的。■
[1] 杭間.中國工藝美學思想史[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94.
[2](日)利功光.包豪斯——現代工業設計運動的搖藍[M].劉樹信,譯.北京:輕工業出版社,1988.4.
[3 ]王荔.中國設計思想發展史[M].白馬設計學叢書.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4] 尹定邦.設計學概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5] 陳瑞林.中國藝術設計史[M].長沙:湖南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
[6] 汪方.平面構成[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Integration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 Thinking abou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Plane Composition and Pattern Course
LIN Yu-feng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uzhou 350118, China)
Plane composition course and Pattern course both play irreplaceable roles in basic teaching of modern design, but have some disadvantages and deficiency in cultivating design talents to adapt to current market demand, and teaching has lagged behind the need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t design. Therefore, finding the intersection of both two, integrating them, and constructing a unified course system will be a kind of attempt and reform.
plane composition; pattern; design
G4;J51
A
1008-2832(2017)01-0141-03
檢 索:www.artdesign.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