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虹,陳川
(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湖北武漢 430072)
質量創新與全要素生產率
——來自湖北省的經驗證據
□程虹,陳川
(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湖北武漢 430072)
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是當前經濟發展的重要主題。已有研究證明資源配置、人力資本、質量創新等能夠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本文認為,專利申請作為質量創新的重要載體,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發揮著重要作用。基于這一認識,本文選擇湖北、廣東等8省份,采用DEA法分析了1976年以來其全要素生產率變化情況,發現湖北依靠質量創新實現了全要素生產率不斷進位。因此,文章提出要進一步提升全要素增長率,釋放增長潛力,就應著力提升企業的質量創新能力,培育質量創新的企業家精神,鼓勵企業通過專利申請與升級轉化質量創新成果,同時不斷推動政府質量創新的政策改革,推行科技創新與質量創新的“雙創”戰略,創造有利于企業進行質量創新的政策環境。
質量創新;全要素生產率;湖北經驗
長期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呈現出粗放型增長方式的特點,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較低(王小魯等,2009[1])。全要素生產率是在各種要素投入水平既定的條件下,所達到的額外生產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經濟增長質量(Ozyurt,2009[2]),近年來,受到宏觀經濟下行的影響,我國整體全要素生產率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楊汝岱,2015[3]),全要素生產率的差異導致了各省份間經濟增長的差異。進入新常態以后,我國經濟增長的模式必須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益型,必然出路是把經濟增長轉到依靠全要素生產率(蔡昉,2013[4])上來。所以,研究如何提升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隨著全要素生產率的整體性下降,各地區均面臨著經濟增速下滑的風險。然而,從全國各省經濟發展實際來看,湖北經濟增長速度保持了相對穩定的增長,2015年GDP增長速度高于全國平均值兩個百分點,相對位次不斷上升。回顧湖北近年來的發展歷程,尤其是“十二五”以來,可以發現其有一個鮮明的特征,就是以質量為核心的發展理念,將質量創新放在了經濟發展極其重要的位置。湖北提出的“競進提質、升級增效,以質為帥、量質兼取”的工作方針,實質就是通過質量的提升來作為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通過質量創新來實現質量和數量同步增長的雙重目標。所謂質量創新是指,通過技術升級、生產創新等手段,實現產品固有特性持續不斷地改進和提高,從而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程虹和許偉,2015[5])。
經濟的長期增長取決于微觀的供給創新,作為供給側創新的重要內容,質量創新能夠刺激市場需求的增長,帶來宏觀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從國際經驗來看,經濟發展較好的區域,如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產品質量較好,全要素生產率較高(Hummels and Klenow,2005[6]),我國經濟發展的經驗尤其是湖北的發展案例也證明了質量對于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我國近年來整體全要素生產率下滑是否受到產品質量不高的影響?基于此,文中選擇湖北省作為案例,選取發展環境、GDP總量與湖北相近的其他6個省份,并將我國經濟發展“第一梯隊”中排名第一的廣東作為標桿,測算8個省份近年來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化,并作比較分析;對質量創新與全要素生產率的關系展開進一步理論分析,同時以湖北作為案例,證明質量創新對于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是否具有顯著性作用;最后提出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政策建議。
2.1 質量創新與全要素生產率研究回顧
關于全要素生產率的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Abramovitz(1956)和Solow(1957)認為經濟的增長源自不同投入要素積累,并將無法歸功于任何一種要素投入增加的部分,稱為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Solow將其作為技術進步的貢獻,即“Solow殘值”(Solow,1957[7])。自Solow(1957)提出全要素生產率的概念以來,大量基于內生增長理論和新-新貿易理論的研究證明資源配置、人力資本、R&D投入、國際貿易等因素會影響全要素生產率(Romer,1990[8])。總的來說,全要素生產率就是在各種要素投入水平既定的條件下,所達到的額外生產效率,包括資源重新配置效率和微觀生產效率兩個部分(蔡昉,2013[4]),并可分解為要素配置效應和技術進步效應。
內生增長模型最早開始關注產品對于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認為新技術引入帶來的產品種類的增加是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一個重要渠道(Romer,1990[8])。新技術的產生促進市場競爭,通過淘汰全要素生產率較低的企業,提高行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整體水平(Mélitz,2003[9])。在實際的生產運作和生產管理領域中,通過價格效應,生產率包含了需求因素的影響,產業生產效率的提高是技術因素和需求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Stokey(1991[10])指出,高質量產品的需求規模是發達國家或地區生產率具有比較優勢的來源。而質量又是產品在使用過程中更好地滿足需求的體驗(Juran,1981[11]),所以質量與生產率之間存在因果性。除此之外,也有學者關注到專利作為技術創新的產物,具有技術溢出效應,對于全要素生產率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Kim,2009[12])。
隨著新-新貿易理論的興起,研究的熱點逐漸轉向進出口貿易中產品的升級對于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認為國際生產分工的專業化更多體現在行業內產品質量的差異上,視生產高質量的產品為企業出口成功和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前提條件(Amiti and Khandelwal,2013[13])。其內在理論一方面在于企業通過進口中間品,降低研發成本,促進更多新種類的生產,提升了微觀生產效率,并通過質量的“垂直效應”、互補機制促進自身全要素生產率水平的提高(Romer,1990[8]);另一方面,企業通過消化與吸收高質量進口中間品內嵌的國外先進技術,在國際市場上學習到國外企業更為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方法,接觸到技術含量更高的產品和品質更為優良的服務(Grossman and Helpman,1991[1 4]),即通過進口“學習效應”機制促使自身產品升級,進而提高企業生產率。隨后,Verhoogen(2008[15])等提出了異質性產品質量模型,從企業出口的角度證實了產品質量在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中發揮的重大作用。在此基礎上,Khandelwal(2009[16])的實證分析進一步證明了產品質量與技術效率之間存在內在聯系,技術效率的提升能夠促使質量階梯不斷攀升,較長的產業質量階梯與全要素生產率是成正比的。在最近的研究中,程虹和許偉(2015)[5]指出質量創新通過技術升級、生產創新等手段,創造和釋放新的需求,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從生產的角度,企業通過技術提升產品品質或是通過研發生產新產品,是質量創新最常見的兩種方式。
總的來看,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都證明,產品品質的提高與新產品數量的增加都能帶來生產效率的提高,即企業通過質量創新能夠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然而,現有研究主要是基于國際貿易方面,缺乏就質量創新與全要素生產率之間內在關系展開的實證研究。本文基于產品的質量創新,利用統計數據進行省份比較分析,并從宏微觀的角度進行解釋,實證檢驗質量創新與全要素生產率之間的關系。
2.2 全要素生產率的計算方法
在具體計算全要素生產率的過程中,一般從技術進步和效率提高兩個方面入手。目前,測算全要素生產率的方法主要有索洛余值法(Solow,1957)、隨機前沿方法、數據包絡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及Malmquist指數、Olley-Pakes法、Levinsohn-Petrin法等。在多種現有全要素生產率的測算方法中,數據包絡分析法(DEA)能對全要素生產率變動進行分解,并具有無需對生產函數結構做先驗假定、允許存在無效率行為等優點(Fare等,1998[17]),所以本文選擇DEA法測算全要素生產率。
3.1 研究數據來源
為了進一步證明質量創新對于全要素生產率的作用,本文選擇近年來全要素生產率和質量創新均表現較好的湖北作為研究對象,同時選擇相關省份進行對比分析。本文將我國經濟發展“第一梯隊”中排名第一的廣東作為標桿,并選取了發展環境相似的中部其他四省,包括:湖南、河南、安徽和江西,以及GDP總量與湖北相近的四川和河北作為比較對象,數據源于《新中國60年各省統計匯編》(1978-2008)、各省統計年鑒(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河北、四川、廣東,2009-2014)和統計公報(2015)。在變量的選取上,選取折舊率(按9%計算)、資本存量(采用永續盤存法,以1952年為初始點,運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數據構建了完整的資本存量序列)、勞動力投入(以全社會就業人員總數為代理變量)和實際GDP、資本存量、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全部根據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價格指數(CPI)、生產者價格指數(PPI)進行了價格調整,以1978年為基期)等,從投入角度將全要素生產率分解為技術變化和效率變化,采用DEA的方法測度各省份歷年全要素生產率狀況。
3.2 全要素生產率的比較分析
表1顯示的是選擇的8個省份2005、2010和2015年全要素生產率的排名情況。結果顯示,近10年來,廣東一直排名第1,河南從第2下滑到第5,安徽下滑1位,湖南和四川均提升了1位,河北和江西排名未變。從2010年開始,湖北超越河北和河南,排名從第4進位到了第2,并一直保持該位次,全要素生產率呈現明顯的進位趨勢。

表1:代表性年份湖北的全要素生產率排名狀況(排名為8省相對排名)
圖1顯示1976年以來各省份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化情況。1976年,河北全要素生產率在8省份中最高,其次是廣東,湖北排名倒數第2。1990年左右,廣東躍居第1,湖北與河北緊隨其后。2000年左右,河南、河北、江西全要素生產率超過湖北,廣東與其他省份間差距不斷擴大。直至2010年以后,湖北全要素生產率實現較大幅度增長,重新回到第2的位置,呈現不斷拉大與后位省份距離并縮小與廣東差距的趨勢。2015年,湖北全要素生產率為0.96,與廣東只存在0.04的差距,卻比排名第3的河北高出0.22。

圖1:1976年以來各省份全要素生產率的比較分析(1976-2015)
3.3 湖北省質量創新活力的比較分析
技術升級是質量創新的重要的途徑,本文從區域技術投入-產出的角度,比較分析省份間質量創新活力。在投入指標的選取上,技術市場成交額作為從事中介服務和技術商品經驗活動的場所,能夠反映一個區域技術水平、科技交流與轉化的程度。技術市場成交額越高,說明區域內企業間技術交流越頻繁,技術轉移和流動性越好。所以,本文選擇技術市場成交額衡量區域質量創新的投入情況。在產出指標的選取上,工業增加值反映一個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所產生的和提供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能代表一個區域的投入產出的質量和效率。工業增加值越高,就說明區域內企業整體產品質量越好,附加值越高,盈利性越強。所以,本文選擇工業增加值衡量區域質量創新的產出水平。表2和表3顯示,湖北技術市場交易額和百萬人均工業增加值不斷提升,前者從2010年第2進位到2014年第1,超越廣東,后者從2010年排名第4進位到2015年第2。數據表明,湖北近年來注重質量創新的效益,在質量創新的投入與產出兩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表2:2010-2014年各省份技術市場成交額

表3:2010年以來各省份百萬人均工業增加值
3.4 質量創新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實證檢驗
為進一步證實質量創新與區域全要素生產率之間的關系,本文擬選擇另外一個指標,更為全面地反映區域質量創新水平,并作進一步回歸計量檢驗。質量的提升離不開技術的進步與創新,企業必須加大技術投入提升產品質量,并通過專利申請保護技術進步與創新的知識產權,依靠專利升級來維持競爭優勢。專利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技術信息源,是衡量創新最常用和廣泛認可的指標(Furman等,2002[18]),能夠提供很強的創新激勵。專利申請一方面能夠反映技術升級的程度,另一方面等同于創新績效,專利申請受理量能夠真實反映地區技術進步速度和創新水平(Griliches,1991[19]),即綜合反映區域質量創新的能力。所以,本文選取2008-2014年各省份規模以上企業專利申請數作為質量創新的代理變量。據統計年鑒數據測算,2014年湖北百萬人均專利申請數為10.15,領先同為中部的河南(6.62)、湖南(6.56)和江西(5.64)。本文參考現有文獻,控制人力資本、R&D投入、資產負債等因素,分別選取就業人員平均工資、規模以上企業R&D投入、資產負債率、國企比重(夏良科,2010[20])等影響全要素生產率的數據作為控制變量,采用最小二乘估計(OLS)實證檢驗質量創新對于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具體模型設定如下:

(1)式中,被解釋變量InTFP表示經由DEA方法測算的各省份全要素生產率。核心解釋變量為專利申請數(Inpatent),控制變量為國企比重(Instate_prop)、研發投入(InRD)、資產負債率(InDebt_Asset_ratio)和工資(Inwage)。表4給出了質量創新與全要素生產率的OLS回歸結果,其中全要素生產率與專利申請數(Inpatent)、研發投入(InRD)、資產負債率(InDebt_Asset_ratio)和工資(Inwage)都存在相關性,與國企比重(Instate_prop)無關。其中,全要素生產率與專利申請數在1%水平上具有顯著正向關系,表明質量創新對于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這與程虹等(2016[21])發現注重質量創新的企業比不注重的企業在全要素生產率上普遍高出10.5-12%的結論相一致。
第一,釋放科教潛力優勢,提升企業技術效率促進質量創新。據統計,2015年,湖北每10萬人口高等學校平均在校人數達到3 121人,居于各省份之首,說明湖北科教優勢明顯。技術進步是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根本動力,“十二五”期間湖北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取得了積極成效。據科技部2014年公布的數據,武漢東湖高新區排名在北京中關村和深圳高新區之后,處在第三位,特別是園區的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在全國高新區排名第二。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光谷生物城)在短短的6年時間內進入全國前三名。產品質量的提升離不開技能、學歷較高的專業化勞動者,正是科技實力的不斷提升促使專業化勞動者數量保持較快增長,優化并升級了湖北企業的品牌、標準、專利等指標,企業質量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促使全要素生產率持續提升。對于全要素生產率進行分解后發現,2010年以來,湖北全要素生產率中增長最快的是技術效率改善,年增長率為5.4%,增幅在各省份中居于第1位。
第二,堅持“產業第一,企業家老大”發展理念,提升資源微觀配置效率助力質量創新。企業是資源配置最為基礎的決策單元,因而是決定全要素生產率最為直接的主體。湖北在發展的過程中,高度重視企業的作用,注重企業家精神的打造,明確提出“產業第一,企業家老大”的重商文化。企業家精神推動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加快產品升級換代周期、新產品和新品牌更新速度。近年來,湖北通過質量創新成功實現了產業轉型和結構優化,極大提高了經濟的投入產出效率,產業實力不斷增強,千億產業數量從“十二五”之初的9個增長到了“十二五”末的14個,高新技術產業年均增長率更是達到17.1%,2015年高新技術企業數達到2 010家,僅次于廣東。依靠新產品開發、新產業及新要素積累,高新技術企業具有更高的全要素生產率。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大力推進質量創新,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湖北全要素生產率。
第三,深化體制改革,提升資源宏觀配置效率推動質量創新。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另一重要動力是政府資源配置能力的提升,對市場機制形成良好補充。湖北近年來不斷加大政府改革,提高政府效率,為推進質量創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發揮市場在質量創新中的決定性作用。在積極落實中央簡政放權的基礎之上,還積極推行了各類有利于市場主體質量創新的政策,如出臺科技八條支持大學生創業創新,促進科教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同時,大量精簡了行政審批事項,加快了市場化進程,強化了市場競爭。2013年以來,省級先后分3批取消調整行政審批事項288項。市場競爭能夠促使貿易部門必須加大研發投入、提高運營效率、改進產品質量等,進而促進市場主體快速增長。截至2015年底,全省實有市場主體412.78萬戶,連續3年位居全國第5、中部第1。市場主體的成長激發了市場活力,進而推動企業加大質量創新的力度,最終推動全要素生產率提升。
5.1 著力提升企業質量創新的戰略能力
首先,引導企業家形成質量創新戰略意識。企業家是質量創新的推動者,企業家精神是改善企業資源配置效率、提高資源產出效率、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最為重要的動力。建議推動企業家加快從“制度型企業家”向“質量創新型企業家”轉變,引導企業家減少對于政府支持政策的依賴,轉而更多依靠產品本身的創新以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尤其是通過專利申請和專利升級的方式有效轉化質量創新成果,進而全面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通過政府購買的方式,加大對企業家的轉型培訓,率先導入質量創新戰略體系。
其次,促進企業從速度盈利型向質量盈利型模式轉變。企業盈利模式的轉變是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保障。經測算,2013-2104年間,注重產品檢驗合格率、標準、品牌等指標的質量盈利型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了10.88%,而速度盈利型企業則下降了1.96%(程虹等,2016[21])。建議減少對企業的各類補貼和扶持,建立優質優價的市場競爭環境,讓企業通過專利申請、升級等方式有效轉化質量創新成果,有效地抵御經濟下行的沖擊,從而促使企業從依靠要素數量投入的速度盈利模式向依靠產品質量創新的質量盈利型模式轉變。
再次,發揮企業在人力資本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彌補企業在人力資本配置層面的不足,通過企業自主配置人力資本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建議進一步放寬優秀人才尤其是職業技能型人才的落戶條件,擴大質量創新的人力資源基礎;鼓勵高校、科研機構人員依靠專利將研究成果轉化,并在其績效評價中給予充分體現;建立起以企業為主導的人才職稱評價體系。
5.2 不斷推動政府質量創新的政策改革
首先,引入經濟增長質量績效考核指標體系。資源配置效率提高在宏觀上的表現就是經濟增長質量的提升,政府績效考核評價是提升經濟增長質量的指揮棒。“民生決定目的”,建議在現有的科技投入、能耗、綠色發展等客觀指標基礎上,進一步開展基于群眾感知的經濟增長質量評價。將群眾感知的物質福利、社會福利和個人生活三個方面,作為一個地區經濟增長質量高低的評價指標,用于地方政府經濟發展績效考評的參考。
其次,加快推進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和標準化體制的改革。質量服務產業和標準化體制的有效支撐,是質量創新的重要基礎。建議成立綜合性檢驗檢測認證集團,并將其打造成面向世界、有國際影響力、能為產業發展提供綜合性質量服務的企業化集團。團體標準是將科技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能帶動行業的整體發展和質量競爭能力的提升。建議積極構建服務千億產業的團體標準,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標準創新能力。
再次,推行科技創新與質量創新的“雙創”戰略。科技創新是基礎,質量創新是目的,科技創新的成果只有體現為更好的質量才能夠將潛在的全要素生產率貢獻釋放出來。建議推行質量創新的整體戰略,加大對于職業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公共投入,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完善面向中小企業的質量公共服務,將政府所有的標準院轉變為提供標準咨詢服務的標準館;加大定位于質量創新的應用型科技研發投入;減少以稅收(補貼)優惠為主要手段的專利激勵政策,提高企業申請專利的自主性。
[1]王小魯,樊綱,劉鵬.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換和增長可持續性[J].經濟研究,2009(01):4-16.
[2]Ozyurt,S..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ese Industry:1952-2000.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J],2009,37(01):1-17.
[3]楊汝岱.中國制造業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研究[J].經濟研究,2015(02):61-74.
[4]蔡昉.中國經濟增長如何轉向全要素生產率驅動型[J].中國社會科學,2013(01):56-71.
[5]程虹,許偉.質量創新:“十三五”發展質量提高的重要基礎[J].宏觀質量研究,2015(03):9-21.
[6]Hummels,D.L.and Klenow,P.J..The Variety and Quality of a Nation’s expor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5,95(03):704-723.
[7]Solow,R.M..TechnicalChangeand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7,39(03):554-562.
[8]Romer,P.M..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05): 71-102.
[9]Mélitz,M.J..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ReallocationsandAggregateIndustry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2003,71(06): 1695-1725.
[10]Stokey,N..The Volume and Composition of Trade between Rich and Poor Countries[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58(01):63-80.
[11]Juran,J.M.Product Quality-A Prescription for theWest,partII:UpperManagement LeadershipandEmployeeRelations[J]. Management Review,1981.
[12]Kim,T.,Maskus,K.E.and Oh,K.Y..Effects of Patents on Productivity Growth in Korean Manufacturing:APanelDataAnalysis[J]. Pacific Economic Review,2009,14(2):137-154.
[13]Amiti,M.andKhandelwal,A.K..Import Competition and Quality Upgrading[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13,95(02):476-490.
[14]Grossman,G.M.and Helpman,E..Quality Ladders in the Theory of Growth[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1,58(01):43-61.
[15]Verhoogen,E.A..Trade,Quality Upgrading,andWageInequalityintheMexican Manufacturing Sector[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8,123(02):489-530.
[16]Khandelwal,A..TheLongandShort(of)Quality Ladders.NBER Working Paper,2009,No.15178.
[17]Fare,R.,Grifell—Tatje,E.,Grosskopf,S.and Lovell,C.A.K..Biased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MalmquistProductivityIndex[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97,99(01):119-127.
[18]Furman J.L.,Porter,M.E.and Stern,S..The DeterminantsofNationalInnovativeCapacity[J].Research Policy,2002,31(06):899-933.
[19]Griliches,Z..PatentStatisticsasEconomic Indicators:A Survey[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1,28(28):1661-1707.
[20]夏良科.人力資本與R&D如何影響全要素生產率—基于中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的經驗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0(04):78-94.
[21]程虹,陳川,李唐.速度型盈利模式與質量型盈利模式—對企業經營績效異質性的實證解釋[J].南方經濟,2016(06):18-37.
責任編輯 許巍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01.021
F061.5
A
1004-0544(2017)01-0135-06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15JZD 023);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2015BAH27F 01);科技部公益性科研專項(201310202)。
程虹(1963-),男,湖北武漢人,經濟學博士,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宏觀質量管理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主任;陳川(1989-),男,浙江永康人,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