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定芳
譜寫少數民族抗日斗爭的壯麗華章
——《壯麗華章—中國共產黨與少數民族抗日斗爭研究》讀后
□孔定芳
作為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獻禮,中南民族大學李資源教授等著《壯麗華章——中國共產黨與少數民族抗日戰爭研究》,由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殊為抗日戰爭史研究領域一項具有價值的新成果。
新中國成立以來,抗日戰爭研究就成為中國近代史研究領域一個學術熱點,一代代學人后先相繼,精研覃思,碩果累累。其中關于少數民族抗日斗爭的研究亦所在多有。但是,綜觀相關研究學術前史,薄弱環節和偏失仍不容忽視,誠如作者所概括的:第一,少數民族抗戰研究大多停留在史料的整理以及史實的描述階段,研究還不夠系統,不夠全面,在涉及具體少數民族的研究上,對一些典型少數民族抗戰研究較多,而對其他一些少數民族抗戰研究則較少。第二,呈現出宏觀研究過粗、專題研究過細、中觀研究較少的狀況。第三,研究角度比較單一,記述多,論述少,缺乏多角度、多視野的探討和分析,特別是對少數民族抗戰的特點、地位、作用和啟示等的研究尚有待深入。有鑒于此,作者以全新的視角,系統而全面地梳理和闡述了抗日戰爭前少數民族的民族民主革命斗爭、抗戰時期黨的民族政策的創新發展,以及東北與內蒙古、西北、華北、華中、西南、華南和東南等七個區域各少數民族的抗日斗爭史實,在此基礎上歸納、總結少數民族抗戰的特點、重大意義和歷史啟示。因此,本書堪稱特色鮮明,創獲尤多。
在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國列強侵略的歷程中,抗日戰爭是1840年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最偉大的戰爭,成為中華民族從衰微走向復興的劃時代的轉折點。毛澤東在抗戰勝利前夕曾指出:“這個戰爭促進中國人民的覺悟和團結的程度,是近百年來中國人民的一切偉大的斗爭沒有一次比得上的”(《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32頁)。抗日戰爭對中國人民覺悟和團結的促進,從民族的角度來看更是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谷諔馉帟r期,正是因為各少數民族與漢族同仇敵愾、團結抗戰,從而凝聚起全民族抗戰的偉力,為取得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為實現民族獨立、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以及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創造了條件。
從歷史中汲取民族團結奮進的精神力量,是抗戰史研究內在的功能和價值。對于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而言,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抗戰精神無疑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歷史資源。所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今天,進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少數民族抗日斗爭的研究,對于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相融合的中國精神,振奮全民族的信心,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僅具有鮮明的歷史價值,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不同于以往研究抗日戰爭或少數民族抗日斗爭的成果,本書不只研究少數民族抗日斗爭的單一面向,而是把抗戰時期黨的民族政策與少數民族抗日斗爭視為一個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通過考察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以闡述黨對少數民族抗日斗爭的宣傳、動員、組織和領導,進而闡述各少數民族抗日斗爭的歷史過程。這一研究視角無疑是符合歷史實際的,因而有其合理性。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全國各族人民前赴后繼、團結奮斗的結果。少數民族參加抗日戰爭的廣泛性,以及全民族抗戰的實現,是黨的民族政策的正確性和成功實施的必然結果。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正確分析中國抗日戰爭所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制定并實施了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團結抗日的民族政策,各少數民族才以極大的革命熱情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投身到抗日戰爭之中,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所以,研究少數民族抗日斗爭顯然不能忽略黨的民族政策這一面向。
本書在結構上進行了合理的安排,從而使其內容首尾貫通、前后呼應,構成了一個嚴密的邏輯結構和敘述框架。第一章闡述抗日戰爭前少數民族的民族民主革命斗爭,以為少數民族抗日斗爭的闡述提供一個歷史背景和鋪墊。因為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影響下,各少數民族人民投入到民族民主革命斗爭,才為抗日戰爭時期動員全國各族人民,廣泛投入抗日戰爭,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第二章主要闡述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本書既以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與少數民族的抗日斗爭之有機結合為研究視角,則立專章論述黨在抗戰時期的民族政策就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第三章至第九章則分別闡述七大區域少數民族抗日斗爭的復雜過程。以往的相關研究更多論及東北、內蒙古、西北、四川、云南等地的少數民族抗日斗爭,而華北、華中、華南、華東等區域則甚少或未能涉及。本書則將包括上述區域在內的全國七大區域的少數民族抗日斗爭納入視野,凸顯出內容上的完整性。最后一章歸納總結少數民族抗日斗爭的特點、意義和啟示。這樣的結構和內容設計,使得全書結構嚴謹、邏輯合理,以及在內容上具有完整性和系統性。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責任編輯 朱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