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趙桂霞 編輯 | 張小彩
趙桂霞:課程創新再出發
文 | 趙桂霞 編輯 | 張小彩

趙桂霞山東濰坊廣文中學校長,特級教師。首屆齊魯名校長,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出版《建設一所新學校》《戰戰兢兢做教育》《從入學到畢業》等著作。
從2006年廣文中學由兩所學校的初中部整合成立之初,“適才教育”就成為了我們的核心理念。
從2006年到2015年,我們堅持把建設適合學生的課程作為“適才教育”的核心,建構起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特色課程“三位一體”的廣文課程體系,學生的生活由此變得豐富多彩,校園生態也有了根本改變。十年的實踐告訴我們,課程是育人的載體,課程創新是一所學校真正充滿活力的源泉。
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發布。
核心素養就是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為什么叫“素養”,不叫“素質”?
學理上解釋,“素質”是固有的、先天的,“素養”是后天養成的,更多的是由內而外生發的。比如,同樣是“守規則”,背后的理由可能是:我不想惹麻煩;我想要獎賞;我想取悅某人;我要遵守規則;我能體貼別人;我有自己的行為準則并并行不悖地做。由低到高六個層面,只有到了高的層級,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才能說有素養。素養必須基于主體的內在自覺,而教育的本質也在于喚醒、激發、引導學生的自我發展,
因此核心素養是一個新詞,但并不是一個新事,它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象化,是再一次要求學校回歸教育的本源。
核心素養的落地生根也唯有從課程創新再重新出發。
廣文中學過去的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特色課程“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突破了單一課程的局限,但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評價手段還是大一統的,沒有解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問題。2016年,我們開始變革學科課程結構,開發適合每個學生的學科課程。
每一個學科都全面分析了自己學科的特點和課程內容,最終形成了學校整體課程結構,那就是“基礎+分層分類綜合”課程。
強調學生基礎,同時關注學生差異和學科整合。數學、物理、化學實施“基礎+分層”課程,語文、英語、體育、藝術、技術實施“基礎+分類”課程;政、史、地、生既不分層也不分類,而是進行學科內和學科間的跨學科整合,實施“基礎+綜合”課程。
與此同時,活動課程、特色課程的課程結構、具體內容也做了相應調整,每周開出30-40種不同的特色課程,每學期開設70多個社團課程,使之更加適合學生的選擇,滿足每個學生的發展需要。
一本本飽含著教師的研究成果、滲透出書香的學科校本課程,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載體,學生由此學會了學習。
2016年,全校實施升級版的廣文課程,學生在“基礎+分層分類綜合”課程里,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每人有一張專屬課表,選課走班成為必然的教學組織形式。
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我們為此做著一切準備。
新生入學后還沒有選擇課程,我們就實施了“走班上課”,探索新的運行機制。
年級是教育教學的基本單位。傳統模式下,年級有兩條工作線,一線為班主任,負責學生管理;另一線為教研組,負責課堂教學。但選課走班,沒有了傳統意義上的班主任,學生總在流動之中,老師呆在自己的學科教室里,學生的管理如何進行?教研如何推進?
適應改變,就必須重建年級運行機制。我們把原來在兩條線中的事情打碎,重新組合建立起以項目管理為主的“分布式領導”運行機制。一個事,就是一個項目;每個項目負責人,就是這個項目的最高領導。
在這個管理組織體系下,導師、主任導師、導師團、教學班主任……每一個新名詞都代表著一個新崗位,有一份新職責。學生常規管理由項目組承擔,項目組長是老師兼任,領導項目組工作。項目組對學生進行常規管理。評價直接指向每個學生,學生走向自我反省、自主改進、自我發展的軌道。
這套新機制不僅保證了“選課走班”后年級管理的運行秩序,而且帶來了學生積極的生長狀態。
選課走班,傳統的教師辦公室不見了,教師在學科教室里辦公,1-2人共用一間學科教室,青年教師向成熟教師學習,成熟教師及時指點青年教師成長,也向青年教師學習新技術和新思想,學科教室成了教師專業發展的棲息地。
不同學科教室的老師如何教研?沒有了同在一間辦公室的便利,我們開啟了“在線教研”。微信群、QQ群等,都成為老師們教研的新陣地,這不僅提高了教研的時效性,而且“在線教研”留下了教研的痕跡,老師可以回看教研內容,進行系統思考。
最重要的是,教研內容也在轉型,從“研教”走向“研學”。任課老師成了“教學班主任”,相比作為“任課老師”的集體教研,對學生的研究成為更加迫切的內容。我們也在創造“教研內容”,激發老師們的教研需求。學校實施的學科組捆綁評價、入職教師匯報課、期中期末考試試題模板研究和組卷活動、考試診斷分析等,都讓老師們感到了集體教研的收獲和價值。
實施選課走班以后,我們把每個學期期中考試后的一周設置為“小學段”。小學段開設學科課程和游學課程,學科課程有援助課程和拓展課程兩類。
援助課程、拓展課程都是各教研組全員參與,匯總、分析并生成一些共性的突出的學生需求后開設出來的。
橫跨幾個教研組匯總分析情況的,是“游學項目組”。游學課程重在將書本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關注跨學科學習。
“給我選擇的機會,我給你帶來驚喜”,小學段課程收獲了這樣的效果。自主選擇,傾情投入,學生表現出強大的自信、自律和創新,展示成果時也是各美其美、爭奇斗艷。小學段,給了學生自主和尊嚴,給了老師信心和力量!